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目前国内外分型方法指导下术式选择无依据的不足,开启了直径分型法指导的PCI治疗的多中心临床研究。2011年3月~2015年4月纳入中国部分北方地区包括北京军区总医院、北京安贞医院、天津市第五中心医院、山东省济宁市第一人民医院、山东省菏泽市鲁心医院在内的5个医院的心脏中心的361例1080处分叉病变。忽略分叉夹角仅根据主支及分支血管直径分型,分叉前主支近段直径用Dp表示,分叉前主支远段直径用Dd表示,分支血管直径用Ds表示。若主支近段、主支远段及分支血管直径差别小于0.5 mm,则定义为三者中任两者直径相等,若三者直径差别大于0.5 mm,则定义为任两者直径不相等。根据三者直径关系出现频次的多少定义为4型。①直径分型法1型(ZJ1):Dp=Dd>Ds;②直径分型法2型(ZJ2):Dp=Dd=Ds;③直径分型法3型(ZJ3):Dp=Dd+Ds且Dd=Ds;④直径分型法4型(ZJ4):不符合上述分型条件者。361例患者中共有1080处冠状动脉分叉及分叉病变,其中直径分型法1型(ZJ1型 Dp=Dd>Ds)病变469处,占所有分叉的43.4%;直径分型法2型(ZJ2型 Dp=Dd=Ds)病变305处,占所有分叉的28.2%;直径分型法3型(ZJ3型 Dp=Dd+Ds且Dd=Ds)病变248处,占所有分叉的23%;直径分型法4型(ZJ4型 均不符合上述条件者)病变58处,占所有分叉的5.4%。
将189例冠状动脉分叉病变患者按照直径分型法前3型分为3组,符合直径1型(ZJ1)Dp=Dd>Ds的为直径1组;符合直径2型(ZJ2)Dp=Dd=Ds的为直径2组;符合直径3型(ZJ3)Dp=Dd+Ds且Dd=Ds的为直径3组。直径1组给予DK mini-Crush支架术;直径2组给予DK mini-Culotte支架术;直径3组给予SKS/V支架术。并随访观察术后1个月及1年的心脏事件发生率。结果表明,直径分型法指导的PCI治疗策略术后支架内再狭窄发生率及支架内血栓发生率均较目前国内外研究报道的发生率低,这说明直径分型法在简便、易记、指导性强的同时,还可减少冠状动脉分叉病变术后心脏事件的发生,降低手术风险及远期死亡率,改善临床预后。但本研究样本量较小,随访时间较短,存在不足和局限性,直径分型法指导的冠状动脉分叉病变PCI治疗的意义仍需进一步大规模的临床研究来证实。揭示一个科学问题不是一朝一夕就能完成的,是很漫长的探索的过程,我们愿意继续努力进行后续更大规模的随机对照研究,更长时间的随访,进一步证实我们的观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