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7年的经济形势依旧不明朗,这会涉及到一系列的判断。什么叫形势,形势是形与势,前面是情况,后面就是判断,有了判断,才有战略。毛泽东在总结长征的时候讲过一段很有名的话说,意思是“方向路线是至关重要的。方向路线对了头,没有人可以有人,没有枪可以有枪,如果方向路线错误了,你有再大的力量也会失败”。真的是实践出真知,搞形势判断的目的,实际也就是为了搞清楚方向和路线。
对于2016年的经济增长,很多人悲观的一塌糊涂,唉声叹气,我说别看情况似乎糟糕,但经济增长应该与2015年“差不多”,这个判断在一整年中,我从来没有修订过,实际结果估计也就是“差不多”。我不搞投行那一套,一年当中几次修订预测,那还预测干嘛?这样做,太没有出息,错了就错了呗,谦虚点承认就是,谁也不是神,总有机会犯错的。关键不是一个数字,关键是你的判断能否可以解释问题。
那么2017年我们会面临什么情况呢?
01.中国在世界的短板比较多
现在流行讲“短板”这个词汇,放到世界与中国的关系来看,到处都是短板,俄罗斯总统普京可以持续发展与特朗普的关系,最近还在夸奖特朗普“聪明”,但中国就不行。台湾蔡英文也站出来作梗,她也给特朗普打了一个电话,特朗普还真接了,并且称蔡英文是“总统”,破了中美关系40年的“规矩”,让中国反应也不是,不反应也不好,很难办。出现这种情况,因为台湾就是一个短板。现在的中国,到处都是短板。小辫子比较多,就像是一个新疆姑娘。
随便再讲讲中国的短板,缅甸是一个,人家往中国境内扔炸弹的同时,我们还卖武器给对方;朝鲜是一个,不停的在你边境旁边放原子弹,管你中国怎样想;印度是一个,它老想当亚洲的老大,也善于抓中国的小辫子;台湾是一个,游走在统独之间;日本是一个,不但有领土争端,还有谁当亚洲老大的争端;越南是一个,主要是领土争端;新加坡是一个,这是一个挟洋自重、心怀叵测的小矮人;委内瑞拉是一个,弄了中国不少钱,将来翻脸是早晚的事情;还有澳大利亚,其实俄罗斯也是一个,甚至回归后的香港,居然现在也成短板了。
我去年说过,现在到处都是想借中国的火,点美国烟卷的人。
短板一多起来,就不好办,这个按下去了,那个又起来了,甚至大家都已经熟练了,用这个短板来交换那个短板,在某个问题上,我们表态支持一下中国的“重大利益”,但中国一定要满足我们的实质收益。敲中国竹杠,变成了人人熟知的外交游戏。甚至像菲律宾那样,让我骂老美都没问题,反正骂谁也是骂,只要给钱、给利益就成,反正“以后”再说以后的。
出现这种情况,实际是老问题了,
中国一直是按照“冲击-反应”模式来做的,不是按照“预测-战略”模式来做的,所以我们没有套路,没有规矩,只有临机应对。
非得等事情发生了,再临时琢磨办法,叫做“有事外交”。外交上缺战略,就让我们不敢划地为界,把话讲在前面。生怕即便划了,人家过界还是没招,更被动,甚至有招也不敢用。这就不是实力的问题了,而是习惯的问题,是改革的问题。
当然,短板比较多,外部债务就会比较多,发展空间比较有限,只能闷头想办法,自我画地为牢,资源有限,可想的办法也会非常有限。说是要改革,但所有的改革都是着眼于效率,自我压榨效率,如果外部空间问题不解决,仅靠效率的提高,这终归是有限的提高。
02.超饱和的世界市场
全球经济增长形势依旧不容乐观,从经济增长数字上看,现在恐怕只有三个国家的数字还比较好看,一个是中国,一个是美国,一个是印度。虽然这三个国家的经济增长数字还比较好看,但印度的形势又不明朗了,它经常吹牛,要超过中国。
