汉宜路与伍龙路路口位于宜昌市高新区与夷陵区交界处,北连小鸦快速路,南接峡州大道快速路,承担着重要的交通流转换功能。汉宜路和伍龙路均采用中央硬质护栏隔离,无专用的非机动车道,属于两块板断面形式。
该路口为Y型交叉口,周边交通业态并不丰富,人流稀少,但路口空间较大,车辆通过耗时较长。
图1 路口地理位置
图2 路口高空航拍图
1.路口面积过大,信号相位较多,通过时间较长
路口南北方向停止线宽幅超过70米,信号灯相位达5个,配时方案最大信号周期为160秒,车辆通过路口的时间较长,绿灯利用率较低。
图3 路口相位图
表1 路口配时方案表
2.南进口掉头半径不足,车辆掉头效率低
南进口车道设置为“1掉头直行混合+1直行”,高峰时段该进口存在约50辆/小时的掉头需求,但因无专用掉头车道,车辆难以一次完成掉头,直接影响后续直行车流的通行。
图4 南进口掉头半径不足
3.地面指向箭头与信号灯不匹配
东进口待行区地面为直行箭头标线,信号灯为左转箭头灯,路权不明确,存在事故定责、执法纠纷等隐患。
图5 东进口待行区地面箭头与信号灯不符
4.东进口待行区内驾驶员易误识信号灯
东向西左转车辆进入待行区后,受视线角度影响,部分驾驶员易错误识别北向南信号灯,存在交通安全隐患。
图6 东进口容易误识信号灯
5.高峰时段东进口排队较长
早晚高峰期间,路口东向西流量较大,其中货车占比约26%,车辆需等待2-3个周期才能通过路口,排队较长。
图7 东进口排队较长
图8 高峰时段小时流量流向示意图
结合道路条件和路口流量流向,针对路口空间大通过时间长、掉头半径不足、车辆排队较长、容易误识信号灯等问题,通过交通组织改造与信号配时优化等方式,充分利用路口的每一寸空间与时间,提高车辆通行效率,减少路口安全隐患。
1.重新设计渠化,进一步缩小路口面积,缩短车辆通过时间;
2.设置专用掉头车道,增大转弯半径,避免影响直行车流;
3.缩减相位优化相序,压缩路口信号周期,提高通行效率;
4.取消东进口待行区并迁移信号灯位置,避免误导驾驶员产生误判。
对路口进行渠化改造设计,南进口停止线前移,移除南进口斑马线,进一步缩小路口面积,减少车辆通过距离和所需时间。
图9 路口渠化前后对比
南进口压缩标线与导流渠化岛面积,在直行与右转车道之间增设一条掉头专用车道,同时将右转车道扩展为两条,使进口道由“2直行+1右转”三车道增加至“2直行+1掉头+2 右转”五车道,最大化满足通行需求。
图10 南进口渠化示意图
取消东进口左转待行区,将北进口信号灯杆往北侧方向前移,消除东左转车辆视觉误差;同时调整信号灯灯具,对应车道功能,符合国标规范。
图11 东、北进口渠化改造示意图
根据路口渠化后情况,调整路口相位由5个减少至3个,高峰时段周期由160秒压缩为120秒,减少车辆等待时长,加快车流周转率。
图12 路口优化后相位方案
表2 路口优化后配时方案表
优化后,路口面积进一步缩小,车辆通过距离由70米降低至57米;信号周期由160秒减少至120秒,车辆等待时间缩短40秒;通行效率显著提升,高峰小时通过量由约2100辆/小时增加至2280辆/小时,增加了约8.6%。
其中,南进口增加掉头右转专用车道并右置,满足车辆掉头半径,有效消除掉头、直行车辆相互影响的问题;东进口信号灯视角更加清晰、明确,安全隐患得到消除。
图13 优化后南向北实况
图14 路口优化后东向西实况
本案例针对Y型路口出现的路口面积大通过时间长、掉头半径不足、路权不清、车辆排队长等问题,采取路口交通组织改造、信号灯配时优化等“时空一体化”措施进行了有效治理。
供稿人:宜昌市公安局交通警察支队
(刘斌、王思泉、李浩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