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栏名称: 意烩
意大利吃喝玩乐各类资讯大杂烩。
目录
相关文章推荐
AHTV第一时间  ·  18℃!安徽马上升温! ·  8 小时前  
安徽司法  ·  安徽网络辟谣平台2025年1月辟谣榜发布 ·  10 小时前  
中国保利  ·  揭秘!保利春节大数据 ·  2 天前  
中国电信  ·  息壤智算一体机-DeepSeek版,强势来袭! ·  2 天前  
51好读  ›  专栏  ›  意烩

【欧时社论】三组关系解读中国新发展密码

意烩  · 公众号  ·  · 2020-10-31 01:20

正文


中国下一个五年乃至十五年将走向何方、如何抵达,新鲜出炉的中共十九届五中全会公报划出了重点,新发展格局、科技自立自强、高水平对外开放等多个关键词贴合此前舆论研判。海内外观察家们也从中寻找其他新鲜表达以及背后指向,并冀望在后续公布的“十四五”规划和二〇三五年远景目标相关政治文本中获得更多线索。


此次五中全会备受瞩目,在于其所处的特殊时代背景。“十四五”时期是中国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实现第一个百年奋斗目标之后,乘势而上开启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新征程、向第二个百年奋斗目标进军的第一个五年,中国将进入新发展阶段。“十四五”时期同时也是“世界百年未有之大变局”下各种“症候”冒头并加诸于中国的时期,肇始于贸易战的中美对抗愈演愈烈,新冠肺炎疫情大流行加剧国际格局演变,“大封锁”导致全球经贸萎靡……从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战略全局来说,“十四五”时期至关重要;可从外部压力来看,“十四五”时期挑战空前。


舆论倾向于夸大外部压力,将“十四五”规划视为中国应对大变局的被动之举。这种理解未免狭隘。从逻辑上看,“十四五”规划应该首先被视为治国理政的延续性传统,是中国为未来五年发展标定方向的既定工具和主动作为,在复兴目标、政策稳定方面有不变的一面,但也必然会打上大变局烙印,令规划内容具有更明显的外部指向性。


根据公报内容,“十四五”时期中国发展将特别注重处理好三对辩证关系,才能担得起“很重要”这副担子,顶得住“极困难”的压力。


从发展路径上看,要处理好内与外的关系。外媒普遍认为,中国在十四五期间将实现一次发展转向,即为了减少外部掣肘,会更加注重依靠内部力量。办好自己的事、坚持扩大内需这个战略基点、把科技自立自强作为国家发展的战略支撑,这些表述无不体现了中国更加推崇自立自强的雄心。但这并不意味着中国走向封闭。公报同时也强调要促进国内国际双循环、建设更高水平开放型经济新体制、积极参与全球经济治理体系改革,表明中国沿袭 “世界好,中国才能好;中国好,世界才更好”的开放共享理念,即将开幕的第三届进博会将成为最新注脚。中国“内外兼修”的发展路径,将带给世界新的惊喜,而非惊吓。


从发展成效来看,要处理好硬与软的关系。谈及中国发展,以及中国在世界上的影响力,人们第一印象依然是经济层面。经济指标的确是中国现代化进程中极受关注的硬指标,象征着中国发展的硬实力,公报明确提及,到2035年中国人均国内生产总值达到中等发达国家水平,这为全体国民勾勒了可触摸的“富起来”目标。与此同时,公报里,人的全面发展、社会文明程度、中华文化影响力、中华民族凝聚力等“柔软表达”也令人印象深刻,这既体现了中国对“现代化”更深刻全面的意会,也是对国家软实力建设、柔化国家形象的进一步强化。


就发展风险而言,要处理好常与变的关系。常,即常量、规律;变,即变量、风险。中国这艘大船航行至今,既得益于把持住了基本规律、把守住了自身优势,也在于灵活应变、善于化解各种风险。不确定明显增加的国际环境,疫情这样的黑天鹅事件,分别代表着与日俱增的传统安全风险和非传统安全风险。一方面,中国要继续发展自身的制度优势和战略定力,始终“站在历史正确的一边”;另一方面,也要准确识变、科学应变、主动求变,善于在危机中育先机、于变局中开新局,将“于我不利”的坏事转化成“于我有利”的好事,在被疫情与封堵打乱的世界中找到新的发展优势。


内外兼修、软硬兼顾、守常应变,闪耀在公报里的这些辩证的古老智慧,将继续守护中国的复兴之路,几代人所追求的现代化“大目标”终将成为现实。(完)


(欧洲时报)



广告时间







请到「今天看啥」查看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