欧美的一些研究机构也愿意看到这一点,所以也在吹印度,但印度并不太争气,临近年底了,又搞出来一个“钞票事件”,说是为“反腐败”,一夜之间,废除了原有的大额钞票,这些钞票占到使用总数的 80%,一下子金融体系全乱了,一时半会解决不了。废除几张钞票就能“反腐败”,这要是真能管用,中纪委估计早就干了,想法也太简单了,不但一下子把印度经济体腐败严重的问题暴露了出来,而且对印度投资环境的成本评估,估计大家也要修订,肯定一下子都高了不少。
这样一搞,印度的经济增长会受到冲击,有人说今年只能到 4%左右,我最后估计也就是 7%上下,不见得比中国高。估计这个结果会晒了很多人的眼球,当然部分脸皮厚的西方人除外。
欧洲的经济反弹,预计只会在少数国家比较明显,大部分地区还是陷入在不死不活的泥潭当中。 现在困扰欧洲的事情,过去主要是南欧,现在南欧经济情况有所好转,主要的困扰是三件事情,一个是脱欧的问题,一个是民粹主义抬头,一个是土耳其。
脱欧,英国人开了头,后面还有意大利,伦齐总理的败选,实际只是与脱欧有关,但更重要的是修宪,他为什么要修宪?因为伦齐也想搞“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但奇葩的意大利国会不支持,据说有关改革,两院共进行了 4500 次讨论和 5600 次投票,并对改革的修正案文本进行了 8300 万处修改,才最终形成了包含 122 条内容的修正案最终文本。
这搁谁也忍无可忍,我们这个世界,有人最多是不想干事,意大利人不但不干事,还一定要想干事的人陪着玩好,所以伦齐要修宪。结果呢?伦齐回家了!民粹,这个事情也在麻烦欧洲政客,民粹说白了就是草根,草根平时没事,该吃吃,该喝喝,就是别让草根抓着把柄。偏偏欧洲出了难民问题,难民不容易,应该同情,但欧洲人的政治同情心超越了他们的社会治理能力。男性难民的荷尔蒙一泛滥,立马动了欧洲男人的敏感神经,群起呼应,民粹大抬头。
天才而狡猾的英国人一看不妙,首先撤了,其他玩心重的欧洲人就遭殃了,不容易抽身了。说好的投名状呢?英国人回答说,对不住,兄弟先走一步。这种情况没有出乎意料,但也足够冲击,后面还有奥地利等一堆国家在瞧着。
土耳其,这是第三个难题。土耳其本来是欧洲年轻劳动力的大本营,老欧洲经济增长的小发动机。但总理埃尔多安可是有大志的人,他要恢复奥斯曼帝国的光荣,镇压国内政变时,大肆围捕反对派,而且都是社会精英,法官抓了,校长抓了,军官抓了,行政官员也抓了,而且动不动都是成千上万的抓和撤职。
这是搞运动啊,欧洲人一看,这种人要是混进欧盟,那欧盟会变成什么样子,怎么也说服不了自己啊,但又不好直接拒绝,所以就挖空心思来想办法拖延。埃尔多安一看动怒了,政策更加具有侵略性,不但插手中东事务,而且对美俄也不给好脸色,俨然成为了欧洲人身旁的老虎。
欧洲人现在最着急的是,要寻找到一些有风度的方法摆脱掉这三件事。在经济方面,欧洲其实也略有起色,希腊在欧盟的支持下似有好转迹象,爱尔兰和西班牙的经济增长非常理想,制造业正在转往低成本的欧洲国家,如波兰和斯洛文尼亚等国,有望回稳。
爱尔兰的经济增长有时候能达到惊人的 26%,但整个欧洲的经济增长率还是看低至 1.6%。 至于日本经济,不死,不活,不好,不坏,不增,不减,日本几乎就是一个常量,虽然日本政客们活动频繁,日本产品影响很大,但从增长的角度看,日本对世界经济的影响微乎其微。2015 年经济增长是 0.4%,2016 年可能是 0.9%,甚至更低,总之到不了 1 个整数。一个严重的老龄化国家,内需能有什么样的前途?主要看的就是外部了,所以日本政客折腾的厉害,也是可以理解的。
