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栏名称: 冷爱
花镇联合创始人、两性情感导师、持有二级心理咨询师国家职业资格证书,婚姻家庭咨询师,担任湖南省以及广东省婚姻家庭咨询师协会副会长。擅长解决告别单身、关系经营、情感挽回、自我提升等情感类问题,著有《冷爱问答》等数百万字原创高质量专栏文章。
目录
相关文章推荐
中国政府网  ·  今日,国务院常务会部署这三件事 ·  2 天前  
瞭望智库  ·  苹果“牵手”阿里,在下一盘什么棋? ·  3 天前  
51好读  ›  专栏  ›  冷爱

该不该要小孩?听听正反两派的观点 | 冷爱播客

冷爱  · 公众号  ·  · 2024-02-22 11:44

正文

点击 “预约”冷爱 老师直播

和冷爱老师一起提问、互动~

▲点击 链接,可以收听冷爱播客合集

如果链接打不开,点击文章末尾的录音直接收听

本期播客本来是想聊当妈后的生活,结果来了一位不愿意透露姓名的神秘嘉宾表示她不想要孩子,于是有了本期播客。我们通过多个角度探讨了生育的复杂性。讨论从对生育的渴望、社会和家庭的期待,到生育对个人生活的影响等多个方面进行了深入分析。嘉宾们分享了自己的经历和观点,包括对生活质量、个人自由、职业发展和家庭关系的考量,也探讨了不同文化背景下的生育观念,以及个人决策过程中的内心挣扎和外界压力。整体上,这是一个关于生育选择多维度考量的深刻讨论,反映了现代社会中个体在面对生育决策时的复杂性和多样性。这个问题没有标准答案,只有更多的思考和理解。

主播:冷爱、神秘嘉宾、程玲、Mandy

剪辑:青云

Shownotes:Alex



本期亮点

03:06  当了妈你就知道了

07:05  “爱”不是控制

09:08  生孩子是决定,更是因缘聚合的结果

11:05  关系里的“合法伤害权”让人脆弱

24:05  孩子是爱的结晶,自然到来

27:59  想让孩子成为什么样的人,就自己先成为那样的人

32:48  是孩子需要“我”作为通道来到这个世界

34:34  生孩子就像拆盲盒

40:06  生育是个严肃话题,不要被任何人洗脑



🎤 当了妈你就知道了


冷爱: 欢迎回到冷爱播客。今天我们请了两位嘉宾,一位是我们的程玲姐,程玲姐有一个女儿,留学之后现在已经工作两年了。还有我们的嘉宾三悦Mandy,刚刚有一个孩子现在六个月。


我们今天本来的主题是听程玲姐讲一下生儿育女的欢乐和作为一个母亲得到的爱,但忽然现场来了个迷人的“大反派”,我们暂且叫她“樊人精”。


樊人精是不打算要孩子是吧?我们且听着,看一下反派会不会转正。


我是空性的,不参与正反,我是另外一个维度的。


Mandy是不是觉得生了孩子之后有特多的欢乐?之前有一集听你说是“爱的纽带”了。


Mandy: 我觉得是生命层次有了变化。


谈到“修行”,可能说起来都很简单。我以前感觉自己修的挺好了,有了孩子之后,我觉得这才是真正的进入生命的实修阶段,每一天都在考验着自我的这个维度,我的心量,我的心态,处理事情的方式。


在职场、赚钱、自我提升觉得自己游刃有余的一些事情,在面对养娃育娃和家庭关系上,可能就完全是另外一回事儿了。


冷爱: 这跟人是不是也有区别?


我昨天录播客结束的时候,有个朋友说生娃是一定要去体验的一个生命旅程。


我问为什么?他说在他的孩子出生之前,他从未体验过一种没有任何嗔怪的关系。他说结婚,对妻子,对父母,对所有人,难免会有嗔怪,但是对自己的孩子就全然的没有要怪他们的感觉。


Mandy: 我之前对父母有一些误解,可能我会站在作为一个孩子的角度去看待他们,找出他们有什么做的不对不好的地方。


最近我婆婆经常说的一句口头禅就是“你当了妈就知道了”。以前我不理解这句话,现在我也不想跟没有孩子的人说这句话。


以前我没有孩子的时候,那些母亲跟我聊自己的孩子,我觉得这跟我有壁,不是一个世界,我完全没有兴趣去听。现在我进入了到那个世界的圈子里边,我就服了。



🎤 “爱”不是控制


冷爱: 我们听一下作为“资深母亲”的专业人士,你当母亲很多年了?


