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栏名称: 腾讯研究院
【腾讯研究院 ★ Tencent Research Institute】 网聚智慧,连接世界!网罗互联网前沿理念、传递互联网发展声音、汇集互联网研究成果、推动互联网法治进程。
目录
相关文章推荐
新浪科技  ·  【#百度风投回应错过DeepSeek#:曾第 ... ·  昨天  
新浪科技  ·  【#赛力斯月销量腰斩# ... ·  昨天  
新浪科技  ·  【#8家车企接入DeepSeek#】近日,吉 ... ·  昨天  
新浪科技  ·  【#专家称普通用户不用花钱学DeepSeek ... ·  3 天前  
新浪科技  ·  【#曝荣耀YOYO将接入DeepSeek#】 ... ·  4 天前  
51好读  ›  专栏  ›  腾讯研究院

打破能力边界与构建产业森林,AI主导互联网开放平台未来?|重磅报告

腾讯研究院  · 公众号  · 科技媒体  · 2017-06-15 17:32

正文

张孝荣  朱立成  牛一佳  熊嘉


从封闭走向开放, 这是互联网企业独有的一个现象, 开放让初创企业实现了向伟大跃迁,让伟大的公司变得更加伟大。 传统企业在越过高速成长期之后,往往会触及能力边界, 经营范围和经营规模达到瓶颈,无法保持高速增长的势头,开放平台打破了企业的能力边界,提供了一条继续保持迅猛增长的扩张路径。


开放平台始于PC互联网时代,国内肇兴于2008年。随着BAT等巨头推动,2011年达到了一个里程碑,掀起了国内平台开放的热潮。此后, 随着移动互联网在国内的快速发展,开放平台呈现出开放模式多样化的特点,在2015年达到了历史顶峰。 近两年,由于各公司的开放平台与其产品高度相关的特性,国内传统开放平台的市场也趋于饱和,呈现断崖式滑落, 进入冷却期。 但冷中有热,AI等前沿技术成为目前国内开放平台的又一热点。


腾讯研究院对行业进行了初步地统计。 目前国内已经有100家开放平台,其中BAT三巨头上线开放平台总计38个,占全部总量38%,三家公司在7个交叉领域内有5个共同布局;而中小型开放平台上线共计62个,占全部开放平台的62%。 从周期性来看,2013—2015年国内年均新增开放平台15家,成为开放平台发展的巅峰期;近两年来开放平台整体增长率有所减缓,从2013年53.55%下滑至2017的2.41%。需要注意的是,作为 一些前沿技术和传统行业正在向开放平台方向转型,包括人脸识别技术、自然语言处理技术、自动驾驶技术等;而物流业、餐饮业、金融服务和出行行业,也开始拥抱开放平台。


开放平台打破的边界不再仅仅限于线上资源。早先,开放平台主要是一种新型网络平台服务模式。平台会先为用户提供基础服务,然后通过开放自身的接口,使第三方开发者通过运用和组装平台接口产生新的应用,并且该应用能统一在平台上运营。随着国内创新创业活动的发展,开放平台又承担起孵化创业的新功能,行业标杆已经介入到初创企业的实体运营业务中。


开放平台催生出所谓的生态系统,多个生态系统形成了产业森林。 这是一个在统一的网络平台上由无数公司和个人所组成的经济联合体,成员关系错综复杂,彼此共生共荣又互有竞合。 开放平台逐步释放核心资源,创业创新不再是单打独斗,而是关系密切的价值联盟。产业森林将成为巨头企业的核心竞争力。


封闭的系统总有边界,开放的系统能够快速打破边界高速成长。从开放平台到产业森林,这对于思考供给侧改革中的企业转型、竞争关系、行业分工会有重要的启迪意义。


01

开放平台简史


1.1 开放平台开放的是什么?


近10年来,人们不断的追寻开放平台的真谛。关于开放平台的认识,最早可追溯到2007年Facebook实施开放战略。当年5月24日,Facebook举办了首届F8开发者大会。那时,刚过完23岁生日的扎克伯格放出豪言:“如今的社交网络都是封闭平台,Facebook将终结这一现状。演进后的Facebook平台将面向全世界的开发者开放,任何开发者都可以在Facebook的框架内开发完整的面向顶级社交图谱的应用程序。”


此举打开了互联网开放化和平台化的大门。借助于开放平台,Facebook也实现了涅槃:从一家网络社交创业公司成为了一个创业平台,开始向生态系统发展。


国内外的追随者在此后十年间向其学习并不断创新,陆续以更丰富的实现形式把开放平台的内涵进一步拓展。从最开始的开放API接口以使第三方开发者得以扩展平台功能,到今天包括共享数据、共享协议和共享资源的多方位开放,这一概念还在随着互联网的发展而不断地延伸。这也使得对“开放平台”概念的阐述至今不断形成新的认识。