在全球经济增长率方面,2015 年是 3.0%,原来预计2016 年的经济增长能有 3.4%,结果预测错误,现在估计 2016 年的经济增长大约在2.6%左右,总体看还是走低的。这里面让人警惕的是,世界市场的规模,在缩小,而不是在扩大。
现在最大的问题就是世界市场的“超饱和”。过去是传统的欧美市场走进了现代化,进入了消费社会。后来是亚洲部分国家,如日本、韩国、还有亚洲四小龙等。这一轮过后,一个东方巨头也进入到了生产社会,这就是中国,更可怕的是这个东方巨头的生产能力还十分庞大而惊人,很快就在很多生产领域跃升为世界第一了。
于是,我们这个世界就更是彻头彻尾的进入到一个买方市场状态。有人说,中国买什么,什么贵;卖什么,什么便宜。为什么会这样?就是因为这个世界生产的东西多,而缺乏购买者,中国一当购买者,OK,终于有人来买东西了,立刻价格就上去了!而需求端那边,实际一直变化不大,能够有钱消费的国家,市场规模加在一起就这么多,生产的东西多,再加上能生产的东西更多,这个世界的市场早就处于超饱和的状态了,这就是一个超饱和的世界。
长期以来,我们是以一种意识形态的立场在看这个问题,面对各种反倾销,面对各种贸易挑战,我们从心里就觉得人家欺负我们。我们的经济学家虽然数量众多,但管用的也不多,都是在“出主意”,怎么才能“战胜别人”,让中国产品更多的占有市场,而别人退出是理所当然的。很少有人会冷静地低头看看实际的世界,是不是已经发生了改变?!
我们都知道,假定条件错误的情况下讨论,是没有什么意义的。从上世纪 40 年代以来的经济学,都在拼命告诉大家如何投资搞生产,没什么人真正关心市场空间和真正的需求,甚至根本就是以卖出去的东西来衡量真正的市场需求,至于这是否反映了真实购买力,实际根本没人关心。所以,我们一直在错误的道路上赛跑,而且中国也的确赢了一段时间。
值得注意的是,一旦世界市场的需求处于超饱和状态,那么这件事情与咱们中国的关系最大。我看 2017 年,世界贸易会处于一种大家“彼此玩命”的状态,生产的东西越来越多,欧美市场就这么大,实在也是装不进去了。所以,我相信 2017 年的贸易纷争,将会十分剧烈,彼此是一种“不行就鱼死网破”的状态,渐渐的没什么理性了。
未来的中国,只能是一方面尽量去争取,比如充分利用 WTO 的机制来获取贸易空间;另一方面是应该采取理性态度,务实地寻求全球合作来解决世界市场超饱和的问题。
我可以这样说,未来世界中,谁最先看清楚这种“超饱和”的状态,谁就可以当这个世界的引领者。
当然,如果中国能更加理性的话,那么去年我讲过的“新丝绸之路共同市场”,就应该会引起更多人的注意。今后的世界,不“扶贫”是不行的,只有通过“扶贫”来扩大市场,“扶贫”可以致富,对于国家之间来说,也是如此。世界发达国家市场实在已经挤得风雨不透了,再拼下去,一块都死。
总体从世界形势来看,2017 年绝对不会是平静的一年。
03.全球化要走回头路吗?
肯定不是。
全球化是一种社会发展的必然,这是一种全球性的大分工格局,这是世界各国一步步走过来的,而且各国都有好处,特朗普在竞选中虽然一直大唱反调,以反全球化的领袖为号召,但实际美国是无法以一国之力来反全球化的,产业组织根本不支持,现在的世界,谁还真能自给自足啊?所以现在的世界,只有一、两个,几个国家走反全球化的道路,根本没用的,即便右翼政客们上台了,也不要被他吓住了。当然,真懂经济的人,也不会被他吓住。
美国的问题在于,全球化的结果和利益没有分享到中产阶级和工人阶级,美国市场经济太彻底了,本来是应该再进一步的,是应该增加社会福利供给的,但实际它没有做到,一个奥巴马医疗保险还没做到位。老百姓一看,全球化企业家们赚了,华尔街赚了,根本没人管美国中产和工人的事情,那谁还不怒啊?
