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入坑是在小学五年级的暑假,应该是98年吧,完了暴露年龄了!当时妈妈重病住院,很久都没有见到她,我还记得那是个周六,一早家人就说中午带我去医院看妈妈,我开心得不得了!中午偶然间看电视,正好央视在播《四郎探母》见娘一折,超级感同身受,当是就热泪盈眶了!后来,妈妈的病完全康复了。我就开始疯狂地看不同演员演的《四郎探母》。还记得当天看的是于魁智老板的全本《四郎探母》。后来从《四郎探母》发展到看杨家将故事再到各种骨子老戏;从看老生戏到花脸再到武生、小生;从看于老板的戏,到迷言兴朋、尚长荣、关栋天、王珮瑜、陈少云、史依弘等一众海派名角。从刚开始在电视上看戏,广播里听戏,发展到大学后,终于可以有钱到园子里看戏了。作为天津的戏迷我还是幸运的,京津的名角经常能看到。但是作为80后,也有很多遗憾,很多优秀的名家演出只能在视频、杂志和网络中看到了,通过文字来领略他们当年的风采了!有一种君生我未生的遗憾。家人对我这个爱好都很奇怪,说家里也没有人喜欢京剧,你怎么如此入迷?我也说不清楚,是当时感同身受的情境,还是京剧本身的魅力,反正我是一入此坑便无法自拔了!
瑜老板说过一句话,我很赞同,“世界上有两种人,一种是喜欢京剧的人,一种是还不知道自己喜欢京剧的人”,我现在也在不遗余力地向身边的家人朋友宣传京剧,带着他们进剧院听戏。剧院听戏的感觉和在电视上看是完全不同的。历数我进剧场看戏这十年来的经历,我觉得,好的戏还是很受欢迎、很有市场的。京剧毕竟是角的艺术,有好角儿,演好戏,不会没有市场!我曾经为了看言尚版的《曹杨》特意坐火车去上海,要知道那时候还没有高铁。我从天津到北京再到上海,折腾了整整一天,但能看到这样一场好戏,我觉得平生足已。当然,好戏不止这一出,我今后还会继续追寻着自己喜欢的角和戏,在这条路上义无反顾、如痴如醉地走下去。也期待更多朋友入坑来感受中国戏曲之美。
——杨昊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