这是达叔的第1507篇原创
大家好,我是达叔。
一个想
和大家一起慢慢变富的家伙。
昨晚文章,写在小号里:
十万亿刺激,底部已定,大涨在即。。
分享了一些达叔研究的数据、观点,思路,以及正在操作的判断动作,算是一个自我操作展示。
节后直播,欢迎预约,聊一会。
以下内容,只代表个人观点,不一定对,随便看看。
医疗问,你昨晚写的十万亿刺激,是有什么特殊的信息获取渠道么?
达叔说,对一些人物言论,半G方、技术型领导的采访,论坛级别,采访的媒体级别,奉旨泄密的外媒,以及头部外资投行的电话会。
几方信息稍作综合,得出的一个结论。
这种信息采集的方法,从信号发布,到政策执行,整个链路的传导,中间有一个时间差。
利用这个时间差,推演一些概率更大的结果,正确率如何?
很高。
问题是,你知不知道,在历史上,这一整套的一叶知秋,信号传导机制,都玩过两千年了。
400多年前,有个公司,年少的老板上台,在公司里几乎没有多少根基,心慌的很。
有个总监,姓魏,在公司里深耕了好多年,算是老臣,根深叶茂,党羽遍布整个公司,气焰很嚣张。
吓的小老板,吃饭都不敢在公司食堂吃,自己带干粮,生怕被干掉。
他想干掉、能干掉魏总监么?
暂时不能,周围的人都很蒙,也不知道他最终到底是什么态度。
只能一步步试探,君臣一日百战。
有个员工,内部写邮件,说魏总手下有个经理,发票贴的不合理,业绩是压货搞出来的,让他辞职。
经理觉得自己牛逼,后面有魏总,就写了一个邮件,申请辞职,以为老板会挽留,不会批。
结果,老板批了。
虽然老板态度很好,还请大家一起吃了散伙饭,赔了一笔N+1的裁员补偿金。
但事实是,没有留他,还是把他裁了。
虽然过程含情脉脉,但整个公司里,但凡能混上一点职位的人,全都是人精。
一眼就看出来,魏总的人,原来是可以投诉的,是可以干掉的。
这个微弱的信号,一旦发出去,后面就会引起嗜血的一群鲨鱼,闻着血腥味,就游过来猎杀时刻了。
很快,魏总的人,全部被投诉,被撸掉。
最后,魏总也被送进去了。
整个过程很短,一两年,就全部转折完毕。
问题是,你在公司里,你是嗅觉灵敏的鲨鱼么?
你
能闻到那细若游丝
的,一丁点血腥味么?
如果不能,你不仅在这一轮转折中,吃不到肉,甚至可能还会被当做魏总的人,一起被踹到谷底。
有没有具体的指标?
有。
某头部投行自己做了一个工具,叫做公司员工痛苦指数。
这个工具的模型逻辑,就是把公司高管们,当作是中性的,无私的,是想把公司管理好的。
不带主观的、负面的情绪。
达叔在很多大公司,接触过很多的高管,无论这人有没有私心,都希望能把公司业绩做起来。
不仅为了利益,也为了自己的江湖名声。
当你有了这个思考的基础,当公司业绩出现问题,员工普遍深陷困境,管理层就必然会调整销售思路。
思考到这里,只是能客观的评价一些人,一些事,知道公司运行的大逻辑。
还不够。
需要把一个定性的思考,转换成定量的,能够细化衡量的员工痛苦指数工具。
医疗问,你怎么想到这点的?
达叔说,十几年前,我在头部外企的一线卖药,卖过抑郁药,也卖过疼痛药。
在这个过程中,得到了专业的、科学思维训练。
一个人说自己心情不好,你上来就安慰,就抱抱,这是情感上的老手,是泡妞用的招数。
但在医生看来,扔给你一个评分量表。
你觉得闷闷不乐,心情低落,偶尔-打1分,有时-打2分,经常-打3分,持续-打4分。
类似这样的问题,能列几十个,根据这个打分量表,给你下判断,来解决你的问题。
压根就不是什么抱抱。
同样的逻辑,你说你某个部位疼,疼到什么程度?
给个具体的量化指标。
当你理解了这些数据,打分,从一个极端到另外一个极端的数值范围,你就知道该怎么研究投资了。
风险,是可以自己制作一个工具,给不同标的物打分的。
比如,某个品类,最极端的会被清零,你能不能接受。
某个品类,它的规模有多大,绑定的利益共同体有多少,你亏钱的时候,有没有人亏的更多。
他在自救的时候,你会不会搭便车?
这些,都是可以量化的。
达叔从来不赌他们会救我,只赌他们会自救,从来不赌他们会让我赚钱,只赌他们会自己想赚钱。
然后,寄生在他们体内。
在这个思考的模型里,当他们自己开始承受代价,他们就会进行转折,这是历史上一次次上演的。
但凡这个代价,还是由他人承担,他们就不会做任何改变,然后就是继续萧条,没有转折。
2020-2022年,代价就主要是由他人承担;
2023-2024年,代价就开始传导到由他自己承担,然后就必然会有转折。
当他自己开始想赚钱,想摆脱困境,想获取原本的收益,就一定会玩把大的,开始搞一把跃进。
矫枉必须过正,不过正不足以矫枉
。
这句话,公司的创始老板就说过,而且在其他公司的高管那边,也都验证过。
当对方要摆脱代价,要获得收益,其他人就顺带着,获得一定的发展,能搭便车,赚到一些钱。
有要搞把大的样子么?
有。
国庆的热点头条里,5条有2条,都是吓唬你买房的。
都媒体传播的,都知道,能上热搜的信息:
一种,是宣传任务,是定向投喂信息,是舆论导向的一部分;
另一种,是商业花钱买榜,花钱上热搜。
除此之外,几乎没啥真正值得上热搜的东西。
这,就是我们目前的媒体生态环境。
那么问题来了,这2条热点,是属于第一种宣传任务,还是第二种被谁花钱买榜了?
大概率,是第一种。
如果是第一种,下一个问题是,只搞这一波热点公示,够么?
不够。
以后,长达一整年的时间,你“看到”的将全部都是好消息,全部都是某某城市抢房,某某城市房价上涨。
假作真时真亦假,无为有处有还无。
小时候,都学过百万雄师过大江的文章,真正懂历史细节的人,才知道,这个文章发表出来的时候,过江了么?
没有。
发表的时候,是当年4月22日。
只有愚蠢的人才会以为,文章一发,百万雄师,扛着枪,划着船,就过江了。
事实是,文章发完,不是过江的结束,而是过江的开始。
从4月底,到6月初,整整一个多月,才在各个地方渡过去。
整个过程,各条战线的部队,都误认为自己落后了,都争先恐后的往前冲。
预期管理,怕跑的慢了,低垂的胜利果实,就被别人摘完了。
如果说我们这一轮利好,是在美联储降息之后的骚操作,是引导全世界的钱,重新回流。
把原来骂骂咧咧跑走的资金,再吸引回来。
成熟的人,会置气么?
不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