像这种问题,不是如特朗普想的那样,美国的再工业化,很多中国学者也是犯了大错的,这根本不是再工业化的问题,没有再工业化这回事,美国本来应该做的是,提供更加优厚的福利,至少不比欧洲差,从而让中产阶级享受到全球化的好处,等于变相增加了中产阶级的收入,这样就没事了,特朗普也不会冒出来了。
美国民主党最大的失误就是讲不清楚这一点,让特朗普抓住了小辫子,拼命玩,结果把本就脆弱的希拉里给玩坏了。美国在特朗普的带领下,真要再工业化,美国制造业都返回美国本土生产,可能吗?生产出来东西怎么卖啊,那么贵,卖给谁啊?只卖给美国人自己吗?这是特朗普大忽悠搞的鬼,可惜相信的人还真不少。
我看现在的世界,也只有苹果公司的库克看的比较清楚。
当年麦卡锡也就趁热玩了四年,从1950-1954年,我看特朗普也差不多,几年时间而已,美国还得回归正途。
04.人民币汇率改革方向
今年12月7日,央行发布统计数据显示,中国11月外汇储备30515.98亿美元,这个数字较前一月下降690.57亿美元,降幅2.2%,距离3万亿大关仅剩下一步之遥了。这表明,自从今年7月份以来,外汇储备已经是连续5个月缩水,同时也创下了今年1月以来的最大单月降幅。咱们地球人都知道,中国坐拥全球最庞大的外汇储备,但这个外汇储备的下降速度之快也让人瞠目结舌。2015年,中国外汇储备消耗了5130亿美元,但还有3.33万亿美元。
到了今年年初,彭博在一份调查中预计,到2016年年底,中国的外汇储备将跌至3万亿美元或以下;而到2017年年底,很可能将进一步下降至2.66万亿美元,成为2010年以来的最低水平。实际上,中国人长期以来一直缺钱,穷怕了,所以对外汇的手特别紧。有心人曾经计算过,从1992年到2015年,中国的外汇储备一直是只涨不跌,就怕没钱,但显然现在这种情况已经改变了。
实事求是的说,以我的观察来看,中国外汇储备里面的问题,比表面上的更多,关键还有“内保外贷”等内外联通的资本渠道,这就让中国的外汇储备很不好估计,但可以肯定的说,这个外汇储备并非如表面数字那么简单明白。一旦有风吹草动,这个数字原形毕露之后,可能会吓很多人一跳的。
外汇储备是这样了,那么人民币汇率,未来是否更加悲观,就像彭博预测的那样,汇率一直贬下去?
