主要观点总结
文章讲述了一个富二代小伙伴的家庭变故和心态变化,涉及了房产、金融、投资等方面的内容,同时反映了人们面对财富的态度和心路历程的变化。文章还提到了时运和个人努力的重要性差异,以及在风口过去后富一代们开始变得佛系的现象。
关键观点总结
关键观点1: 富二代小伙伴家庭变故和心态变化
文章描述了作者身边的一个富二代小伙伴的家庭变故和心态变化,从最初的家业积累到后来的各种投资失败和转变,反映了人们在面对财富时的态度和决策变化。
关键观点2: 房产、金融、投资等方面的内容
文章涉及了房产、金融、投资等方面的内容,包括原始积累阶段的不易、房地产投资的风险与机遇、以及互联网金融、长租公寓等领域的投资陷阱。
关键观点3: 人们面对财富的态度和心路历程的变化
文章反映了人们在面对突然暴富后的心态变化,以及投资失败后的谨慎与佛系心态,强调了认清时代和个人能力的重要性。
关键观点4: 时运和个人努力的重要性差异
文章提到了时运和个人努力的重要性差异,以及如何在风口过去后保持清醒和谨慎,保住财富的重要性。
关键观点5: 富一代们开始变得佛系的现象
文章指出,越来越多的富一代们在风口过去后开始变得佛系,开始退休养老,反映了当前经济环境下企业家们的心态变化。
正文
最近有个挺有意思的事情,身边有个富二代的小伙伴,给我讲述了他们家最近几年的变故和心态变化,让人听得不胜唏嘘。
这哥们老爹快七十岁了。
家里差不多有十个小目标左右的积累,这点家业都是老爹折腾出来的。
他老爹年轻的时候是做包工头的,后面完成财富积累是因为赶上了我们国家城镇化那波的尾声。
再此之前虽然也赚到了一些钱,但是算不上什么特别的大钱,大钱基本上都是在2015年那波去库存赚到的。
刚刚开始创业的时候因为自己是乙方,基本上每天早早就到了甲方办公室。
给甲方那边的领导们端茶倒水扫地先混脸熟,之后才能接到小单子开始起步。
现在每次和他爹聊起来,老爷子都会调侃说,现在这个家业都是当初给人端茶倒水扫地换来的。
后面原始积累阶段也不容易,做稍大一点工程的时候没钱,只能是说动家里亲戚联保从信用社贷款,工地遇到地皮流氓勒索,全家人拎着镐把子和对方干。
后面有了积累做房产开发,中间和城中村搞的一度搞得剑拔弩张,不过最后还是把项目盖起来了。
盖起来以后就遇到了12-15年全国范围内的房产低迷,当时资金紧张到处借钱房子还卖不出去。
后面从15年刮起的去库存风,终于在16-17年刮到了他们的城市。房子价格一路卖一路涨,最后收获了接近十个小目标的利润。
房子在19年卖完之后,由于运气好停下来没拿地,使得他们成为这场游戏的最后胜利者。
他们所在的那个三线城市当时楼面地价是9600,现在是3000不到。当时拿地的人家到现在,基本都是亏了个底朝天。
我说你们其实也算命好,他说算命也不算命。我们当时其实也差点上头去拿地,后面因为中间遇到了两件事改变了轨迹。
一件事你可能不记得了,当时你来我们公司,认真的说后面这类三线城市不要拿地了,后面多数是血亏。
当时我家老爷子还不高兴,说我们在这个城市深耕多年,做了这么多年地产还不如你了解么。
当时你俩在会议室还争执了半天,后面老爷子还挺不开心的,因为公司里没人敢挑战他的权威。
不过也就是因为这次争执,我们决定看好的两块地先继续观察一下,然后再决定要不要拿。
毕竟我们自己也感觉那段时间心态确实是太着急了,看着别人到处拿地的数据,总觉得自己这时候不冲就要落后被淘汰了。
没想到的是后面没过两个月时间,我们这个三线城市的房价虽然没掉,但是销量却急转直下。
知道这个情况是因为我们有个部门,每天都在统计全市的成交数据,每天都有数字往我们这边报过来,尤其是新盘的数据。
以前有句话叫量在价先,成交量掉了这么多,后面挺价大概率是挺不住的,后面我们就决定暂时先不拿地了。
现在回头看我们现在日子过得不错,一个是数据变化带来的判断,另一个就是你们那场争执让我们决定再看看。
看了几个月之后,感觉成交价格没掉,但是成交量掉太快了。毕竟房子建成还要两年之后,现在拿地可能有点危险。
之后现金拿在手里一直没动,不知不觉我们就成为这个城市最后的赢家,因为以前拿地很猛的几家基本上都倒闭了。
那时候这些猛人们拿地差不多都是9600的楼面价,现在同样的地方差个几公里的距离,拿地价大概是3000左右。
这房子里面主要成本就是土地,盖房子所有的成本全算上,也不过就是3000块钱。
你土地价格差了这么多,等于说只要你拿地了,基本上就会被拖死,因为盖起来是根本不可能的。
别人拿地3000,加上建安成本3000的话,盖好只有6000的成本,我盖好要12600。
这个价格上面再加点利润,后来拿地的卖8000就已经赚钱了,前面拿地的卖14000也就是保本。
