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8年高考刚过去,语文全国II卷作文题成了很多家长和学者反思应试思维的话题。
题目如下:
“二战
”
期间,为了加强对战机的防护,英美军方调查了作战后幸存飞机上弹痕的分布,决定哪里弹痕多就加强哪里,发现中弹最多的是机翼、机尾等处。然而统计学家沃德力排众议,指出更应该注意弹痕少的部位,如发动机、驾驶座舱等,因为这些部位被击中的战机,往往都难以返航,而这部分数据被忽略了。事实证明了沃德的正确性。
题目要求:
按照这段材料来写作文。这个作文题让众多考生瞬间懵登。懵登点是:
此题目不符合作文高考写作套路。
这个故事素材取材于一段真实的历史。
旨在考学生一个重要的逻辑常识----统计学中被称为“幸存者偏差”的概念。
这个概念是一种逻辑陷阱,它广泛分布于人们的日常生活之中。现在大行其道的成功学、医疗保健科学、历史学是“幸存者偏差”的重灾区。
“幸存者偏差”是什么意思呢。以已被科学界称为伪科学的
“
地震云
”
为例,很多人觉得地震云预示着本地区会有地震。
这样判断对不对呢?如果做个统计就会发现,云和地震的关系纯属偶尔。因为观察者只看到了地震发生区的“地震云”,却忽略了地震未发生区那些与“地震云”性质形状相同的云,数量也非常多。
01
中国应试考试的特点,如果用一个词简而言之那就是:有章可循。俗称,
套路
。直白点说,就是单纯的应试得分技法。不失分和得高分是两个最高原则。这两个目标让考生的思维和表现趋于中庸。考生会为了保险起见或迎合阅卷老师偏好而采取最小失分可能去表现。
这类学习思维路数后果是什么:
有的人会考试却缺乏创造性思维,写不出像样的论文;有的人笔头好,但动手能力差;有的学生成绩优异,但毫无文艺音乐的情趣;有的人哪怕在学校里表现不错,却不善于与人交往,走上社会后处处碰壁……
——《南方周末》
6
月
14
日评语
本文今天并非吐槽应试教育。
积极点说,应试教育让我们完成了一个人应具备的基本能力训练:
阅读、书写、计算、逻辑推理
。
这篇高考题目出来后的社会反响之大,提醒家长和考生,一个孩子在漫长的成长学习中,除了具备能应对考试的基本素养外,其他更需要具备重要能力还有什么,我们如何学习?
暑假到了,妈妈们比平时还忙,忙着咨询社会上新出现了什么新技术,走出校园后,赶紧给孩子些补落下的“能力学习”。很多家长假期都选择了让孩子学3D打印、做复杂乐高模型、上奥数思维课、学思维导图。
一窝蜂式的追逐背后是什么思维?
妈妈们自己清楚吗?我想未必。
02
我们知道,逻辑是人们一种基础工具。教会人的是如何正确的思维和表达,辨识谎言与欺骗。类似逻辑这样重要的基础工具非常多。但是,我们在应试教育学习中,都被严重地忽略了。
2018年
6
月,世界杯期间,各国球迷坐在一起,评说自己球队的战绩时,总要说到因裁判误判带来的不走运。由人来做的事,精确度总是不够,总会出现不公平。那么,如何尽可能避免或让这种人为不公正最小呢?由机器人来承担评判是人类很久之前就开始的设想。现在,美国职业棒球大联盟已纳入了
“
电子智能识别系统
”
,用来自动判断违规球。应用和效果已得到业界认可。
说到人和机器人的关系,我们一下子就想到美国好莱坞电影。这类大片特别喜欢在机器和人之间制造较量,
机器以人的敌人或对立面威风凛凛地出现,干掉人类是这些机器人的使命,他们甚至还想取代人类来统治整个星球。
马云有一个著名的演讲,题目听起来很骇人,《未来30年,绝大部分人都会失业》。马云在演讲里一再提醒人们:
对未来的判断很重要,以免你会成为那个
“
很倒霉的
”
人。理由是,未来通过
“
电
”
的东西,都会智慧化,一旦智慧化,智能就能取代人工。马云语重心长的劝慰,人一定要想办法,去做机器做不到的事,如果现在你对智能没有应对,将来麻烦的人肯定是你。
未来想做体育竞赛裁判的孩子此刻要想想,未来还会不会有裁判这个职业吗?
前几天我带女儿去博物馆。回到家就看到组织这次活动的带队老师在朋友圈里无可奈何地吐槽:“带一群孩子看完博物馆,出来后不断有父母问孩子,今天学了啥?都记住了吗,宋朝第二个皇帝是谁。”
这条朋友圈又小小地扎了我一下。因为我自己是准确记忆无能人群。作为一个文科生,高考最让我痛苦的科目是历史。从困难程度上说,我把历史列为文科里的线性代数。太多密密麻麻的年代及人名,我当时都想刺在身上。
互联网时代,报复“准确记忆”的机会终于来了。比如,上周末朋友组织世界杯主题饭局,不同球粉想攀比下各自的球队纪事,提议来个世界杯现场问答。本来想蹭着热点做个简单行酒令助兴,结果这群号称是球迷的大龄青年,根本记不住那些球员名字和获奖时间地点,只好改为用手机百度,30秒内未答出者罚。不得说,
身处网络时代,在知识和信息面前,最后获胜很可能是WIFI质量。
以前,我们获取知识的方式多半来自书籍或专家。到了网络时代,知识处于网络中,人们获取和利用知识的手段空前便捷。人脑保存数据的优势在机器面前简直不值一提。
我也很想对那个走出博物馆展就急吼吼拷问孩子的家长说,你和孩子纠结记住宋朝第二个皇帝是谁,对他的学习有什么意义?
0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