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栏名称: 武志红
武志红,中国最受欢迎的心理学家,用深度心理分析剖析生活中的各种现象。著有《为何家会伤人》《巨婴国》等畅销书。现于北上广开办了心乐土·武志红心理咨询中心:北京010-51734266;上海021-62338366;广州020-83653360
目录
相关文章推荐
壹心理  ·  有奖征集|写给做过心理咨询的你 ·  昨天  
武志红  ·  多年以后,当小姨变成了妈妈 ·  1 周前  
51好读  ›  专栏  ›  武志红

戴了口罩的妈妈,还是不是我的妈妈?

武志红  · 公众号  · 心理学  · 2017-06-13 12:07

正文



三哥出生七个月了,和妈妈的关系一直很亲密。妈妈自打他出生,就没离开过三哥,陪他吃陪他睡陪他玩。


三哥很少哭闹,总是睁着圆圆的大眼睛四处张望,经常对人笑。


有一天,三哥在妈妈面前哭闹不已,哭闹的原因妈妈其实很清楚 —— 因为妈妈得了重感冒,妈妈害怕把感冒传给三哥,于是妈妈就戴上口罩陪三哥睡觉。

三哥从晚上九点钟一直闹到凌晨的两三点钟,就不睡觉,把他妈妈搞的精疲力尽。


妈妈觉得很纳闷,三哥经常就是特别安静,经常是露出笑容的,吃吃喝喝睡睡,从来都没有问题的,为什么今天会有这样强烈的反应呢?


妈妈还回忆起另外一件事情。


她有一次把三哥交给外婆去照顾,然后她自己就去做了一个面膜,想在三哥睡觉之前把面膜做完,再陪三哥睡觉。


没想到,外婆突然有什么事,要把三哥交还给妈妈,妈妈就带着面膜跟三哥玩。


和哄他睡觉的时候,这时三哥就发出了震天动地的哭喊声,扭过头去不看妈妈。


妈妈觉得很奇怪。自己不就是敷了个面膜嘛,还是可以看到妈妈,为什么他会哭闹得这么厉害?


当然,妈妈后来的反应就特别敏捷,她马上把面膜卸了,再来见三哥的时候,他就很安静了。


三哥大哭的时候,他抽抽噎噎的还不会讲话,但是你明显听得出来,他这个哭声里面有某种委屈的感觉。


小孩跟妈妈在一起的时候,他虽然不能说话,但是他的情绪啊、心理啊,其实是比较清楚的。我们称之为“前语言期”。


意思是,他其实懂你的语言,但是他无法把它构建成自己的语言。


所以这个时候,妈妈就总是要唠唠叨叨地,对他可能的一些情境来进行说明:天很白啊,叶子很绿呀,虫子很恶心啊,我很委屈呀等等,把这样的东西构建出来。


唠叨的妈妈,导致健康的孩子。这里的唠叨,指的是以孩子为中心的唠叨,而不是成人的家长里短的唠叨。


三哥的妈妈通过这个,就有了另外一个觉察,她马上就把口罩给摘下来了。


在口罩摘下来之前呢,三哥,这个七个月大的孩子就用手去扯这个口罩。


一开始妈妈以为,孩子扯这个口罩是一个无意之作,后来发现他是用两个手去拉这个口罩。


所以看起来,三哥是明显有意识地把口罩拉下来,然后要看妈妈的脸。


据说,在生命的前两个月以内,孩子的视力范围,是定焦的一个镜头,只有15到20厘米,就是从妈妈的乳头 —— 他吸奶的地方,到妈妈的脸。


因此,孩子对妈妈的面容是非常敏感的,她的眉毛、她的眼睛、她的口角、她的微笑......

有四种面孔,是婴儿们会见到的。 


第一个就是正常的,欢迎的、微笑的妈妈的面孔;

第二个就是产后抑郁的、僵尸般的、没有表情的面孔;

第三个就是,这种变形的、带有可怕的面孔;

第四种就是,口罩的面孔,基本上没有鼻子、没有嘴巴,只有眼睛的这种面孔。


这四种面孔分别代表 ——


欢迎、喜悦;

哀伤、讨厌;

魔力无边、能够摧毁一切的鬼怪;

最后一个口罩的面孔,就代表无生物的、石化一般的。



英国的精神分析师Lying把“婴儿对母亲的害怕”分为三种 ——


第一种叫做石化般的焦虑,就是害怕被一个没有表情、没有生命的妈妈。


把自己变成那样的一个人,就是没有生命力了。产后抑郁症、戴口罩、戴面具,都是这样的一种表情。 


第二种,叫做被吞噬的感觉。妈妈的表情很夸张,但是这种夸张不是逗孩子、友好的夸张,而是恶狠狠地要把孩子给吸进去的夸张。


这种表情,特别是可怕的,比如吵架、很大声地训斥孩子、很讨厌孩子、魔力无边的。


第三种是聚暴。指乱七八糟、妖魔鬼怪之类的。


有一个孩子在做梦的时候,梦见了一只鳄鱼,妈妈就抱着他、哄他说:妈妈在这儿,不是没有鳄鱼了嘛,把鳄鱼赶到河里去了。


结果孩子还在那哭哭啼啼的,然后那个孩子对妈妈说:那个鳄鱼到哪去,难道你不知道吗?你不是就在梦里面吗,你就在鳄鱼旁边!


所以说,有时候在孩子内心中,让他有特别强烈的可怕感觉的那个人,其实是坏妈妈,是另外一个发火发怒、自己完全不认识的妈妈。


妈妈需要让孩子感觉到一种“恒定性”。


意思是,妈妈不仅要每天出现在孩子身边,要固定在重要的时刻(比如吃饭、洗澡、睡觉的时候),出现在孩子面前,而且她的质量应该是一样的,带着笑容,温柔与亲切的语气,接纳的态度,这个是要恒定的。


妈妈不仅要有量的恒定,还要有质的恒定。


当然,做到这一点是很不容易的。


你是否曾吓到孩子呢?

欢迎在留言区分享


作者|施琪嘉,医学博士,中国首批国家注册心理督导师。华中科技大学附属同济医学院武汉市心理医院常务副院长,中国精神分析学组华中地区组长。 

音乐|♫ 《是我在做多情种》小提琴Ver.

本文转载自施琪嘉茶吧

转载已获授权



你可能还喜欢

《耶鲁大学跟踪研究40年, 发现1-14岁孩子的成长密码(请对号入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