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栏名称: 育学园
崔玉涛唯一认证官方公众账号。致力于通过互动、分享、问答,全维度的信息传达,帮助更多的家庭了解健康、完善的育儿知识。
目录
相关文章推荐
育学园  ·  这5种东西,千万不要放进微波炉!!! ·  4 天前  
大J小D  ·  开奖啦!快来看看幸运儿有没有你? ·  5 天前  
51好读  ›  专栏  ›  育学园

便秘不当回事,竟然拖成肠癌!医生:大便有这种情况尽早就医

育学园  · 公众号  · 育儿  · 2024-09-11 17:30

正文

>>> 直播预告 <<<
9月12日下午14:00
 亲子沟通 专场

孩子一不如意,就乱发脾气?

怎么说孩子都不愿意听?

对孩子越来越没有耐心,经常忍不住吼他?


现在就点击按钮「预约」直播吧👇

一定要预约直播,视频号新规,不预约可能收不到开播提醒!

前不久,看到一条令人“震惊”的热搜,#女子便秘20多年差点撑爆肚子# 😱。

事情是这样:

杭州29岁王女士因为便秘,肚子越来越大,导致突发腹痛去医院检查,结果被查出巨结肠结肠如一条“巨蟒”一般,撑满了整个腹腔,要两只手才能握住),并且发生了肠坏死,只能切除1米左右的肠子


医生表示:像王女士这样的情况其实并不少,巨结肠最典型的表现就是腹胀、顽固性便秘及大肠扩张等。如果遇到反复不治的顽固性便秘,一定要尽早去专业医院做检查。 


很多人一提起“便秘”总觉得是件小事,不予重视,殊不知长期疏忽大意,听之任之,它很可能会发展成这样:痔疮→肛裂→肠梗阻→肠穿孔

这并非危言耸听,就在前几天,还有媒体报道,一男子常年便秘竟然导致粪便把肠子戳破。

男子表示:我以为便秘只是小问题,没想到居然会导致结肠破裂。

更可怕的是,有的便秘,甚至还会拖成癌症!

去年就有媒体报道,南京一女子便秘多年不重视,一查竟是肠癌。


俗话说“吃喝拉撒”,可见“拉”也是很重要的,秋天又是便秘的多发季节,所以,今天咱们就来聊聊“便秘”这件事:

  • 便秘对身体有哪些危害?

  • 遇到便秘时,该怎么应对?

  • 如何预防便秘?


希望今天的内容,能对大家有所帮助。

如果你或家人、孩子有“便秘”“腹泻”等消化方面的问题,总是容易反复“发作”,也可添加我们管理员,进入“育学园官方育儿群”,提出你的疑问(进群后会收问题收集表,如没有收到,也可在群里问@管理员),我们会邀请专家9月13日开直播(周五),给大家有针对性地答疑解惑。

点击入群码,选择对应的年龄入群👇🏻


01

便秘对身体有哪些危害?

无论是对大人还是孩子,“便秘”对身体的危害,远比我们想象的大:

