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栏名称: 中国铁建
中国铁建的前身是中国人民解放军铁道兵,始终致力于引领全球建设的发展,缔造人类梦想的奇迹。大时代、真情意、诚品行,中国铁建在此与您“微”沟通! 关注中国铁建,感知善建之旅!
目录
相关文章推荐
中国交建  ·  故意村“大变身” ·  昨天  
中国交建  ·  沙漠边的建港奇迹 ·  2 天前  
中国交建  ·  中交集团17个项目荣膺“2024年全国建设工 ... ·  4 天前  
中国铁建  ·  AI加持,中国铁建荣获12项央企大奖 ·  6 天前  
51好读  ›  专栏  ›  中国铁建

AI加持,中国铁建荣获12项央企大奖

中国铁建  · 公众号  · 基建  · 2024-12-06 17:20

正文

12月3日
由国资委宣传局、人民网联合举办的
“砥砺七十五载 谱写央企担当”
第七届中央企业优秀故事
暨首届中央企业AIGC创意作品展示
发布活动在北京举行
中国铁建第六次荣获优秀组织单位
11项作品斩获大奖
其中2项一等奖、2项三等奖
3项优秀奖、1项优秀AIGC短视频作品
3项优秀AIGC图片作品
这些作品融合了AI技术
通过小切口、大视角的故事形式
以新颖的视角讲述了
新时代中央企业
牢记使命、担当作为的鲜活故事
《向地球深部进军》作为一等奖作品代表
在发布会上进行了现场展演

下面
一起来欣赏中国铁建好故事吧~
↓↓↓

一等奖《向地球深部进军》
中铁十四局

习近平总书记强调,要向地球深部进军。地下空间,被誉为陆地、海洋、天空之外的 “第四国土”,是城市发展的新空间载体,作为国土资源有机组成部分,是重要的战略性资源,具有极大的开发潜力和价值。开发地下空间,中国铁建《向地球深部进军》通过与“流浪地球”地下城概念相互交映,既科普又科幻,全景展现了中国“智慧勘探”“智能建造”“装备智造”地下空间开发的全产业链,片中展示了“地下停车场”“空天地一体勘察”“国产最大直径盾构机”等建设成就,为我国开发地下“第四国土”,拓展城市发展空间提供了全产业链一站式解决方案。

一等奖 《藏道》
中铁物资

从2010到2024,十余年风雨兼程,十余年载梦前行,中铁物资人的脚印留在建藏路上的每一寸土地。云上天路、极限旅程、雪域坚守、矢志不渝,他们为编制世界屋脊大地经纬提供着最优质的“丝线”。保质量、保供应、降成本,日复一日的行程,记载了雪域高原百年的天路梦幻,也镌刻着中铁物资人无悔的青春。他们没有数过色季拉山飘落的雪花,但他们知道“风雪之后是晴空”;他们没有数过怒江七十二拐扬起的沙尘,但他们相信“吹尽狂沙始到金”。在第二条进藏铁路的建设征程上,“挑战极限、勇创一流”的青藏铁路精神火炬更加旺盛,它诞生于过去,见证着现在,也瞭望着辉煌的未来。

三等奖 《铁道兵的家国情》
铁建投资

1946年,广西柳州。来自重庆的王文波和来自贵州的刘季勉在这里相遇了。

王文波是毕业于复旦大学土木工程系的高材生,曾在联合国善后救济总署和铁路局工作。刘季勉出生在贵州黄平一个商人家庭,因逃婚离开老家,就读于贵阳高级医士学校,毕业后在联合国善后救济总署管辖的难民医院工作。

和所有战乱年代的爱情故事一样,没有花前月下,没有海誓山盟,王文波与刘季勉组建了属于自己的小家庭。随后,3个儿子和1个女儿先后来到了他们家,小家庭渐渐成了一大家。3个儿子分别叫民宇、民信、民苏,唯一的女儿叫民立。

