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月10日晚间,在对外发布的2019财年第一季度财报中,京东集团宣布正式成立京东健康子集团。
京东表示,京东健康作为京东集团旗下唯一经营大健康相关业务的子集团,将依托京东集团的各项能力和资源优势,在现有医药零售、医药批发、互联网医疗、健康城市四个业务版块基础上,逐步完善“互联网+医疗健康”产业布局。将京东健康打造成为继京东数科和京东物流之后,京东集团打造的第三只巨型独角兽。
同时,京东与CPEChina Fund、中金资本和霸菱亚洲等投资者就京东健康的A轮优先股融资达成最终协议,京东健康此轮融资总额预计超过10亿美元,融资完成后,京东仍将是京东健康的控股股东。
根据京东集团此前相关的对外表述,目前,京东集团正在积极推动“小集团,大业务”的转型,旨在盘活资源。
京东集团CEO刘强东曾在新年公开信中表示,集团化是一次战略层面的重要组织升级,集团总部和业务单元的定位因此将变得更加明确。总部将从管理型总部升级为战略型总部,将运营职能下沉,更加关注战略布局及各业务板块的协同发展。
时机刚刚好
京东健康子集团的成立,正值“互联网+医疗健康”面临历史性机遇。
健康医疗版块一直是大公司跟进的重点,在众多大公司跟进的过程中,当属互联网巨头(BAT)最为活跃。他们大部分是从2014年开始跟进,不断深入医疗的核心地带(医院),改变并影响了用户就医的方式和习惯,让医疗更便捷。
具体来说,腾讯在2014年通过投资的方式涉足医疗,并在2015年开始自己尝试做医疗业务;
也是在2014年,阿里巴巴联手云锋基金对港股中信21世纪投资1.7亿美元,拿到54.3%的股份,同年10月,中信21世纪更名为“阿里健康”,阿里才算正式开启医疗布局;
2015年1月8日,百度医疗事业部成立,虽然在2017年2月9日该事业部被裁撤,但在2018年4月份,百度又成立了AI创新业务部(百度灵医),发力医疗AI。
京东入场稍晚,虽然保健品是京东商城在医疗健康领域当中经营最早的一个品类,可以追溯到2013年,但在2016年,京东才算是正式涉足医疗产业。
2016年又是互联网医疗发展较为坎坷的一年,此时的京东布局医疗更多是以投资的方式出现。直到2017年,互联网医疗健康的政策稍微明朗,随着2018年互联网医疗新规落地,医院积极参与建设互联网医院,才算真正给互联网医疗产业带来了新活力与希望。
在2019年5月8日闭幕的第二届数字中国建设峰会上,国家卫健委发布《关于促进“互联网+医疗健康”发展情况的报告》,报告显示,全国目前已有158家互联网医院,“互联网+医疗健康”的政策体系基本建立,行业发展态势良好。
根据《国务院关于促进健康服务业发展的若干意见》的数据显示,2020年中国大健康产业总规模有望达到8万亿元;而以5G、物联网技术、人工智能和大数据为代表的新兴科技,在大健康领域的各种场景、环节及服务上,正在带来巨大变革。同时,近年来国家连续出台了若干促进“互联网+医疗健康”发展的指导意见和具体政策,这些政策增强了企业的信心,从多个方面对行业发展起到助力作用。
或对标阿里健康
自2014年初,阿里巴巴集团通过收购中信21世纪正式切入医药健康领域以来,发展历程虽多有波折,但经过5年的摸索和探索,借助淘宝、天猫的巨大流量入口,通过独家托管运营淘宝、天猫的医药大健康业务和自营医药健康产品销售,逐步完成了从盈利模式探索到具有持续盈利能力并能够独立持续发展的转变。
目前阿里健康共形成了医药自营业务、医药电商平台业务、消费医疗业务、追溯业务及其他创新业务。根据阿里健康发布的2019财年上半年业绩公告,截至2018年9月30日止六个月期间,阿里健康收入为18.79亿元,同比增长111.2%;毛利为5.29亿元,同比增长107.1%;经调整后利润净额达到11050万元,其中医药自营业务为其最大收入来源,营收超过16亿元人民币。
阿里健康发布的2019财年上半年业绩公告相关数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