程玲: 我当了很多年,但是我不确定我是不是一个典型的母亲。我是一个主外的母亲,反而是父亲在里面主内。


我一岁半就离开我的亲生父母,先是跟外婆生活,三岁多又跟我爷爷奶奶生活。我觉得这一段经历其实带来了很大的不安全感。


我人生的不安全感是来自过早的离开了父母,所以我就下定决心,在我有孩子了以后,我绝对不可以让她有同样的缺憾。在我的孩子从出生到6岁后来到北京,一直是在我们身边长大。但是因为我工作非常忙,在职场上耗费了大量的精力,所以陪伴孩子的那部分,我并没有完全做到。我更相信的是陪伴的质量,而不是时间的累积。


上了学以后,有时候我也陪我女儿,比如说周末去滑个冰什么的。我有点受不了的是孩子们都在里面滑冰,妈妈们就围在一起交流育儿心得和他们要上什么课之类这种。这个时候我就到溜冰场里面跟我女儿一块去滑冰,不会进入妈妈们的讨论圈子。这可能一方面是我的个性,另外一方面也可能是我的职业背景,我不太愿意用那种妈妈的角色来培育我的女儿。我先生也不是每天婆婆妈妈跟在后面的那种。


冷爱: 我觉得不叫“非典型”,挺优秀的。


程玲: 我不太想要入一个所谓的“妈妈群”去交流这个事情,我真的不太典型,我跟我先生都是这样的人,我们是根据我们自己的感受和感觉,和女儿本身的状态去培养她。


其实我们有一个很一致的观念,自打女儿出生那一天起,我们都认为她就是一个独立的“第三方”。她只是通过我们这个管道降临到了这个世上,她是完全独立的,不需要按照任何方式来成长,我们俩确实都没有控制欲。



🎤 生孩子是决定,更是因缘聚合的结果


冷爱: 我们这个反派显然跟她母亲就比较卷入,所以她生孩子的欲望不是很强。


樊人精: 我妈已经过世几年了。


冷爱: 但她在世的时候把你拽的很紧,你也许不愿意。


樊人精: 就很复杂。


冷爱: 讲讲这种复杂。作为一个女儿,你怎么认知你们的母女关系?


樊人精: 虽然主持人已经把我们分成了两派,但是我想到了美国历史上一件特别有意思的事情,就是关于能不能打胎这件事情,有两派。


一派坚决不打,因为打了孩子就是伤害了生命。但是另外一派认为“活着的人是我,我有权利决定要不要去抚养一个生命”。闹得不可开交。


有一天这两方的人坐下来聊了一下,聊完之后发现,通过各自的生命历程,特别能理解彼此为什么不要孩子或者为什么这么爱孩子。


所以我觉得咱们这期播客不是一个辩论。


冷爱: 它是一个生命旅程的照见。


樊人精: 其实有时候屁股决定脑袋。你不能说我生了个孩子,完了我觉得这孩子生的特别不合适。既然生了孩子,就要去做一个更好的母亲,去修复关系,拥有更好的生活。而我暂时各种原因没有要孩子,甚至有的人可能没有能力要孩子,听到这个播客的时候,感觉到这种生命也很好。


我现在是暂时没有孩子的一个状态,我可以跟大家分享一下为什么我没有孩子。


我很小的时候,我妈就跟我说,你结婚了之后,多玩几年,别急着生孩子,生孩子你的人生就完了。她说反正她不给我带孩子,她带够了,这是我妈。


去年我很困惑的时候,就找了我妈的亲姐姐,因为我妈已经不在了,她亲姐姐可以代表她告诉我要不要生孩子的事儿。我就说我现在没那么想要孩子,要是40岁之后,如果一定要,我就感觉像在做一个人生任务。


然后我二姨也说了一段让我特别震惊的话,她说“有人生没人养,生来干嘛?如果你这么不想要孩子,何必让两个生命都这么痛苦。如果你老了后悔了,去领养一个不就好了吗”。


所以我觉得有时候其实我们的生命并不是我们决定的,有时候是一些因缘导致我们走到这儿了。不是每个决定都能想得那么清楚。


包括我爷爷奶奶那么大年龄,没人去催这件事。



🎤 关系里的“合法伤害权”让人脆弱


冷爱: 所以其实每个家族都有自己的文化。


我跟我母亲现在关系还不错,但在我的青少年时期很叛逆,跟他们之间有比较大的冲突。在没有学习心理学之前,我并不了解我恐惧这种关系的实质是我害怕跟一个人产生某种永久性的联系。


当我学了心理学之后慢慢了解,我害怕产生某一种连接,害怕被人控制,害怕在关系当中处在一个赋予对方“合法伤害权”的状态里面。


其实伴侣关系就是一个合法伤害关系,因为权力的本质就是伤害。一个人为何拥有权利呢?因为他能够伤害别人。


程玲: 那为什么不是一个“给予”呢?