新中国成立了,王文波作为技术干部随铁道兵入朝作战,回国后又参加了黎湛、鹰厦和清绿等铁路建设,并成为铁道兵第十师的总工程师、副参谋长。

大哥民宇继承了爸爸的高智商,学习成绩一直特别好,他从小就立志上清华,后来通过努力获得了无比珍贵的保送机会。二哥民信自小贪玩,高中时突然发力,学习成绩也很快赶上了哥哥,他的目标是北大。就在兄弟俩踌躇满志相约“北京再见”时,那场著名的大运动开始了,民宇的清华梦戛然而止,他只能投笔从戎,来到父亲所在的部队成为一名普通战士。大哥当兵后不久,上北大彻底没希望的民信也前往广西来宾良塘大队,成了一名知青。

和民信同天离开家的,还有妹妹民立和弟弟民苏,他们也成了知青,被分到了广西鹿寨县的龙江公社。

爸爸在部队,妈妈在家里,4个儿女就像鸽子一样离开了自己的巢穴,一家人从此开始天各一方。

1969年6月25日,那是一个悲伤的日子,民立说她一辈子都不会忘记这一天。

清晨五点,刚到山上准备开始砍柴的她,被同伴们叫到了公社。她在这里见到了弟弟民苏,姐弟俩被公社干部送到火车站,登上了一列开往来宾的火车。这时他们还不知道,来宾那边发生了一件天大的事情——他们的二哥民信,在生产队劳动时因公殉职了!

消息传到四川西昌时,王文波正在铁十师机关开会,临时来队探亲的母亲刘季勉则在西昌街上。她刚刚买好了民信需要的收音机和《毛泽东选集》,正走在去邮政所的路上。部队的通信员赶过来,告诉了她电报的内容——刘季勉手里拿着的书和收音机,一下子全都掉落在地上,她眼前一黑,也昏倒在了大街上。

得到消息的民宇立即从连队赶到西昌,这个时候需要另外一个儿子出现在母亲身旁,才能安慰悲痛中的母亲。

可是,谁又能想到,这会是民宇最后一次陪伴自己的父母呢? 

民信踏实肯干,事事都要抢在人前,是公社号召大家学习的知青模范。在参加完民信的葬礼后,民立和民苏也经部队批准穿上了绿军装,分别进入铁道兵和工程兵的行列。

多好啊!现在除了妈妈,一家人都是光荣的解放军战士了!她特别跑去照相馆,拍了一张帅气的军装照寄给母亲。她想,也许对女儿的骄傲,会慢慢冲淡妈妈对儿子的思念。

但是很快,另一个噩耗接踵而至——正在参加襄渝铁路建设的大哥民宇也牺牲了!身为军人的王民立,接到的第一个“特殊任务”,就是立即赶往西昌,去陪伴自己的母亲…… 

1970年11月30日,这个日子也是民立这辈子都不会忘记的。不久以前,大哥民宇刚刚给她来信,告诉她铁道兵部队已出色完成了成昆铁路建设任务,4月份的时候来到了位于陕西安康的新工地,他们要建设的是另一条重要铁路线——襄渝铁路。

民立听大哥说过,在他新兵训练快要结束的时候,曾给父亲写过一封信,希望能把自己分到汽车连队,但父亲没有同意。他又给母亲写信,母亲也没有替他当“说客”。民宇只好服从组织分配进入施工连队,成为铁十师47团3连的一名普通战士,他打过风枪、当过架子工,后来因为有文化被推荐担任连队统计员。

民宇死于一场可怕的爆破事故。在那种艰苦的条件下,工地上经常会有人牺牲,民宇经常会在信里给小妹讲述身边战友的故事,这些平凡的铁道兵战士,用自己的青春乃至生命在大巴山深处托举起一座座桥梁,打通一座座隧道……那些英雄的故事曾激励着民立,一定要成为他们那样的人。可谁能想到,自己的大哥,民宇,这么快也就成为了那些烈士中的一员。