总结国内外主流观点,大家共同着眼于三点: 第一,开放平台是需要开放自身API接口和功能的平台;第二,将自身数据和服务提供给第三方使用的平台;第三,提供满足开放特征的纯平台化服务。


从企业成长来看, 开放平台开放的正是企业的核心网络资源能力。 这些核心资源的社会化分享,打破了企业能力边界,有效的促进了自身和生态企业的快速成长。


这些成功的开放平台有以下几个典型例子:腾讯开放平台(提供全方位开放服务,包括线下孵化器)、淘宝开放平台(提供接口,开放商品和用户信息,开发站内应用)、讯飞开放平台(提供接口供第三方使用语音识别技术)、百度框计算开放平台(提供接口对用户搜索结果进行直接展示)等。


▌ 1.2 历史轨迹中的断崖

图 1 国内开放平台发展阶段示意图


1.2.1 PC互联网时代三年试水(2008—2011年)


开放平台起源于PC互联网。国内最早的开放平台以2008年上线的人人网开放平台和天涯开放平台为代表。不久,BAT陆续加入。2008年9月,阿里巴巴公司正式启动“大淘宝”战略,并于2010年6月上线基于淘宝卖家、买家用户数据的淘宝开放平台(TOP)。2009年,3月腾讯对外宣布将开放平台,8月百度发布“框计算”概念。2010年后,开心网、新浪、奇虎360也陆续上线各自的开放平台,但巨头在新上线开放平台的占比仍占据绝对优势,每年均达到70%左右。


在2010—2011年间,各公司开放平台仍以基于本公司优势领域资源为主,开放平台模式较为单一和分散,合作模式直接、并且有国外成熟模版的应用分发类平台也是此阶段开放平台的重要模式。


2011年,国内大型互联网企业先后上线了各自的开放平台,因此也被称为“中国互联网开放元年”。


自2008年市场起步,至2011年开放元年,开放平台最初的行业增长率接近200%,2008年到2011年间,增长率逐步降至60%以下。


图 2 国内开放平台上线数量增长率走势图

2008年,国内诞生最初的两个开放平台,我们将该年增长率认为设定为100%。

搜集的100家平台中,15家平台上线时间缺失,此图表中只反映其余85家的信息。


1.2.2 移动互联网时代三年高峰(2012—2015年)


2012年,开放平台向移动端转移。这一阶段,中国互联网市场格局的重要变革之一就是移动端的兴起,随着智能手机的普及和功能的日益完善,传统互联网行业逐渐开始向移动端过渡。此外,作为互联网开放平台基础的云计算和移动支付体系,也在这一时期蓬勃发展。这些条件为移动端开放平台的发展提供了有利的基础。


2012—2015年,中小公司开放平台逐渐加入。这一阶段,开放平台的模式变得更加多元化。主要开放类型拓展到技术开放、服务开放、提供开放组件等一系列开放模式。


1.2.3 近两年何以断崖生?(2016—2017年)


2016—2017年,新的开放平台上线速度滑落,尤其是BAT旗下的开放平台与前一阶段比大大下降,开放平台的发展进入到一个冷却期。究其根本原因在于,传统互联网进入成熟期,PC互联网创新乏力,而移动互联网进入下半场,行业累积的技术资源近乎耗尽,而新兴技术的开放平台虽有相当的布局,但尚未崛起,行业整体上处于黎明前的黑夜。


这一时期的最大特征有二 一是开放平台方向聚焦于人工智能等新兴技术;二是开放平台业务逐渐渗透到线下,扶植中小创业团队创业。


前者例如,2016年12月,腾讯宣布未来将开放AI和VR服务平台;2017年4月19日,百度发布“Apollo计划”,将向市场开放自动驾驶技术。腾讯的VR和AI Lab,以及百度的自动驾驶“Apollo计划”已经不再是成长期阶段各开发平台热衷的语义识别、语音合成等人工智能技术,而是更加高阶段的AI发展规划。可以看出巨头们都希望在开放大势下抢先占领未来市场。从其他中小平台来看,比如以人工智能为核心业务的开放平台科大讯飞,则在本公司业务的基础上继续向高、精、尖发展。


