转载或者合作请联系
[email protected]
网络上最近冒出来一种“六学”,即,找出六小龄童黑点并调侃的一种网络集体行为艺术。
昨天,六小龄童自己回应了,说有一个组织在黑他。
网络上是有一群人热衷于都在研究他找纰漏。
不过他显然还没有真正厘清因果关系,或者说,不愿意承认自己问题吧。
(△图片为网友PS)
2016年那一场“猴王风波”中,六小龄童上不上春晚曾经引发过几十万网友的声援。
人民网发起过一个51万人参与的投票,其中48万人都投给了六小龄童。
六小龄童本人一条“准备录制”的微博,在两年前,就得到了20万转发、12万评论、130万点赞的“顶级流量”待遇。
两年后的今天,六小龄童身上的标签是:复读机、灵堂卖片、章承恩……
反对他的声音一直在慢慢酝酿。
2017年知乎上已经陆续开始出现对六小龄童的各种分析。
今年起B站上开始有六小龄童言行相关剪辑视频。
今年9月底,微博上出现了六小龄童说“孙悟空到底有几个女朋友”的合辑。
知名六学账号@一生伏首学六学 则于10月10日创建。
引发大规模网络狂欢的节点是:12月初,有网友爆料在江苏淮安吴承恩故居门口,出现了六小龄童画像。
网络评论很快将此事矛头指向六小龄童,认为六小龄童本人有强行把西游记先关的一切都当作自家专利的嫌疑,过往举止多有不当,把自己照片挂在吴承恩故居门口这种事也很符合他的一贯画风等等。
什么是六小龄童的一贯画风?
以下是网络上流传的几个主要“黑点”。
首先是“复读机体质”。他在多个演讲和采访中举例都是“小朋友问我,叔叔叔叔,孙悟空到底有几个女朋友啊”,借此说明《西游记》不应该有孙悟空谈恋爱情节。
2007年
2009年
2011年
2013年
2014年
名人的人生经历也不是无限的,很多人在多次采访中都会重复讲述自己的经历。不过在2013年一次上海台的节目中,六小龄童言之凿凿地称,进电视台之前就碰到小朋友问自己孙悟空有几个朋友。
第二个主要黑点是所谓“灵堂卖片”。2017年4月15日杨洁导演去世,六小龄童录制的悼念视频里专门提到了自己正在筹备“中美合拍的电影《西游记》”。
所谓“灵堂卖片”也不止这一桩,沙僧扮演者闫怀礼去世时六小龄童也提到自己拍摄了电视剧《吴承恩与西游记》。
另外在杨洁回忆录《我的九九八十一难》中提到过,《西游记》播出后在国外也受欢迎,新加坡也有人邀请他们去演出,但大家排练新节目时,六小龄童、马德华、闫怀礼三人私自去走穴演出,跟已经退出剧组的徐少华组成“师徒四人”,被杨洁批评。遭到批评后走穴的三人去央视领导处告状,导致剧组被解散。1994年六小龄童、马德华、闫怀礼三人再去给杨洁道歉。
(杨洁和六小龄童在剧组)
(杨洁晚年时
六小龄童夫妇去看望
)
这样的事迹加上“灵堂卖片”,更让网友反感六小龄童。
在文化观点上六小龄童是也比较狭窄,他常常以正统《西游记》传播者自居,说是热爱西游文化却给西游文化设了很多限制。
他曾经数度批评孙悟空跟白骨精谈恋爱的改编,矛头直指《大话西游》
称做出这种改编的主创需要向本国人民谢罪。
在六小龄童演讲中,跟“孙悟空有几个女朋友”一样成为保留节目的是模仿《大话西游》里周星驰的孙悟空走路姿势,抨击其为不成体统。
但是周星驰也不是学猴戏的,他本就不是按照传统戏曲的标准去演的,为什么不能有个人化的表现呢?在《大话西游》观众眼中这个姿势甚至代表着无厘头后的寂寞深处。
多年来六小龄童一直提倡给名著立法
2008年
2010年
2013年
但是什么算恶搞什么算再创作,标准在哪里呢?