短短16个月之内,两个儿子先后牺牲。这样的打击又有几个人能够承受?铁十师的首长感到十分为难,他们不知道该怎样把这一不幸消息通知给总工程师王文波。

尽管战友们一直都在严密封锁着消息,但王文波还是从一位同事口中猜到了端倪。

在确认大儿子牺牲的消息属实后,王文波立即乘飞机赶往安康。前来接机的连队干部这才知道,原来民宇的父亲,就是铁十师的总工程师!为了减轻连队干部的心理压力,王文波除了一再强调“部队出了施工事故,我是主管工程的领导,我要承担主要责任”外,没再多说一句话。那一晚,小山沟里的铁十师47团招待所只住了王文波一个人。深夜里,空旷寂静的山谷里,一直回荡着王文波痛彻肺腑的哭声。30多年后,已经90多岁的王文波才对女儿民立说起:“你大哥牺牲那晚,我在你去过的那个沙沟,放声嚎啕大哭,那是我这一生第一次,也是唯一的一次恸哭。”

  王文波一直都没想好,怎样将噩耗告诉给远方的妻子。直到两个多月后,他才给刘季勉写了一封信,说自己可能要去非洲修建坦赞铁路,希望能到部队来探一次亲。到部队后,刘季勉得知了民宇牺牲的消息,她没有哭泣,王文波的战友们却发现,才过了不到两天时间,这位母亲的头发竟全都变白了……

  1971年,小儿子民苏也从工程兵调到了铁道兵,成为父亲所在的铁十师的一员。作为师里的总工程师,王文波结束了成昆铁路移交工作后也来到了襄渝线。父子俩见面后第一件事,就是一起乘坐吉普车,从头到尾走了一遍铁十师管段的工地,他们一边走一边回忆往事,谁都没有说一句悲伤的言语。

  襄渝铁路建成通车后,儿子民苏、女儿民立和父亲王文波又先后登上青藏高原,成为青藏铁路一期工程的建设者。在所有建设者中,王文波年龄最大,而民苏一干就是9年! 

  王文波68岁那年,办理了离休手续,与分别30年的妻子重新团圆。老两口选择在成都安享晚年,他们为了新中国的铁路建设,舍弃了夫妻团聚,舍弃了天伦之乐,也牺牲了两个儿子,现在终于可以长相厮守了,从王文波去朝鲜战场那时候起,这对夫妻最大的奢望就是团圆…… 

  相濡以沫的好时光,与那漫长的分别日子比起来,显得太短太短,却又弥足珍贵。1990年,刘季勉走了,她的骨灰被要求洒到了长江里。17年后,王文波也走了,他的遗嘱也是将骨灰撒进长江。作为一名志在四方的铁道兵战士,他选择用这样一种浪漫的方式,去和守望了自己一辈子的爱人永远在一起…… 

  民苏从部队转业后,成为了成都铁路局一名工程师。2006年7月1日那天,他还作为青藏铁路首列火车的通信技术保障专家,坐上了成都开往拉萨的首趟列车……

退休后的民立,用十几年的时间干了一件非常了不起的事——她将自己当知青和在铁道兵医院、学校的工作经历,将爸爸妈妈还有哥哥弟弟的故事,还有民宇在信里讲给她的那些故事都记了下来,写成了近百万字的纪实网络小说《女兵故事》,在网上收获了很多粉丝。民立说,我不愿意当网红,只想把这些当年的故事讲给更多人听。

两代铁道兵,一腔家国情。在共和国70多年光辉历程里,还有许多这样的感人故事,也还有许多像王文波刘季勉一样的奉献者,像王民宇王民信一样的牺牲者,以及王民立王民苏一样的守护者,他们的名字和故事,都应该被记住,都值得被记住……


三等奖  《从“农民工”到“技能大师”的修炼密》
中铁十八局

一口浓重的西北口音,一张黑黢黢的脸庞透着憨厚,穿着藏蓝色工装的他貌不惊人。让人想象不到的是,正是这位37岁才从农家院里走出来的输煤工人,用了16年时间,改造创新30多项工艺,清理排查隐患4000多项,累计创造效益800多万元,荣获“全国五一劳动奖章”。

他,就是中铁十八局二公司宁夏大坝电厂输煤班组组长李幼松,从一名普通的农民成长为新时代知识型工人、农民工楷模,这位朴实的西北汉子用拼搏和汗水谱写了人生的精彩华章。


1.3米高工作日志——“新时代农民工就得苦学习,练技能”