因为同样是加了1400的价格,基数是6000和基数是12600,利润率完全是不一样的。
有时候想想,这人的命运真的是一瞬间。要是当时我们也冲动拿地了,那现在基本洗洗睡了。
不过虽然在房地产开发上死里逃生没踩大坑,但是因为那些年突然赚了大钱春风得意,后面几年各种各样奇奇怪怪的坑,我们是真的一个没少踩。
在互联网金融流行的时候,我们自己也去做了小贷公司,到现在还有一两个亿的债收不回来,一直在和对方打官司。
后面不是又搞什么长租公寓,我们又花了快一亿做这个项目,本来租下来那个地方对面,是类似富士康的大厂。
没想到我们刚装修好没几个月,人家决定搬厂了,我们这块的投入又白瞎了,每个月空置率差不多是在一半。
刚装修好又舍不得放弃,亏了快两年时间之后,终于决定不继续搞下去了,这里面又亏了一个小目标。
现在回头想想还是止损速度太慢了,老是惦记之前的装修沉没成本,不然可以稍微少赔一些钱。
最搞笑的是有段时间我们不知道为啥想起来搞软件,公司里都是搞工程的粗人,根本没人懂这个东西。
大张旗鼓的从外面找了开发团队,然后开发了个教育软件,开发软件的成本就小千万了。
之后开发团队的人说,这个软件需要做推广,推广的方式就是让人免费用。
等于先烧钱买用户,之后用户数量够多再回过头收费,就像现在的网约车软件一样。
他们这种传统行业出身的,哪里干过这样的事情,也想不通里面要先赔钱干的逻辑,后面索性把这个团队都砍了。
这算比较大的投资,亏小钱的生意就更多了,我们不是开发了好几个楼盘嘛,小区周边都有自己自持的物业。
当时公司里有人提议说这几个小区,咱们都做上自己的超市,周围居民数量这么多,大概率不会赔钱。
在公司没啥人有超市经验的情况下,在旗下楼盘开了两个超市,年底一算账还是赔钱。
不过因为这些房子都是自己的物业,基本也没啥房租,所以虽然赔钱总体也赔不了多少,也就赔个两三百。
我说你们是充分符合一个人或者一家公司突然暴富以后没了方向,病急乱投医的情况。
生活里这种事情一点都不少见,你看有人中了彩票穷人乍富,往往都会做点让人看起来很荒诞的事情。
你们的情况其实也是一样,只不过你们体量更大。暴富的的原因是突然赶上行业爆发期手里有这么多钱,也不知道该拿这个钱干嘛。
看到某个阶段别人说这个项目好,你们也不管是不是适合自己,就砸钱去做了。
后面吃亏的事情遇多了,也就慢慢变得谨慎了,不过这中间往往已经亏了不少钱了。
你们是这些年积累的底子厚,生活里更多的是
那种头脑容易冲动的,几年时间就把赶上行业爆发赚的钱,赔了个精光也是很多的。
有时候想想,赚钱这东西要命好,要有魄力有胆量,要赶上了行业的红利,众多buff要集于一身。
但是亏钱这个事情那可太容易了,只要你手里有钱脑子一热乱投资,没两年就能给你亏光。
这哥们说确实是这样的,我们身边那些短时间暴富的公司,眼见它起高楼,眼见它楼塌了的,基本也就几年时间。
以前行业好风光的时候,大家天天纸醉金迷混迹夜场,哪天消费不得三五万。
现在大家赚钱没那么容易了,花钱也都变得抠搜谨慎了,这种大额消费也变得很少了。
投资以前是酒桌上高兴,脑子一热就投了。我们家以前四五百万这类的小投资,很多都是这么投出去的。
现在你给我详细的计划和预期,我都要考虑下有多大风险,回本周期有多长,心境和那时候已经完全不一样了。
毕竟家里积累的这点钱,我们花天酒地折腾是折腾不完的,因为你天天纸醉金迷身体也吃不消。
但是瞎投资花完可就快了,投资以后要租场地买设备还要雇员工吧,这些都是持续的开销。
要是没办法产生经济效益,基本上就变成给社会投资和就业做贡献了,因为后续处理的时候很难,只能当这笔钱没有了。
现在钱又不好赚,与其这样投资把钱折腾掉,还不如躺平自己去花掉,日子还过得开心点。
投资扩张和为就业做贡献这个事情,还是留给市场上更有能力的企业家去做吧。
我们这小门小户的,能维持收入养住现有的老人们,然后过好自己的日子就不错了。
其实这个话最近一两年我也不是第一次听了,赶上风口做到这个体量的公司老板我其实认识不少。
这两年他们无一例外的放下了之前的雄心壮志,开始不折腾变得佛系,准备退休养老了。
现在回头看,这批1950-1970年出生的富一代们之所以能成功,大部分是因为抓住了时代的机遇而且干预冒险。
很多人其实没有意识到这一点,会把自己的成功全部归结于自己的个人能力。
在时代的红利消失,属于他们的时代过去以后,很多在上行期和红利期被掩盖的问题开始浮出水面。
要知道成也萧何败也萧何,他们上行期和红利期之所以成功是因为胆大敢拼这个特点,但下行期这个特点往往也会给他们挖更大的坑。
很多人在下行期遇到困境以后,为了逆转局面而做出极端的决策,
直到耗尽所有资源和人际关系,并将身边人一起拖下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