冷爱: “不给”的时候就是伤害。


比如我们现在在这说话,看似在随意聊天,但每个有权利伤害我们的人都正在某种意义上审核我们的发言。他伤害我的办法很多,比如可以来弄我的公司或工作单位,假如我一无所有,他也有办法让我变得更困难。所以这其实就叫伤害,在家庭关系当中广泛存在。


有一些人不想要孩子,那是因为他发现他的父母经常伤害自己。比如一旦不如父母的意,父母就会开始虐待自己,打自己的耳光,在小区里面鬼哭狼嚎,有的父母生病 说“全是你的错”。


所以某种程度上,在这种处境里面也是一种伤害。虽然表面看起来父母在伤害自己的身体,但是他通过这种自我折磨来折磨你的心,让你痛苦。


我这个人不怎么受威胁。我天蝎座,我擅长威胁别人,不太擅长被威胁。我跟父母虽然比较好地和解了,但是我觉得我自己的人生还在一个成长的旅程里面。



🎤 孩子是爱的结晶,自然到来


冷爱: 当时你是怎么决定的,还是说其实你们俩都没什么决定,“决定”忽然就来了。


程玲: 很自然的一个过程。


我跟我的先生结婚是一个很波澜壮阔的故事。我跟我先生是大学一年级就认识了,我们恋爱了以后,我全家人都不喜欢他,觉得他太花了,年轻时候他长得又很帅,总觉得他不牢靠。所以当时我的长辈们,我爸爸妈妈,我爷爷奶奶,我叔叔婶婶,全部都反对,除了我一个大伯对他还可以。


这是我个人成长非常艰难的一段,跟家里僵持了八年。谈恋爱谈了六年的时候,我就趁着出国的时候把家里的户口本偷了出来,跟他偷偷办了结婚证。


领了结婚证以后,我就写了一封信给我爷爷奶奶,因为我也有点不太知道怎么面对他们。当我三天后出差回来,我奶奶坐在沙发上等我进门,晚上12点回家要把我训一顿,说“我告诉你,我两天晚上没睡着”。她那时候八十多岁了,说“你简直就是一朵鲜花插在牛粪上”。


后来我请他们来参加我们的婚礼,家里的人没一个来,最后来了我一个表哥,一个表姐,还有一个表弟,嘻嘻哈哈三个人就把我们的婚礼搞成了一个联欢party,请了很多同辈的人、同事、同学。


等我生小孩以后,有很长一段时间我先生是不回我父母家的。我带着女儿回家住,我先生把我们送到家以后,他在外面找一个酒店住。直到我女儿两岁才坐下来,一家人吃了第一餐饭。我老公说“我是八年抗战”。


我那个“彪哥”嘴上很厉害,其实内心很柔软很细腻,做了很多很多的事情,感动了我爷爷奶奶。我只能说我其实是花了几十年的时间去修复我跟我父母,跟我家族的关系。我几乎已经跟我的家完全脱离了联系,所以我一定要在我的职业上,包括我自己的生儿育女,我自己的家庭上面,我是赌着一口气的。


我得证明自己。


冷爱: 第一次听你说这个故事,你的先生也就我姐夫“彪哥”只是淡淡的几句话概括说“当初我们结婚他们家都反对”就过了。当你把这个故事展开的时候,发现这里边浓墨重彩。


程玲: 这里面有张力的故事特别多,但是我现在回看这一段,其实就是我们自己的个人成长过程。如果说我有现在的心智,我绝对不会那样处理问题。我会用不同的方式去跟父母沟通,不会偷偷领证,因为我知道父母对孩子婚姻的祝福是多么重要的一件事儿。


Mandy: 你觉得爷爷奶奶或姥姥姥爷带大的孩子会不想听父母的指教吗?


程玲: 倒不一定是很叛逆,是说跟父母的连接没有那么深。


Mandy: 因为没有陪伴你的成长,不了解你的性格。


程玲: 对。然后我父亲又很强势,我很害怕他,这是一种能量的碰撞。


Mandy: 姐是一个积极正面的例子。


有个做青少年犯罪心理研究的李玫瑾教授,经常说一些青少年犯罪的例子,都不是父母带大的,很容易形成反面的例子。


程玲: 因为我爷爷奶奶非常有智慧,我有很多的智慧是传承于他们。


冷爱: 能给我们分享一两个吗?