宁夏大坝电厂是国家“西电东送”工程的重要电源点,年发电量高达78亿千瓦时,需消耗燃煤406万吨,这个电厂的输煤系统,由中铁十八局二公司负责运营。2008年10月,该公司在电厂驻地青铜峡市招工,37岁的三棵树村村民李幼松成为“农民合同工”。

然而,他所从事的输煤班组巡检工作并不是他想象的“卖力气活”,这条拥有17条运转皮带的输煤系统,囊括着给煤机、破碎机、除铁机、滚轴筛等442种大小设备,涉及了电力、电机、燃料、机械等众多专业技术,看着图纸上“天书”一样的零碎部件,李幼松感受到了巨大的压力。

为了弥补自己的知识、技能与工作要求的差距,上班时,他跟着小他9岁的大学生师父操练学习;下工后,他跑去其他单位机械施工场地“偷学”;晚上回家,他拿出买回的《燃煤运行规程》《斗轮机操作技术规范》等专业书籍,为了不影响家人休息,打着手电筒钻在被窝里苦学,把技术要点和心得体会一点点记录在日志本上。

随着光阴流逝,这些满载着知识点和心得感悟的日志本已经累积了三十多本,厚达1.3米,一字一句都记载着他从“工”到“匠”的成功密码,而日志本的扉页上,写着项目领导赠予他的一句话:“新时代农民工就得苦学习、练技能,才不会被社会淘汰”。李幼松奉为箴言,孜孜践行。

勤学加苦练换来了喜人的回报,他在每次业务考试中都能斩获第一名,很快就当上了输煤班班组长,负责巡检输煤系统,确保皮带正常运转。


1.8万公里步程——“把单调的事情做到极致”

从原煤斗到原煤仓共有9路17条输送皮带,全长1450米,最大坡度13.3度。输煤系统属于半室外作业,夏天,室外高温达40℃,冬天,气温要低到零下20℃,而在车间,地下气暖温度达到162℃。这条冬寒夏热的长路,李幼松每天要扛着检修仪器走上4遍,检查大小项目192项,16年来徒步里程超过1.8万公里。

长期的实践探索让他练就了一门通过眼看、耳听、手摸、鼻嗅就能准确判断设备运行情况的“绝活儿”,被大家称为“金牌巡检员”。

有一次,在巡检到9号皮带时,他敏感地察觉到一股轻微的焦糊味,他迅速拉停皮带对燃煤进行检查,果然在最里面翻出了一块掌心大小的钢板。

 同事们看到后,都不由倒吸一口凉气:“好家伙,如果不取出来,后果不堪设想!”由于发现及时,措施果断,李幼松为企业避免了几十万元的损失。

在李幼松看来,解决这样的“燃煤”之急是他的本分。当输煤系统落煤管被堵时,身材魁梧的他冒着严重缺氧的风险,戴上防护口罩猫着身子钻进逼仄的管道清除异物;当燃煤因为天气严寒被黏在运载火车车底时,他冒着刺骨寒风跳上车,用铁锹一锹一锹把煤铲掉……

大到输煤皮带、输煤辅助设备、斗轮机、翻车机,小到一个螺栓、一个开关,16年来,李幼松清理排查隐患4000多项。新华社的记者在采访李幼松时不由得赞叹道:“把单调的事情做到极致,就是最大的不简单。”


800万元创效——“我是企业的一份子,要为企业做贡献”

凭借丰富的工作经验,李幼松不仅能及时找到设备的“病症”,还能为设备故障开出“良方”。

一次,在巡检输煤系统的滚动筛时,他发现滚动筛的滚动轴之间存在空隙,容易卡住大煤块,造成滚动筛跳停。

如何解决这个问题?李幼松开始琢磨。他发现10个滚动轴从上到下呈弧线布置,容易造成煤炭卡塞。

“如果把滚轴改成直线排列,滚轴筛就可以直接把燃煤传给碎煤机进行粉碎。”李幼松这个合理化建议,被大坝电厂及时采纳。

按照原来的方式,需要2个专人清理煤块,改造后既节省了人工,又杜绝了煤块卡塞故障,降低了电厂发电成本。

成功的创新让他更加“爱琢磨”:三通式挡板限位器与开关的接近方式由正面式改为侧面式,排除了漏煤故障;在皮带机尾部加装清扫器,可以保护皮带不被扎烂……可以说,哪里有技术难题,哪里就有他革新攻关的身影。

有工友不解地问他:“咱们农民工把自己活干完就行了,操这么多心干嘛?”

