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陶魏斌
每年到了这个时候,一句“什么时候回家”是最好的见面语。
这其中表达的是中国人对过年回家的期盼,春节的回家,不同于平日里的回家。在中国人的心目中,这一趟回家的意义是不一样的。
曾经电话唠叨着叫你“多吃”“多穿衣”的那个人,出现在你的面前,她在那间老屋里等了你整整300多天——你无法算出过去的每一天,对于这个老人来说,有多么漫长。
曾经电话里缠着问你“爸爸妈妈,你们什么时候回来”的稚嫩声,即将伴随着那双躲闪的目光出现在你的面前——无论多少的玩具,都抵不上一个拥抱。
对中国人来说,过年回家是个祝福,更是一个心愿。在网络上,有不少关于春节回家感人的细节。
“曾经春节在家过的时候,从来没有认真看过春晚。后来出国了,国外没有烟花,没有年夜饭,没有假日,一点年味也没有。但是看春晚却变成了保留项目。不为别的,就为能感受到哪怕只有那么一点点年味儿,假装自己还在父母身边。”
“我老家是乌鲁木齐的,上学的时候来了济南,一直待到现在,有11年了。一天半的漫长回家路,把每年一次的乡愁拉得足够悠长,回到家时情绪恰到好处,给爸妈一个拥抱,但也不至于热泪盈眶。”
在关于春运的报道里,有这样一句话:“我们这一生,都走在回家的路上”。但在期盼着归乡的游子中,却仍有不少人无法凑出多余的钱,去买一张对于他们来说并不便宜的车票。我们也许无法感受到,在他们心中,这一年一次的难得假期有多么重要。
但是这个社会从来不缺少关爱,近年来已经有不少企业把送外出务工人员回家团聚作为一项对社会所要履行的职责。
例如,中国平安及旗下平安产险已经连续三年举办“一路平安,让爱回家”公益活动,今年的援助人数上升到了一万人。他们主要来自北京、深圳等七大劳务输入城市的180万小微企业,这项公益活动帮助那些具有农业户口、月收入四千元以下的外出务工人员,免费送他们返乡。
少数人是买不起车票,对于更多的人来说,他们面临的是“一票难求”。
春运甚至被人们戏称为“人类规模最大的周期性大迁徙”。官方预测说,今年春运旅客的发送量有将近30亿人次。
更为特殊的是,今年春运较去年提前了11天,是近五年启动最早的春运。火车票的预售期又由原来的60天缩短到30天,“抢票大战”也变得更加严峻和困难。
和十年前搬着小凳子去火车站排队买票不一样,现在人们有了更多应对“一票难求”的办法,最主要的原因是,作为交通工具的小汽车已经深入我们的生活。
有车一族更愿意自驾回家,而“跨省顺风车”“租车”等方式的流行,也让更多的人选择公路出行。
一家拼车网站称,在春运首日,订单量就突破了14万单。公安部交管局称,今年公路交通流量将同比上升9%至12%。
以广东为例,今年春运期间广东全省高速公路小汽车流量预计将超过1.2亿车次;而安徽的数据是日均182.75万辆,春运期间总数超过7300万辆。
暴增的车流量,让回家路格外拥堵。路一堵,车流量一多,出现交通事故的状况也多了,特别是一些小碰小擦这样的刮擦事故,更是防不胜防,这已经成为了一个恶性循环。
“平安回家”并不是件容易的事。
社会问题的存在,背后总有错综复杂的原因。同样,人们的服务需求也在变得越来越复杂,需要多方面的协作才能解决。
“平安回家”已经不只是一个心愿,更是现在社会需要解决的一个难题——怎么样能在比平时更复杂的交通状况下,能平安回家、团圆过年?
值得注意的是,具备反哺精神的企业早已在尝试解决这一问题。如平安产险已经连续四年开展春节护航行动,他们每年投入超3000名一线人力,在200多城市设置300个春节护航网点,通过紧急道路救援、应急物品补给等形式,帮助车主们更安全地返乡。
今年春运期间,平安产险更是与高德地图、汽车之家联合开展深度合作,让车主用更简单的方式获取全方位的安全服务。例如在春运期间,车主可以通过高德地图实时搜索“平安护航”,一键导航获取应急服务。
如果车辆需要维修,车主也可以通过平安好车主App,找到线下的合作维修网点,获得免费或者优惠的服务,车主还能领取自驾保险产品等专属优惠。而在引入汽车之家后,车主还可以召集伙伴,参加春节顺风拼车回家活动。
在以前,无论是路况导航、车辆保险维修,还是车主的社区互动,基本都是存在于不同的平台上。用户需要在不同的软件上才能获得对应的服务,现在“平安好车主”提供了一键式的免费服务。
从某种程度上来说,“平安好车主”搭建了一个基于“车生活”和“车安全”的开放平台,三家合作伙伴的品牌价值和服务在这个平台上都得到了放大——开放和共享,是我们这个时代的核心价值观。
很多时候,传统企业仅仅只是关注自己业务范畴内的服务,有时候甚至为了自己企业的利益,还会人为设置藩篱,给服务对象带来很多不必要的麻烦。而类似这样的“跨界协作”,体现的不仅仅是魄力,更是一种社会责任。
平安回家既是祝福,也是心愿。春节回家不是一次旅行,30亿人次的安全问题,有了“互联网+”的跨界协作解决方案,平安也正变得越来越容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