腊八节因腊日而来,
是农历腊月最重大的节日,
日期为腊月初八,
古代称为“腊日”,俗称“腊八节”。
一曰“腊者,接也”
寓有新旧交替的意思
二曰“腊者同猎”
指田猎获取禽兽好祭祖祭神,
“腊”从“肉”旁,
就是用肉“冬祭”;
三曰“腊者,逐疫迎春”
。
腊八节又谓之“佛成道节”,
亦名“成道会”。
腊八节是我国传统节日之一。
在上古时期,
人们在腊八这天祭祀祖先和神灵,
祈求丰收和吉祥,称为
腊祭
。
《礼记·郊特牲》记载:
腊祭是“岁十二月,
合聚万物而索飨之也。”
因在十二月举行,
故称该月为腊月,
称腊祭这一天为腊日。
到南北朝时期,
腊八节成为固定的节日。
佛教传入中国后,
将佛祖成道日和腊日融合。
因此,腊八节也是佛教的重要节日。
腊八节的重要习俗是喝腊八粥,
历朝历代皆是如此。
宋朝吴自牧《梦梁录》记载:
在腊月八日,
寺庙里都设五味粥,名腊八粥。
当时帝王还以此来笼络大臣。
元朝人孙国敕的《燕都游览志》中记载:
腊月八日,
赐百官司用米果等杂煮成的粥。
这一习俗一直沿袭。
《永乐大典》中记载了佛家
在腊八这天煮腊八粥食用。
到了清代,
每逢腊八日,在宫内万福阁等处,
用锅煮腊八粥并请来喇嘛僧人诵经,
然后将粥分给各王宫大臣,
品尝食用以度节日。
【祭 祀】
腊者,接也,谓新旧交替。
在上古时期,
人们在腊月祭祀祖先和神灵,
祈求丰收和吉祥。
《史记·补三皇本纪》说:
炎帝神农氏以其初为田事,
故为蜡祭,以报天地。
夏代称腊日为“嘉平”,
商代为“清祀”,周代为“大蜡”;
古代祭祀的对象有八:
先啬神神农、司啬神后稷、农神田官之神、邮表畦神始创田间庐舍、开路、划疆界之人、猫虎神、坊神堤防、水庸神水沟、昆虫神。
到了唐宋,此节又被蒙上神佛色彩。
到了明清,
敬神供佛更是
取代祭祀祖灵、欢庆丰收和驱疫禳灾,
而成为腊八节的主旋律。
【腊八粥】
我国喝腊八粥的历史,已有一千多年。
最早开始于宋代。
每逢腊八这一天,
不论是朝廷、官府、寺院
还是黎民百姓家都要做腊八粥。
到了清朝,喝腊八粥的风俗更是盛行。
在宫廷,皇帝、皇后、皇子等都要向
文武大臣、侍从宫女赐腊八粥,
并向各个寺院发放米、果等供僧侣食用。
在民间,
家家户户也要做腊八粥,祭祀祖先;
同时,合家团聚在一起食用,
馈赠亲朋好友。
《燕京岁时记》中记载:“腊八粥者,用黄米、白米、江米、小米、菱角米、栗子、红豇豆、去皮枣泥等,合水煮熟,外用染红桃仁、杏仁、瓜子、花生、榛穰、松子及白糖、红糖、琐琐葡萄,以作点染。”
【腊八蒜】
腊八蒜就是在阴历腊月初八
这一天来泡制蒜,
将蒜瓣去老皮,浸入米醋中,
装入小坛封严,至除夕启封,
蒜瓣湛青翠绿,
蒜辣醋酸香溶在一起,扑鼻而来,
是吃饺子的最佳佐料,
拌凉菜也可以用,味道独特。
腊八前一天,
人们一般用钢盆舀水结冰,
等到了腊八节就脱盆冰
并把冰敲成碎块。
据说这天的冰很神奇,
吃了它在以后一年不会肚子疼。
【腊八豆腐】
“腊八豆腐”
是安徽黔县民间风味特产,
在春节前夕的腊八,
即农历十二月初八前后,
黔县家家户户都要晒制豆腐,
民间将这种自然晒制的豆腐
称作“腊八豆腐”。
中国北方一些不产或少产大米的地方,
人们不吃腊八粥,而是吃腊八面。
隔天用各种果、蔬做成臊子,
把面条擀好,
到腊月初八早晨全家吃腊八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