李幼松神情严肃的回答:“我是企业的一份子,要为企业做贡献。”

他的贡献被中铁十八局二公司记在荣誉墙上,墙上的数字记录着一颗“创新”的头脑为企业带来的力量:16年间,他革新工艺工法32项,创造经济效益800余万元。

如今,“创效明星”的名字被拓印在各大主流媒体上流转全国,但在李幼松看来,他依然是一名普普通通的农民工师傅。不同的是,他的身边多了更多向他请教学习的徒弟,“我会把我的所知所学都教给大家,也会继续学习,不断充实自己。”已经53岁的李幼松充满信心。


优秀奖  《万里高铁路 半生轨道情》
铁四院

作为铁四院从中南大学引进的路内知名专家,李秋义博士长期奋战在铁路轨道技术研发第一线,主持完成我国10余项/总长4000多公里高铁轨道设计,30多条线路/总长近1200公里城市轨道交通轨道设计,为推动轨道技术进步和发展做出了突出贡献。

他是李秋义,铁四院副总工程师,正高级工程师。他是轨道专业质朴谦和的“李总”,也是将半生奉献给高铁事业的“李超人”;他是万里高铁路上不断创新的“李博士”,也是轨道人心中博学多识的“李老师”。2023年荣获“全国五一劳动奖章”、2019年入选“国家百千万人才工程”,被授予“国家有突出贡献中青年专家”荣誉称号,获得詹天佑铁道科学技术奖-成就奖、交通运输部交通运输青年科技英才、中国铁建“股份公司专家”等。


不忘初心“挑重担”
在飞速驰骋的中国高铁列车上,经常上演这样的挑战:立起一枚硬币、一支笔或者矿泉水瓶,竟可长时间保持不倒。

高铁既快又稳,关键核心技术之一就是轨道设计。2003年,正值我国高速铁路建设起步阶段,那时轨道技术还是制约中国高铁发展的瓶颈。为了将自己所学尽快应用于工程实践,李秋义博士毕业后毅然放弃了学校优越舒适的工作环境,来到承担着中国高速铁路勘察设计重任的铁四院。他说,更想到一线为国家冲锋,为事业拼搏。

2004年,面对轨道系统研究相对匮乏、路内各大设计院的轨道设计均是一片空白的局面,他主动请缨,勇挑重担,担任起郑西客运专线轨道专业负责人。该项目采用国外道岔,以前从未在无砟轨道中应用。从事设计咨询的德国DEC公司认为,中国人不可能完成如此高难度设计。李秋义带领研发团队夜以继日,仅用两周时间便提出了科学、可行的道岔区无砟轨道设计方案,为中国工程师赢得了尊重。郑西客专更是在联调联试期间创造了390km/h的试验速度,为中国铁路跨越式大发展绘下了浓墨重彩的一笔。


奋进创新“带头人”

作为曾经在高等学府中潜心科研的“李博士”,李秋义带领他的轨道团队加大自主创新力度,在无砟轨道结构设计、无缝线路、桥上无缝道岔设计等方面孜孜以求,不断完善具有我国自主知识产权的高铁无砟轨道技术体系。

为检验设计施工成果,保证高铁轨道能长期保持“±1mm”的精度,他组建了中国铁建第一轨道工程实验室,开展了大量运营观测实验。从实验方案的选择到实验仪器的选购,从实验设备的布置到现场数据的采集,他事无巨细、亲力亲为,取得了大量一手数据资料,为中国高铁轨道建设达到“±1mm”标准提供了技术保障。