现在看,今后一、两年里面,人民币汇率可以有条件的稳定在7左右。
为什么说“有条件”,就是该采取的政策要采取,否则还是不行。从中国未来一、两年经济增长的情形来看,人民币兑美元1:7的这条线是差不多的,最多偶尔破7,走向7.5,但还是会均值回归的。这样说的原因是,最主要的支撑点在中国内部,中国经济可能在今后一段时间继续稳定维持在6%至7%。与此同时,世界经济却进入一个不明朗阶段,相形之下,现在维持在这样的一个水平之上,比上不足,比下绝对有余。
我要说的是,这样的一个贬值水平,其实对中国制造业是非常关键的,他们的出口利润相应增加,从而让中国制造业有了再投资的可能性。而今后最大的问题,是人民币汇率的形成机制。
以往中国有一个CFETS的货币篮子,其中美元、欧元、日元比重最高,分别为26.4%、21.39%和14.6%。此外,港币、英镑和澳元分别占6.5%、3.8%以及6.2%。其中,美元的比重最高,再加上受美元影响的其他货币,实际还是直接、间接的与美元挂钩。所以,美元强则人民币弱。
改变的方法是全面自由浮动,这是适当的选择。原有的一套渐渐过时了。最起码,继续紧盯美元或是相对紧盯美元的办法,越来越吃力,无法继续。现在表面上看,中国已经有了一个货币篮子,但因货币篮子的货币多受美元波动的影响,所以可以说,只是从“直接紧盯”变成了“间接紧盯”,效果还不是很明显。
既然走出了自由浮动的这一步,符合逻辑的做法是,继续走下去,从今后的形势看,恐怕人民币要改变策略,另起炉灶,重订清晰的货币篮子,继续降低美元的比重,进行全面自由浮动,放手让人民币成为自由的货币,这是在所必然的。
05.供给侧改革的前途在哪里
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现在实际启动的只是一个“去产能”,所谓“三去一降一补”,就这个还步履艰难,还没有完成。供给侧结构性改革,虽然中央高层再三推动,但依旧是雷声大雨点小,坦率的说,能够落地的东西很少,步履艰难,甚至可以说,前途未卜。
我认为出现这种情况的原因,很大程度上对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认识还不到位,大的方向是有了,但还有一些根本性的问题,还没有澄清。
我研究了一段时间的供给侧结构性改革,这里谈点自己的认识。
我认为,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总目标是消费社会的建立,
现在我们已经知道了为什么要改革,因为有效供给不足;我们现在也知道了,经济增长的目的是为了什么,就像总书记讲的,是为了人民的福祉。那么,这一切会导致中国社会走向何方?我认为是消费社会!
所以说,消费社会是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总目标。过去,这个总目标没有明确,今后可能会明确。
有了这个总目标,我们就可以回答西方世界对中国发出的挑战:澳大利亚有一家报纸发表了一篇文章说,我们暂且不要讨论中国的经济总量什么时候能够超过美国,先问问另外三个 “什么时候”:
第一,什么时候全球的精英会把孩子送到中国留学,而不是像今天都把他们的孩子送到美国、欧洲留学?第二,什么时候全球的年轻人会最欣赏中国的电影、文化、书籍,而不是像今天他们最喜欢的是美国、欧洲的电影、书籍、音乐?第三,什么时候全球的消费者在选择产品的时候,会首选中国的品牌?
从西方人的角度看,这三个问题的答案是清楚的,真的现在就是我们的软肋,这是中国最不行,也是最不幸的地方。搞了这么多年的经济,这些问题都没有解决,甚至还不如某些第三世界国家,那这个搞法就值得反思了。中国的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就是为了回答上述三个问题,也只有这种性质的改革,才能让中国给出真正圆满而非大肆喧哗的客观答案。
再解释一句,千万别把消费经济与消费社会搞混了。我看不少学者在讲中国人的消费永远拉动不了经济,所以意思是还得靠投资。这里面的问题是,消费拉动经济增长,那是消费经济,消费社会强调的是社会福利供给,收入和福利保障水平,也就是习主席几次讲的“人民的福祉”。我看很多人在这个问题上,还糊涂着呢。
06.国有企业是一个可加杠杆的“局”