1、便秘对大人的危害 


 诱发肛肠疾病:由于大便干结,排便时需要用力,容易导致肛裂、痔疮等肛肠疾病,长期便秘还可能引发“脱肛”等问题。



网友分享因便秘导致脱肛的痛苦经历


 影响胃肠功能:使胃肠道的正常蠕动功能受到影响,导致消化功能紊乱,可能出现腹胀、腹痛、食欲不振等症状。


 增加心脑血管风险:据《中国循环杂志》,澳大利亚新近一项研究发现,便秘是心血管疾病的重要诱因。



2、便秘对孩子的危害 


 影响生长发育:孩子便秘可能会导致食欲下降,营养物质摄入不足,从而影响身体的正常生长发育。


 引起肠道功能紊乱:可能使肠道菌群失调,影响肠道的正常消化和吸收功能,导致孩子出现消化不良、腹痛等症状。


 造成肛裂:孩子的肛门黏膜比较娇嫩,大便干结时容易撑破肛门,引起肛裂,排便时会疼痛,导致孩子恐惧排便,形成恶性循环。


由此可见,“便秘”可不是小事,它不仅会给大人的身体带来肛肠疾病、胃肠功能紊乱、心脑血管风险增加等危害,也会影响孩子的生长发育、肠道功能和肛门健康。
所以,无论是大人还是小孩,一旦出现“便秘”症状且持续不缓解,要引起重视。
如果你或家人、孩子也经常容易被“便秘”“腹泻”等消化方面的问题所困扰快来添加管理员,进入“育学园官方育儿群”,提出你的疑问(进群后会收问题收集表,如没有收到,也可在群里问@管理员),我们会邀请专家9月13日开直播(周五),给大家有针对性地答疑解惑。

点击入群码,选择对应的年龄入群👇🏻

02

遇到便秘时,该怎么应对?

那么如果遇到便秘时,该怎么缓解、应对呢?
应对 1饮食上做一些调整
大便的性质和食物有关,如果食物中蛋白质多而碳水化合物(糖和淀粉)和膳食纤维的含量少,则大便干燥且排便次数少;如果食物中含有较多的碳水化合物,则排便次数增加且大便稀软。
所以,改善便秘,除了增加饮水量,还要增加纤维摄入量
下面这些食物,都是不错的选择:
  • 水果类:西梅、梨、猕猴桃、火龙果;


  • 蔬菜类:西蓝花、南瓜、冬瓜、萝卜、芹菜、韭菜;


  • 主食类:玉米、糙米、红薯(少量加在主食中,但不建议主食只吃这些,容易腹胀)

  • 豆类:蚕豆、黄豆、红豆、豆渣;


应对 2通过一些动作,促进肠道蠕动

  腹部按摩

将双手放在腹部,按照顺时针方向轻柔地按摩腹部,每次 10-15 分钟,每天数次,可刺激肠道蠕动。

❷ 深蹲

双脚与肩同宽,双手放在胸前,慢慢下蹲,直到大腿与地面平行,保持这个姿势10秒钟,然后缓慢起身,重复这个动作做10次。

 腹部的运动

可以进行一些针对腹部的运动,如仰卧起坐、平板支撑等。这些运动可以直接刺激腹部肌肉,增强肠道的蠕动能力。

应对 3改变如厕方式

当坐在马桶上时,可以在脚下摆一个小矮凳,脚踩到这个矮凳上,身体略微向前倾,大腿和腹部呈35°。

人的肠道就像一个弯曲的“软管”,如果我们用马桶的坐姿,肛管和直肠中心线的夹角将90°,那围绕在这个肛管和直肠连接处的直肠肌,会紧紧的绷住。

而大腿和腹部呈35°,腹压增大,角度越大,肠子更不容易被绷住,就更容易排便。


应对 4:辅助措施

 温水坐浴

在温水中,坐浴5分钟左右,可以缓解肛门局部括约肌紧张,有助于排便。

 肛门的润滑剂

在排便前,在肛门抹上一些润滑剂,也可以减少排便的摩擦或者疼痛感,来帮助顺利排便。

如果便秘情况较为严重,可使用开塞露。开塞露中的甘油或山梨醇能润滑肠道、刺激肠壁,软化大便并促进其排出。(但不能长期使用)

需要提醒的是:

如果便秘症状严重,经过上述方法调理后仍没有明显改善,或者出现便血、腹痛、体重下降等异常情况,应及时就医。

医生可能会进行相关检查,如肠镜检查、大便常规检查等,以明确便秘的原因,并根据具体情况给予相应的治疗,如使用泻药(容积性泻药、渗透性泻药、刺激性泻药等)

当然,也可来添加管理员,进入“育学园官方育儿群”,提出你的疑问(进群后会收问题收集表,如没有收到,也可在群里问@管理员),我们会邀请专家9月13日开直播(周五),给大家有针对性地答疑解惑。

点击入群码,选择对应的年龄入群👇🏻


03

日常生活中,
如何预防便秘?