在2017年度国家科技进步奖表彰大会上,李秋义作为主要完成人参与的《复杂环境下高速铁路无缝线路关键技术及应用》,成功破解复杂环境下高铁桥上无缝道岔技术这一世界难题,荣获国家科技进步一等奖,是我国铁路轨道工程研究领域迄今为止获得的最高奖励项目。

此外,李秋义还潜心大跨度桥梁铺设无砟轨道技术、市域铁路轨道设计技术、轨道监测及智能建造技术等多个领域前沿课题攻关及前瞻性研究,有力推动了我国轨道专业技术的发展和自主创新。


深入一线“义博士”

在高铁轨道施工过程中,李秋义不仅严把设计文件质量关,而且主动深入施工现场,向最基层的技术人员进行细致的技术交底,耐心地解释设计图纸、设计意图、注意事项,保证科研、设计成果能更好的贯彻实施。

2013年夏季,面对华东地区近一个月超高温的“历史极值”,为了确保华东地区高铁安全运行万无一失,李秋义临危受命,担任上海铁路局高铁轨道板应急处理技术组组长。

连续两个月的鏖战,每晚工作到凌晨四点,李秋义以一名学者科学严谨的作风和四院人勇于担当的精神,确保了整个上海局范围内高铁安全运营,被上海局工务系统的干部职工亲切地称为“义博士”,赢得了业内人士的高度认可。

商合杭高铁裕溪河特大桥,创造了324米大跨度桥梁铺设无砟轨道世界纪录。在这座“不得了”的大桥施工过程中,李秋义常驻工地,为无砟轨道高精度施工把关。联调联试中,动检车以时速385公里通过大桥时依然平稳舒适,轨道几何平顺性指标创造了大跨度桥上历史最好水平。

2023年,他获得中国质量协会“质量专家”称号,全国当年仅10人获此荣誉。


甘为孺子“育英才”

李秋义平常大小会议、长短差不断,但稍有空闲,他都会关心指导他的“学生们”,毫无保留地将自己的知识和经验传授给他们。

青年职工周磊回忆过这样一件令他印象深刻的事情。“去年我负责的轨道现场整治项目,方案要得很急,加上我日夜颠倒的工作状态,经常深夜发方案给李总审定。”令周磊没想到的是,不管多晚,李秋义都是很快做出回应。对于已有丰富经验的轨道专册,李秋义则为他们开设了“高级课程”,从在建项目的质量抽查入手,总结发现问题,提出相应建议,为其他项目的轨道专册“划重点”。

今年,是李秋义成为“李老师”的第28个年头,在他的“讲台”下,轨道所的年轻人快速成长,成为了中国高铁轨道设计领域的一支中坚力量。


优秀奖 《“厕所革命”描绘美丽乡村“新画卷”》
中铁十八局

初春,大批迁徙候鸟在天津七里海湿地保护区上空翱翔,远处几只麋鹿在草地上自由自在地奔跑,而在距离湿地1公里远的天津市宁河区造甲村村民活动广场上,老年人正活动筋骨、跳广场舞,孩子们打乒乓球、羽毛球玩得不亦乐乎 ……一幅生态美、生活美的美丽乡村“新画卷”在春风中徐徐展开,而这只是天津造甲村“厕所革命”带来变化的一个缩影。


改出来的品质生活

谈起“厕所革命”,造甲村村民最有发言权。2020年,随着中铁十八局建安公司承建的天津造甲村湿地水乡项目的建成,当地村民彻底告别祖祖辈辈沿用公共厕所的风俗,4200户村民每家每户相继用上了独立厕所。这个项目一时间还成了远近闻名的“网红工程”,不仅在央视《新闻联播》等央媒广泛播发,还吸引了来自全国各地的生态环保部门及农业农村部门等多家行业单位参观学习。

时隔四年,再次来到造甲村,这里有了更大变化。在村民冯会靖家中,整个厕所宽敞明亮,地面、墙面都贴上了瓷砖,花洒、水桶、拖把等物件井井有条,热水器、洗手池、洗衣机等一应俱全,不仅功能多了、空间大了,还没有任何异味儿。