后者例如,腾讯在国内19座大中城市已经建立了线下众创空间扶植中小开发团队创业。百度开发者中心也推出了百度开发者创业中心项目,线下创业地点设置在成都和厦门,扶植与百度开放云有结合点的移动互联网创业项目。阿里云创业平台通过与涵盖全球创业热点区域的创投基金、孵化器、加速器、产业园区、地方政府等的线上线下系列合作,形成了以云服务为基础的资源共享体系。


▌ 1.3 研究说明


本文收集了国内100家开放平台的基本信息,限于能力和资源,未能穷尽国内所有开放平台数量,但这些开放平台,均有一定知名度和影响力,因此作为分析依据。


数据和分析依据主要来源于官网的说明介绍、相关的新闻报道、业内人士的访谈评论等渠道,研究周期为2008—2017年5月。


02

现状:该浮的浮该沉的沉


按照年份统计来看,从2008年年以来,每年新上线的平台总数呈上升趋势,并在2013—2015年三年间达到顶峰,随后回落。平台类型2009年起从单一至多样化发散。


图 3 2008年-2017年每年新上线的开放平台数量

图表展示了100家平台中,85家上线时间有记载的平台的情况。


2.1 热潮之后的冷却


2.1.1 高速增长趋于平缓


2011年后,国内开放平台呈现出一个巨大的增长期,并在2013—2015年达到顶峰,每年新上线的开放平台都超过14家。据不完全统计,2013—2015年国内共上线45家开放平台。其中,2013年上线16家,2014年15家,2015年14家,达到近十年来国内开放平台上线数量的峰值。


在这三年中,BAT三巨头每年上线的平台数量均占新上线平台总数的42%以上,奇虎360、网易、搜狗等传统互联网公司也先后推出了旗下的多家开放平台。另有一部分小型开放平台,如爱奇艺开放平台、优酷开放平台、喜马拉雅平台等也在这一时期上线。巨头持续发力,中小开放平台遍地开花,是造成这三年间开放平台上线数量剧增的主要原因之一。


2016—2017年开放平台发展进入冷却期,新增数量骤减,BAT占比也下降。传统互联网创新增长乏力,移动互联网进入下半场,开放平台整个行业正在触底调整,巨头开放平台逐渐将重心从线上转移到线下,新兴技术虽有巨大发展空间,但还未真正发力。


2.1.2 由单一走向多样化


总体而言,国内开放平台自2010年起,不再局限于依托现有用户资源的平台开放模式,而是分化成多样化的开放模式,开放的技术资源越来越多。


2010年前,国内上线12个开放平台,其中最主要的有5个,分别是人人网开放平台(当时为校内网)、天涯开放平台、百度开放平台、淘宝开放平台和新浪微博开放平台。纵观这些国内早期的开放平台的特性,都以开放平台命名,并有平台化、面向开发者的统一特征,从本质上而言,这5个平台都是依托于其已有的用户和内容资源。


从2010年起,提供某一项领域的专业服务的开放平台陆续上线,导致了开放平台的技术型分化。如百度推出的基于LBS的百度地图开放平台中提供地理位置API的开放类型;再如腾讯公司在2010年上线的腾讯优图开放平台,向第三方开发者开放人脸识别的API。


在后续的发展中, 技术型开放越来越成为开放平台的主要类型,在2012—2016年,其上线比例每年均占新上线开放平台总数的50%以上。


▌ 2.2 开放三巨头占总量38%


图 4 2008—2017年BAT开放平台发展情况

图表中仅显示了BAT三家中,上线时间有记载的平台的情况。

黄线表示当年BAT三家新上线的平台总数。

蓝线表示当年BAT三家新上线平台数量,占2008年至该年,全国累计上线开放平台数量之和的比例。


根据现有统计,2008—2017年间,BAT上线开放平台总计38个,占全部开放平台的38%;其中,腾讯一共上线14个开放平台位列第一,其次是百度11个,阿里巴巴10个。开放平台发展初期,BAT开放平台占比较高,后来中小平台逐渐增多,BAT平台占比逐年下降。


具体到年份来看,三家公司从2008年开始,每年都有数量不等的开放平台陆续上线,如音乐类、地图类、应用类开放平台,除了三家公司核心的开放平台依托各自的核心资源,其余附属开放平台都有补充本公司业务完整性和建立本公司互联网生态的考虑,性质也大体相似。