程玲:我爷爷解放前就在上海海关,做帮办,他其实是经历过很多、看过很多事情的人。一到60岁他立马卸任,把心放在教育我身上。


冷爱: 60岁之后,至少还有45年的时间,他用来陪伴你、教育你,跟你在一块成长。这也是个非常长的旅程。


程玲: 绝对。我爷爷去世的时候,我48岁,有多少人能够48岁爷爷还在的?


冷爱: 所以其实你相当长的旅程是跟他重合的,对你来说跟他们之间的影响确实存在。


但你这个波澜壮阔的婚姻之后,生孩子是一个自然过程,也没有考虑说要做一个选项。


程玲: 没有,就真的是爱的结晶,很自然。



🎤 想让孩子成为什么样的人,就自己先成为那样的人


冷爱: 那你生了这个孩子之后,你养育她的旅程里面有没有什么分享的?因为我关注到Mandy好像很难跟孩子完成分离。


Mandy: 我孩子刚六个月,如果是一个职场妈妈,就是刚产假结束去上班。因为我在家工作,所以没有出门的这个动作。但是我发现我每次出门之后,都会忍不住去看我们家的监控,时刻关注他现在在干嘛? 不知道是激素的作用,还是刚当妈妈有一种完全失控的感觉。


现在网络非常发达,可能以前当一个妈妈,只能接触长辈,听取他们的经验。但是现在同一个医院生产的,同一个月子中心的,同一个小区的,同一个时段生孩子的,我们就会互相借鉴对方孩子的变化,老是想学习一些科学的经验和育儿方法。


有一句名言说的特别对,“孩子饿了再吃是喂养,定点喂就是饲养”。


我已经35了,有一些社会阅历,有一些工作经历,看到很多人事物,觉得已经很淡定了,但是一旦进入到“妈妈”的角色里,就会变成一个完全的新手,时刻不停地焦虑,永远都在想“我有没有做错,我能不能做的更好一点”。就会忘记自己是谁,所有的关注点都投注在孩子身上。所以我想开始改变。


程玲: 你意识到这个问题就是改变的开始。


我是觉得现在当妈妈真的挺不容易的。我们那个年代资讯没有那么的发达,不会有那么多的信息轰炸,产生那么大的焦虑感。现在的孩子也很不容易,都在一个全能的“楚门的世界”里。


Mandy: 就是一切都在被监控,被衡量。这是一个特别机械化的反应,但是身在其中好像不得不卷的那种感觉。


我应该慢慢会理清这一点,然后走自己的路。


程玲: 是年代不一样,确实我当妈那时候不像你们现在被一个这样的世界笼罩着。另外,我那时候还有职场的工作,我蛮坚持要做我自己喜欢做的事情。我是产后两个半月就回到职场了,我跟公司说,提早结束我的产假,我得找回自己。


那天你跟另外一个教育专家聊教育孩子,他说了一句话,“最好啥也不要做”。


其实这个观点我同意一半儿。的确不要像很多父母什么都帮孩子做,能做的是做好自己,我特别有感触。孩子其实可会观察了,父母怎样说是一套,但究竟是怎么做的,很重要。所以你只要做自己,做好自己的事情,把自己管好。你想让孩子成为什么样的人,你就自己先成为那样的人。


你一定要相信孩子的生命力非常强,不要扼杀了他的能量空间。不要把手伸的太长了,把他的很多能力给截断了。不要代替他们去做很多的事情,他们完全能自己长得很好。


冷爱: 我觉得你在缓解生育焦虑。


很多父母现在生育非常焦虑,我还见过有一类人不要孩子是因为担心自己养不好,就不想要。


程玲: 因为他们总觉得自己要去给孩子指明一个方向。


你只要给他一个安全的空间,给他大方向上的一个框架,剩下的就让他去爬。就像给他一个草原,让他开着个车在草原上奔驰,他不会受伤的,不需要手把手教,那样他是长不大的。


冷爱: 担心自己照顾不好孩子的人也有点全能自恋,觉得没了他,孩子就不行了。


其实很多人没有预估到孩子本身的能量。


程玲: 我女儿十岁的时候,有一次跟我和她爸在园区里面散步。那时候天色就像现在有点暗了,聊着聊着她突然说“你看我们三个人是在一起散步,实际上我们三个人可能都不在一个空间”。她就比了一个这样的姿势,说“这样看我们是在一起的,但是你这样看,实际上我们并不在一个平面上”。







请到「今天看啥」查看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