我们在分析一件事情的时候,首先要学会正确认识这件事情。国有企业在中国是一个复杂的体系和组织,过去是这样,现在也是这样。国有企业在宏观体系当中,不仅仅是一个市场问题,从控制力的角度看,它实际已经被精心设计成了一个“局”,通过这个“局”,可以控制大量社会资源,不仅仅是生产资料,也包括生产要素,可以说应有尽有,都被这个“局”所控制。有了这个“局”,就可以光明正大的办一些“大事情”。
这是从过去计划经济时代遗留下来的,这个“局”本身不是坏事情。如果失去监管,那么这个“局”就可以为任何有权力的人所利用,就成为一个更大的“局”中的一个组成部分,变成了一种可加杠杆的社会资源控制工具。
想想看,一个不受控的吸金系统就够可怕的了,更可怕的是,它还可以随意加杠杆,最后你都难以搞清楚,这个“局”究竟有多大了!从社会学角度看,很可能中国最后撕裂成两大单元,一个商业科举制,过去是当官,现在是到央企,进去了,就成为社会上的一个特殊利益阶层。再一个是民营企业,辛辛苦苦的干,危险大大的,但好事基本没有,一“去产能”,就只去你的。比如河北“去钢铁产能”,百分之九十几都是民营企业的。
前些时候,审计署公布了10家央企财务收支审计结果,10家央企都有问题,违规决策损失浪费了126亿元;发现47起重大违纪违法问题线索设计295.02亿,其中16起涉及金额均超过亿元,94名责任人中有26名为企业负责人。抽查的93项境外业务中,其中有10起重大违纪违法问题,造成国有权益损失风险142.7亿。
其中,中海油境外投资损失巨大,设立的85家境外精英公司中,有16家公司在2014年亏损,亏损金额8.89亿,其中4家连续3年以上亏损,累计亏损16.74亿。南航引进了5架A380客机,一直在亏损。
中石化的分公司违规采购29万吨成品油,港中旅高价买地低价置换给地方政府,中国铝业的决策失误导致损失数十亿。难怪国务院领导讲话说,“今天找你们,其实心情是沉重的,你们自问下,享受国家高薪俸禄,带着中央委托担任高级管理层,掌握着千亿、数千亿、万亿资产,但你们交上的考卷实在令人失望。”
明白了国有企业的地位和性质,就知道国有企业改革该改什么,一个是改监管,一个是改结构。
两个都必须改,否则还是不行。对国有企业的监管不到位,他们就成为了提款机了。黑洞和问题,大家早就烂熟于心了,什么资产管理,什么滥用职权,什么招标采购,还有境外的问题,私设家属公司、账目混乱等等,大家都很清楚,多少年了也没有改多少。
这就是该改的监管问题,靠政府管企业,实际等于没管,这就是我过去一直说要交给共同基金来管国有企业的原因之一。再一个是结构问题,国有企业覆盖面太大了,只要是好的、肥的社会生产领域,你准能看到国有企业在当老大。土地是这样,矿山是这样,钢铁是这样,制造业是这样,房地产也是这样,民营企业反倒真成了“共和国的脊梁”了,最艰难的,最艰苦的,没人干的,都交给他们了。所以,这种结构性调整是必须做的。
07.中国已非常接近“低生育陷阱”
人口与经济增长的关系很大,从现在的情况看,很不乐观了。根据人社部的权威统计,到2030年,劳动人口会下降到8.3亿;到了2050年会下降到7亿以下。如果我们假定经济增长与人口正相关,那么在规模比较上,现在9.1亿的劳动人口,6.7%的经济增长,我们可以看到2030年,中国恐怕只剩下6%左右的经济增长率了。
所以,人口问题是一个大事,无论是消费,无论是投资,都与人口规模有关,否则谁买东西,卖出去的东西又给谁啊?这都是大问题。为了解决这个问题,恐怕中国改革开放人口政策,全面放弃计划生育政策,同时有条件的开放移民,就是必不可少的解决办法了。
值得注意的是,中国目前的总和生育率只有1.4,非常接近国际上公认的1.3的“低生育陷阱”。一般的历史经验表明,所有落入这一“陷阱”的国家,都没能再重新达到人口更替水平,掉进去就出不来了。因此,计划生育政策越早调整,产生的效果就越明显,再晚就来不及了。
08.房地产是地方财政的鸦片
中国的地方财政还是与土地绑的太紧,过去是土地财政,现在还是土地财政,不是地方政府不知道其中的危害,而是已经“吸毒上瘾”,难以戒断了。我在上世纪末就看到了其中危害,开始研究后土地经济的问题,现在看还是低估了其中的危害。土地对地方政府来讲,就像是鸦片,吸的越多,瘾头越大,越是难以戒断。
这简直就是一个死循环。大家想一想,土地卖钱多了,地方政府要干的事情与能干的事情就多,地价传导到房价,吸引更多的人投身于这个事情,要拿地搞开发,政府呢,事情很多都需要钱,再以更高的价格收地,再以更高的价格卖地,拿更多的钱,但同时也要投更多的钱,这样没完没了。一旦中断,正在做的事情立即就没钱了,百分之几十,甚至百分之百的土地导致的财政收入,这个窟窿太大了,一般的措施是难以补齐的。所以,土地财政就是地方政府的鸦片,上瘾容易戒断难!