各公司开放平台重合情况见下表。


表1 BAT重合开设的开放平台类型

类型

百度

阿里巴巴

腾讯

综合

百度开放平台

阿里巴巴开放平台

腾讯开放平台

地图

百度地图开放平台

高德地图

腾讯地图开放平台

游戏

百度游戏开放平台

阿里九游开放平台

QQ游戏开放平台

音乐

百度音乐

虾米开放API

QQ音乐

智能

百度自动驾驶

阿里智能

微信智能

文学阅读

百度阅读

-

腾讯文学

语音识别

百度语音

-

微信语音


巨头对开放平台的布局持续在整个发展阶段。2009—2011年,巨头旗下开放平台的上线占比均在60%左右,后期到2012年后占比略有下降,到2013之后又回到40%以上,在开放平台业务布局上持续发力。BAT几乎每年都有新的开放平台上线,直到2016年底,腾讯还上线了腾讯位置服务开放平台。而2012年后,中小平台开始进入市场,比如以语音技术为核心的如云知声、科大讯飞,各类视频、媒体网站开放平台,以及网易、搜狗等一批公司上线了自己的开放平台,每年上线的新开放平台总数增幅较大,而巨头布局步伐也持续向前。


2008—2017年,巨头布局的开放平台的绝对数量与国内开放平台市场总体发展趋势一致,说明巨头在开放平台市场中从平台数量上看占绝对主导作用,对国内开放平台的发展趋势和方向有很大的影响。即使在2012年后,BAT旗下开放平台数量占比有所下滑,但其在国内开放平台发展中仍处于行业引领地位,持续领跑国内开放平台市场。


2.3 中小型平台占62%


在行业开放大背景下,国内中小互联网公司也分别加入了开放行列。其主要是基于自身的优势产品或固有的高新技术。从2008年至2017年,中小型开放平台上线共计62个,占全部开放平台的62%,其中约47家都是在2012年及之后的几年出现的,是开放平台行业多样性最主要的来源。


2.3.1 中型公司紧跟开放潮流


除BAT以外,国内的许多中型互联网公司在开放的过程中也有所表现。其中比较具有代表性的有奇虎360,网易、搜狐、京东和新浪等六家公司,共计27个开放平台,占总量27%。这几家公司各有所长,通过自身旗下的优势产品进行对应的开放。


图5 开放平台企业TOP 9


2.3.2 小型开放平台专精一面


小型开放平台,多为开放技术和提供某类专门服务的开放平台。共上线35家,占开放平台总数的35%,图中只显示有上线时间的30个开放平台。


图6 2008—2017年国内小型开放平台上线情况表


2011年后,小型开放平台遍地开花,各种形式的小型开放平台纷纷出现。其中较具有代表性的平台类型,包括以开放技术为基础的云知声、科大讯飞等语音技术类开放平台,以开放自身产品为基础的爱奇艺开放平台、滴滴开放平台、ofo开放平台、艺龙酒店开放平台等。


▌ 2.4 互联网+行业和前沿技术加入开放大军


在国内开放平台十年的发展期中,应用分发、社交和电商三类传统互联网开放平台主流模式仍然占据开放平台的绝大部分,数量上占总数的30%以上。随着开放平台的发展, 行业多样化成为开放平台的主要特征之一。 作为前沿技术代表的人工智能产业,在开放平台发展中也以图像识别技术、语音识别技术、自动驾驶技术等进行多种形式开放。此外,餐饮业(如美团)、物流业(如顺丰、圆通等)、出行(滴滴、ofo)等互联网+行业也陆续开放。国内开放平台行业分布示意如图 7。


图 7 国内开放平台行业分布示意图


以人工智能技术为代表的前沿技术开放平台比例在国内开放平台发展的中后期逐渐增加,成为国内开放平台发展的一个亮点。 在国内开放平台发展早期,鲜有高新技术的开放,多以开放本公司的传统业务接口为主要形式。随着开放平台市场的不断发展,传统互联网业务的市场规模逐渐饱和,需求也开始下降,绝大多数公司就将开发的重点转移到了前沿技术上。


前沿技术有两个重要特点,一是其发展阶段还不成熟,有巨大的市场空间;二是其前期研发需要大量投入,但目前来看产出仍有限。这两个特点,使前沿技术的开放成为了必然。一来,开放新兴产业,研发公司能够通过对行业使用权的开放,抢先占领行业市场;其次,前沿技术和技术的开放,能够使前沿技术的应用更加广泛,更多的开发者能够使用目前已有的行业成果并在此基础上进行创新和开发。


语音技术是当前开放得较为成熟的技术之一。目前,发展得较为成熟的前沿技术是以科大讯飞、云知声等开放平台为代表的人工智能语音识别技术,百度、腾讯、搜狗等公司也在此技术上拥有相应的开放平台。语音识别、语义识别技术在多款应用上被调用,大大提高的应用的可用性同时也促进了语音技术的进一步发展。