2014年《北京晨报》就撰文批评过这种想法失之于简单,如果按照六小龄童的想法,名著的一切都要层层审批,这本书纯洁了同时也死去了。
杨洁拍摄央视版《西游记》时定调为老少皆宜和讲究正能量,但《西游记》本身仍有其他解读空间。尤其是近年来不少网友认为这原是一个暗黑文本。
六小龄童演过央视《西游记》就以为找到了唯一的正解,他和出版社合作过一本「2016猴年珍藏纪念版」《西游记》,封面是他的孙悟空造型,署名是「原著吴承恩 丛书主编六小龄童」。
所谓主编,就是他自作聪明说要删掉原著中“封建糟粕”内容——或者可以这么说,凡是六小龄童简单的“正能量价值观”无法理解的,他就大笔一挥认为世人不用看了。
最近又被发现他用同一组志愿者照片,年年发布宣传自己做好事。
还有其他嘲点不一一列举了,反正越挖越多才有了“六学”。
如是种种加在一起,当吴承恩纪念馆门口出现六小龄童照片时,反感他的网友就想当然斥他喧宾夺主想把《西游记》都算成是自己写的,自己的地位比原作者吴承恩还厉害。
——————————
名人的嘲点衍生出网络亚文化,在过去很常见,比较有影响力的包括韩乔生语录,李毅大帝语录衍生出的内涵文化(后来又孵化出了屌丝文化),唐国强成为鬼畜明星等。
但是六小龄童跟上述案例不同,他的嘲点直指人品艺德,靠自黑或者是跟网友自娱自乐,无法打开新局面。
2016年那场声势浩大的万人支持,本身就是一次捧杀,也为后来更多人发现六小龄童的缺陷埋下伏笔。
不过想提醒诸位一些旧事。
两年前所谓的“一定要让六小龄童上春晚”,舆论发酵到后期,本来就有很多不合理之处。
六小龄童并非没有上过春晚。
老版《西游记》电视剧完成后1992年猴年和2004年猴年,六小龄童都上春晚扮孙悟空了。
(1992年春晚画面)
(2004年春晚画面)
这些节目真的被人记住了吗?不,是被忘记了。2016年网络上的众人仿佛没看过六小龄童上春晚一样,同样以复读机模式重复这种发言:“导演,难道你没有童年吗?”
2016年传出过六小龄童上央视春晚的消息,但是,那年的情况是以下四个台的春晚全部都请六小龄童了。
央视不请六小龄童,理由也很充分了吧?
两年前网络上忽然发起“六小龄童竟然没上猴年春晚”话题时,距离除夕夜只有半个月不到了,以央视春晚平时的操作流程是赶不上的。
当时网络上有这样一条热门视频:“这才是我们要看的春晚!”放的就是2004年春晚内容,重复12年前的节目就可以算春晚有诚意了?
可舆论疯魔到什么程度呢,那时春晚导演吕逸涛微博下有超过200万条的评论是骂他不请六小龄童的(现在已经被他设了权限看不见了),甚至有人给他P遗照。
还有,六小龄童说了这么多年给名著立法、孙悟空不能谈恋爱、不能随便谁都来演孙悟空……以前有没有人支持?
有,大有人在。
这是2010年六小龄童博客中动议“名著立法”收获的评论截图,清一色都是支持,什么文化产业立法是重大举措,名著不能随便恶搞,不要玷污名著,早该立法了,除了六小龄童其他人演孙悟空都是小流氓。
网络上剪辑的六小龄童重复言论中,他批评孙悟空谈恋爱,批评其他演员演孙悟空不到位等等,场内观众不少都是赞同的。
如今群嘲六小龄童是政治正确,其中有没有简单粗暴的成分?
依然有。
今日的网络显学“六学”语录中,“文体两开花”是高人气梗,可这是一个误传,六小龄童并没有说“文体两开花”。
网友@无穷小亮微博 考据过,这是一位博主模仿六小龄童的口气写的发言,但是以讹传讹被误认为是六小龄童为“中美合拍《西游记》”说过的话,却成为当下最受欢迎的梗。
12月1日网友说了“文体两开花”。
12月20日六小龄童才仿造“六学家”说了一句“文体百花齐放”。
在这个“文体两开花”游戏里,一个梗是否为六小龄童本人所作所为好像无所谓,拿他开涮好玩才是第一。
那么现在的六学风潮,究竟是批评六小龄童重要,还是拿他开涮重要?
吴承恩纪念馆挂六小龄童照片一事,纪念馆官方发声是「“挂满六小龄童照片”不符合事实」,纪念馆称吴承恩故居里面没有六小龄童照片,另有一处“
美猴王世家艺术馆
”,里面才是六小龄童及其家族相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