“改造以前,城里的亲戚朋友来做客,上厕所都得去公共厕所,又脏又臭又不方便,现在家里厕所比城里还‘洋气’。干净又方便,变得更有‘城里范儿’了!”冯会靖一脸高兴地介绍着自己家里崭新的真空抽水马桶。

与造甲村村民一同受益的还有附近造甲城镇、俵口镇、东棘坨镇、廉庄镇27个村14000余户村民。干净无臭的厕所已成为众多村民家的标配。建安公司建设的“厕所革命”项目改出了美丽乡村,也改出了品质生活。


干出来的“样板工程”

走进廉庄西岳村,道路整洁,庭院干净,看不到任何施工痕迹。

相较于以往的厕所改造,建安公司承建的宁河区农村厕所改造项目则添加了更多的“科技元素”。他们将飞机、高铁上才用到的“真空马桶”,大范围应用到农村厕改中,每次冲水不到0.8升,排污全过程能实现全密闭、无渗水和无异味,不仅省水卫生而且开挖面积小,成为了我国农村真空负压污水处理工程标志性的“样板工程”。

别看“真空马桶”颜值高,干净省水,使用方便,但在建设过程中也遇到了不少难题。

“项目刚进场的时候,没少挨老百姓骂!一些年纪大的村民习惯了去公厕,而且一时半会接受不了这些新事物。”项目负责人吴开文说,为推进厕改工作,项目部与村委会经过研讨决定搞试点,由村干部带着党员带头先改,这招确实很有效。亲眼所见,亲身感受改厕成果后,越来越多的村民积极主动参与农村厕所改造,从“要我改”变成了“我要改”。有些村民还主动给施工人员提供饮用水和自己种的瓜果,改厕效果一目了然。

宁河区28个村19000户村民的厕所实现“真革命”,大家的卫生习惯改了,自家庭院越来越美,从前脏乱差的村容村貌不见了,取而代之的是如今“颜值高”且干净卫生的新乡村。


建出来的美丽乡村

厕所革命是改善农村人居环境的突破口,更与生态文明建设息息相关。

为了与“京津绿肺”七里海国家湿地生态修复整治相得益彰,建安公司引进国内国际领先的新农村黑灰排水管道真空负压技术。该项技术从源头上分离污水,在老百姓家里把黑水(马桶水)和灰水(生活杂水)进行分离,通过两根单独的管网输送到村里的处理站。黑水经过固液分离后,产生的粪渣与七里海周边的畜禽粪便、芦苇杆、稻草,进入发酵车间经过12天的高温发酵和7天的陈化处理就能产出来绿化营养土,再经过精加工则可以变为有机肥;生活污水则经过水处理设备后,待达到排放标准就近排到附近沟渠用于农业浇灌,做到了污水100%回收,100%达标处理,100%再利用。项目共建设污水处理站30座,每天可处理污水3860吨,每年可减排固体废弃物4000吨,生产绿化营养土3000吨,处理完的循环水每年可达140万吨,实现了资源的绿色循环利用。

项目的建设极大改善了七里海湿地生态环境和周边河道水质,依托项目的技术优势和生态放量,各村先后进行了人居环境整治工程,环境面貌实现大变样,农村的形象和品质不断得到改善,为该地区大力发展乡村旅游,全面推进乡村振兴提供了保障。

“春天就喜欢去乡下看花、踏青、挖野菜,但是以往到乡下游玩时厕所不好找。现在民宿、农家乐多了,设施好了,上厕所不但很方便,还很干净。”游客王女士说。

如今,借着厕所建设提升工程的东风,当地乡镇凭借各自优势,盘活村内资源,以休闲民宿、观光旅游、果园采摘、鱼池垂钓、水稻产销、民俗旅游等为切入点,吸引了众多游客到这里休闲游玩,美丽乡村也逐渐成为旅游热门目的地,当地农业产业效益明显提高,乡亲们的腰包也越来越鼓!