话说回来,对于“便秘”问题,日常预防是更为重要的。

日常生活中,我们可以从这几方面来注意:

1

减少刺激性食物的摄入


除了前面提到的增加膳食纤维的摄入,还应保证饮食的多样化,包括适量的蛋白质(如瘦肉鱼类、豆类)和健康脂肪(如橄榄油、鱼油、坚果中的不饱和脂肪),这些都有助于维持肠道的正常功能。


尽量减少辛辣、油腻、腌制食品的摄入,这些食物可能会对肠道产生刺激,影响肠道的正常蠕动。


2

养出定时排便的习惯


有些人没有养成定时排便的习惯,常常忽视正常的便意,致使排便反射受到抑制而引起便秘。


选择一个自己比较方便的时间,比如每天早上起床后或者饭后半小时,尝试在这个时间去厕所排便。(即使没有便意,也可以在马桶上坐几分钟,培养排便反射。)




3

注意肠道菌群的平衡


可以通过食用含有益生菌的食物(如酸奶、发酵豆制品)或补充益生菌制剂来调节肠道菌群,促进肠道健康。


更重要的是,减少抗生素滥用,抗生素在杀死有害菌的同时,也会破坏肠道益生菌,非必要情况下不要随意使用抗生素,如需使用,应在医生的指导下进行,并注意补充益生菌。


这里也来说说孩子“便秘”:


除了以上提到的点以外,对于孩子来说,不正确的排便习惯,是导致孩子发生便秘的一大原因。


最近刚开学,一些孩子不习惯在学校的公厕排便,会刻意憋便,久而久之就会造成粪便在肠道中干结,导致便秘。


对于这种情况,可以尝试以下方法,来帮助孩子养成正确的排便习惯:


❶ 沟通交流:和孩子耐心沟通,了解孩子不愿意在学校公厕排便的原因(是因为环境陌生、害羞还是其他原因),根据孩子的反馈,给予理解和安慰。


❷ 正面鼓励:鼓励孩子勇敢地在学校尝试排便,可以设立一些小奖励机制。(比如孩子一周都能在学校正常排便,就给予一个小礼物或者满足孩子一个小愿望。)


秋季是便秘、腹泻的高发季,如果你或家人、孩子也容易被“便秘”“腹泻”等消化方面的问题“盯”上,欢迎添加我们管理员,进入“育学园官方育儿群”,提出你的疑问(进群后会收问题收集表,如没有收到,也可在群里问@管理员),我们会邀请专家9月13日开直播(周五),给大家有针对性地答疑解惑。

点击入群码,选择对应的年龄入群👇🏻

好啦,今天的内容就到这里了,觉得有用的话,记得点赞在看分享给家里人和朋友哦~

>>> 直播预告 <<<
9月12日下午14:00
 亲子沟通 专场

孩子一不如意,就乱发脾气?

怎么说孩子都不愿意听?

对孩子越来越没有耐心,经常忍不住吼他?


现在就点击按钮「预约」直播吧👇

一定要预约直播,视频号新规,不预约可能收不到开播提醒!


参考资料:

[1]《新研究:便秘会增加心血管病风险》 央广网 2024-09-03;

[2] 《粪便把肠子戳破?男子紧急就医,差点没命!很多人对此有误区》 鲁中晨报  2024-09-06;

免责声明:本文内容更新于2024年。文章仅提供一般的医疗、健康、用药、养育等方面的科普信息,不能代替任何个人的医学诊断和治疗。个人的医疗、用药问题请咨询医生。

授权转载:原创内容,欢迎转发,转载请留言。

👇🏻点击下方「阅读原文」,加入育学园官方群
健康科普、24小时答疑...智慧妈妈都在这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