从今年11月份到12月份,一线城市以及部分二线城市都在限购,即便是限购,“地王”还是照样出现。
武汉5宗地块正式挂牌,其中位于汉正街东片的一块住宅及商服用地,126亿元人民币的起拍价高的令人咂舌。因为这个起拍价还未经竞价,便已超越了武汉迄今为止土地拍卖中最高的成交价。
同是在11月末,广州卖地吸金309亿元,房地产开发商龙湖、首开以32亿竞得的白云新城宅地,刷新了广州单价地王纪录。11月21日,福州市的土地拍卖异常激烈,当天就有9宗住宅类土地出让,其中8宗都达到了最高限价。还有早些时候,天津的单价地王、南京的江北单价地王,都在这些时候刷新了纪录。
未来房地产价格会怎么样?现在这个问题根本没法说,因为凡是扭曲的市场,价格就并非是市场因素可以决定的,明年房价高还是低,关键取决于明年的经济增长。如果经济增长低了,那么房地产还是要“去库存”,也就是会以某种形式放松管制;如果明年经济增长形势好,那么房地产限购政策将会依旧“从严”,价格还是现在这个样子。
所以预测房地产价格是最容易的,什么人都可以来预测,都可以来随便讲上几句,而且保证不会错的离谱,这没什么奇怪的。最重要的是,你要知道政府的那个鸦片瘾到底能不能戒掉,反正我看现在是很难,要看高层的决心吧。
还有就是房地产商人,从大的形势上看,房地产商几乎是我们这一代商界英雄中必然破产的一代人,他们是悲剧人物,这不是宿命,这是形势,形势比人强,再玩下去,真的意思不大了,已经到了“开步走”的时候了。
房地产不干了,那能干什么,去干保险啊,这不明摆着吗?资本过剩的时代,去干那些收集大家散钱的事情,然后再琢磨着替大家花钱,没有比这个更棒、更有趣的事情了。
09.中国的阶层分化
谈经济问题,很少有人谈阶层分化问题,但实际上不能不谈。当一个国家人口很年轻,经济处于高速增长阶段,城市化水平普普通通的时候,这个阶层问题可以不谈,因为意义不大,可以将就着过去。一旦城市化率达到较高的水平,比如现在城市化率正在奔60%了,同时劳动力供应又紧张,这个阶层问题就会凸显出来了。说白了,日子不好过的时候,意见也就挑明了。
社会本来就是分阶层的,大量的人口涌入城市,阶层之间的不同倾向性就大大的表现出来了。
你觉得玻璃盒子算是现代气派,有人就不这么认为;你看重金钱和收入,有人就认为情怀才重要;你觉得跳槽是理所当然的,想跳就跳,有人就会以“不培养”来回应;你认为到了大城市就应该以“公平”来要求一切,有人就会讲,那你还是回去吧,你原来的地方更公平;你觉得城市不应该限制户口,有人就认为早该限制了;你觉得当土豪是一种本事和运气,有人觉得你就是一个二逼;你觉得看手机就够“知识”了,有人觉得只有读书才算文明;你认为开车横冲直撞没啥了不起,有人就觉得你就是个流氓……
凡此种种,这种认识上的差异,不仅仅是因人而异,而是阶层差异的表现。在未来,这种阶层分化和差异,会表现的更为激烈,矛盾的对撞更为明显。进入城市容易,融入城市困难,最终的结果,就是社会成本的大幅上升,管理难度大增,舆论环境复杂,既会影响到企业,也会影响到社会稳定。可以说,今后的中国根本就不会再有“得到大家一致拥护”的政策了,那种时代,因为中国的城市化已经一去不复返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