优秀奖  《穿越 超越》
中铁十四局

如何把隧道修成一件艺术品?在江阴靖江长江隧道82米江底之下,中铁十四局建设者驾驭16米级超大直径盾构机首次穿越长江,他们将拼装平均错台控制在1.98毫米,远超国家标准,攻克大流态自密实混凝土技术和清水混凝土工艺,完成了一项项看似不可能完成的任务。江阴靖江长江隧道具有“大直径、高水压、长距离、新理念、高品质”五大工程特点。主创团队深入江阴靖江长江隧道施工一线,从多个岗位、多个角度进行深入采访,完成纪实片《穿越 超越》,全方位展示隧道建设过程中攻坚克难的故事,以及取得的各项创新成果。


优秀AIGC短视频作品

《拆弹英雄》
中铁二十局

《这就是铁道兵!》是一个由中国铁建前身铁道兵的英雄事迹改编而成的漫画解说类栏目。栏目巧妙地运用先进的AI技术,对铁道兵经典的黑白连环画进行彩色重绘,以鲜明的视觉效果再现那些感人的历史瞬间。通过这种焕然一新的呈现方式,再配合生动活泼的漫画解说,成功地将历史与现代科技融合在一起。本视频用图片生成类AI技术在铁道兵经典黑白连环画基础上,进行二次创作,将黑白连环画进行彩色重绘,并对人物细节进行丰富,完成后将组图制作成视频展示。视频中图片采用Midjourney和Stable Diffusion先完成对黑白连环画的渲染,尽量要符合原作,在操作过程中不断调整参数, 通过 27 次调试,寻找到符合该效果的机器人参数,并训练为模型,持续生成后续图片。图片生成后,借助 ps 和其他图片高清模型对图片做最终处理,后统一将组图制作为视频。

优秀AIGC图片作品

《流浪地球前传之为国之重器装上中国“心”》
铁建重工

2020年9月27日,“京华号”下线,至此我国研制的最大直径盾构机横空出世。在荣誉与掌声中,却有着不一样的声音……“盾构机的关键部件主轴承是你们自己生产的吗?”“主轴承关键技术难点,你们突破了?”主轴承作为盾构机的“心脏”部件。此前,超大直径盾构机主轴承关键技术被国外企业长期垄断。在国家部委、地方政府和中国铁建重点科技专项支持下,铁建重工联合上下游企业、高等院校展开协同攻关,组建了研发团队,在铁建重工长沙第二产业园建成了国内最大、国际领先的盾构机主轴承生产线。很快3米至7.6米全系列主轴承成功研制。2023年10月12日,由铁建重工自主研制的直径8.61米盾构机主轴承在长沙下线,这是迄今全球直径最大、单体最重、承载最高的整体式盾构机主轴承。它的成功研制,标志着国产超大直径主轴承研制及产业化能力跻身世界领先水平,意味着盾构机主轴承取得全面国产化,实现了国产盾构机主轴承从中小直径到超大直径型谱的全覆盖。

全篇所有图片运用AI图像生成技术,结合实际拍摄的照片,通过各种机器算法,从数据库中调取相关对象组件,生成全新的、完全原创的AI虚拟图片。


优秀AIGC图片作品 

《广寒宫里建工程》
中铁十六局

优秀AIGC图片作品

《百年铁路史 百年复兴路》
铁四院

从20世纪初修建中国的第一条铁路实现“师夷长技以制夷”,到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建设铁路解放大西南;从“三线建设”时期的西南地区的铁路建设大会战,到改革开放后“北战大秦 南攻衡广 中取华东”的铁路建设战略;从探索准高速铁路,到建成世界上最长、最快、最复杂的高速铁路;从蒸汽机车到内燃机车、电力机车再到动车组列车,从丁字尺加绘图板到计算机与打印机,从一笔一划到一键成图,百年的中国铁路发展史,也是一部民族复兴史、科技发展史。作品选取了中国铁路发展历史上几个典型时期,以AI绘图方式,利用工程项目、地域特色、地标建筑等重塑标志性画面,并以此展现不同时期铁路建设的场景,反映时代变迁、社会变革以及科技进步,由此逐步升华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