鹦鹉螺
那么,RNA编辑是怎样进行的呢?基因以DNA形式编码指令,基本单位是四种碱基,分别用字母A、C、G、T表示。这些指令要发挥作用,DNA首先得转录为RNA,其碱基构成与DNA基本类似。RNA继而被翻译为蛋白质——细胞中肩负一切重要工作的分子机器。因此,DNA储存信息,RNA传递信息,蛋白质则是信息的表达结果。
这是最简单的情况。然而,RNA在被翻译成蛋白质前,常会被修改——比如有一大段被切除,剩余片段又被接到一块儿。有时改动比较轻微,比如一个A被换成了I(功能上与G相近)。这就是RNA编辑。它由RNA腺苷脱氨酶(ADAR)完成,这种酶可以识别特定RNA序列,将A替换成I。
但生物最自身RNA进行微编辑是为了什么?到目前为止这还是个未解之谜。从理论上讲,这样可以在不改变DNA指令的情况下,变更蛋白质的性质。但从实际情况看,这种重编码过程十分罕见。只有大约3%的人类基因会出现这样的编辑,而且通常仅限于剪切和丢弃RNA片段。就现实情况来看,其适应性似乎不是很强。
在章鱼等头足类动物中,情况就不一样了。早在2015年,罗森塔尔和艾森伯格就发现,在长鳍近海鱿鱼(体长30厘米,常被用于科学研究)体内,RNA编辑活动非常活跃。普通哺乳动物的RNA编辑位点可能只有几百个,但这种鱿鱼却达到5.7万个,而且都处在构建蛋白质的RNA片段(即编码区)中。鱿鱼神经元中的RNA编辑尤为多见,是其他组织内的十倍,而且着重影响到与神经系统相关的蛋白质。
在发现如此惊人的现象后,于是团队决定对其他头足类也展开研究。里斯科维奇-布劳尔(Liscovitch-Brauer)专注于研究普通乌贼、普通章鱼和双斑蛸。这三种头足类的编辑位点多达8到13个万之间。相比之下,鹦鹉螺(一种以坚硬的螺旋外壳著称的古老头足类)的编辑位点则只有1000个左右。
这一区别至关重要。鹦鹉螺是头足纲中最古老的一个亚纲,3.5-4.8亿年前与其他同类分道扬镳,而且经过这几亿年之后仍基本维持原样。它们的大脑十分简单,不具备任何惊人的本领,并基本不存在RNA编辑。与此同时,其他头足类——蛸亚纲——就开始大量动用RNA编辑,同时进化出复杂的脑部,以及令人称奇的行为。这难道是巧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