除此之外,人脸识别和图像识别等图像人工智能也有一定的发展,如腾讯早在2010年就提出的腾讯优图开放平台即提供此类型服务的开放。2017年,百度还开放自动驾驶技术“Apollo”计划。腾讯也宣布在未来开放AI Lab和VR技术。这些现象均证明,前沿技术的开放将会是造就未来互联网生态的必然趋势,也是健康互联网生态形成的一种具体而清晰的变现形式。


新服务是开放平台的另一个方面。阿里巴巴集团上线的阿里数来宝开放平台,是基于国内医疗市场数据的开放平台,不同于传统的电商开放平台。在阿里数来宝开放平台案例中,阿里巴巴发挥了对电商交易数据优势,又结合了现在十分重要却缺乏相应线上支撑的医疗行业,汇集了国内绝大方面的医疗行业数据并开放给开发者使用。此类型的开放平台目前数量仍然较少,但在传统互联网行业开放平台饱和的现状下,新兴服务的开放是一种较为有效的开放模式。


03

解读:打破能力边界与产业森林系统


▌ 3.1 开放的原因:打破能力边界


传统企业在越过高速成长期之后,往往会触及能力边界,经营范围和经营规模达到瓶颈,无法保持高速增长的势头。但互联网企业有所不同,我们认为,开放平台打破了互联网企业的能力边界,提供了一条继续保持迅猛增长的扩张路径。开放平台的做法是公司在某一方面的资源独具优势,利用这一部分资源的开放与共享来换取另一部分资源以弥补自身的短板和不足。


究其原因,在于海量用户的个性化需求,不可能由单一企业满足。 开放平台在国内发展这9年以来,正是移动互联网用户大爆发的九年。随着3G、4G牌照相继发放,流量带宽增加,移动网民数量暴增,从2011年至2016年每年的3G(4G)用户同比增幅均在20%以上,在2011年高达172.94%,2014年也有45.05%,2016年的3G/4G用户量(94075万户)为2010年3G/4G用户量(4705万户)近20倍。


同时,移动终端进一步升级、价格下降,用户在线时间增长,导致需求层面的个性化需求大量增加,要求平台的应用/功能,在数量和质量上迅速提升。 但仅凭单一企业的资源和能力,难以快速满足这种个性化的需求,因而需要借助外部力量进行合作竞争,所以就把这些需求开放给所有第三方开发者,由此促使了开放平台的全面开花。


开放平台也为创业者打破了能力边界。 对于初创企业而言,依托一款成功的产品和巨大用户数据将流量反复导流到更多其他产品的试验常常是失败的。急速扩张产品线广度产也并非永远都是明智的选择。而今,巨头公司、门户网站和垂直网站三股力量之间的竞争格局和行业布局基本稳定,竞争异常激烈。创业者借助于开放平台,可以更有效地实现、推广自己的想法,以达到合作共赢。


▌ 3.2 开放的结果:产业森林系统


开放平台催生出所谓的生态系统。 这是一个在统一的网络平台上由公司和个人所组成的经济联合体,成员包括核心企业、用户、分发渠道、供应商、其他行业成员等,在一定程度上还包括竞争者。这些成员构成了新的价值网,资金、流量和信息等通过开放平台在联合体成员间流动和循环。价值网上各节点之间是价值或利益交换的关系,彼此之间是共生关系。


这种共生关系可以从众创空间的角度来解读。一些大型的开放平台为创业配置的成长资源,创业者与众创空间可以通过资源置换,结成关系密切的创业同盟,通过对接“互联网+线下资源”,大大提升了初创企业成长效率。


以腾讯为例,2014年,腾讯众创空间提出了“以百亿资源扶持百家创业企业”的“双百计划”,并联合腾讯自身营造的生态资源、各种线下资源,扶持优秀创业团队成长。据腾讯开放平台统计, 2016年,腾讯线上开放平台创业公司达到600万家,帮助平台企业上市达到20家,腾讯开放平台的合作伙伴总估值已突破3000亿元,第三方总收益超100亿元。


多个生态系统形成了产业森林。 巨头企业拥有多个生态系统。如2.2提及,腾讯拥有14个开放平台,百度11个,阿里巴巴10个。大型的应用可以跨平台经营,他们可以在多个开放平台创建自己的应用,与不同的合作者进行数据共享,进而形成新的合作关系,实现更多产业资源的对接。这种合作关系的达成,错综复杂,不同生态之间共生共荣,不同业务之间互有依存,不同产品之间又有竞合,由此形成了产业森林中的数不清的价值链。篇幅所限,不再赘述,笔者认为, 产业森林系统,将成为巨头企业的核心竞争力。







请到「今天看啥」查看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