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栏名称: 京师心理大学堂
京师心理大学堂,北师大心理学部出品,奉行“打造中国最专业的心理学科普平台”的项目定位,努力将北师大心理学百年积淀奉献于社会,凝聚师生力量传播科学知识,让心理学走进千家万户。
目录
相关文章推荐
萜心话  ·  调节焦点理论|应用与总结 ·  3 天前  
萜心话  ·  调节焦点理论|应用与总结 ·  3 天前  
简单心理  ·  一个人开始「走向疗愈」的10个表现 ·  5 天前  
51好读  ›  专栏  ›  京师心理大学堂

人生很长,切莫慌张 | 谈《焦虑的意义》

京师心理大学堂  · 公众号  · 心理学  · 2024-12-15 20:15

正文

作者 | 伍圩


这是不是参加完考试的你⬇️

“我原本可以多考几分的。”

“天啊!我会不会因为少的那一分去到不想去的大学和不想去的专业!”

“啊啊啊啊救命救命救命!好焦虑好焦虑好焦虑!”

……



(图源网络,侵删)



试图证明“焦虑普遍存在”的命题在这个时代就像是大白天打灯——多此一举。


像高考在陆续出分时,随着即将决定自身去向的成绩和志愿带来内在的困惑和迟疑,无数的考生和中国家长可能正处于焦虑之中。

那么,



焦虑从何而来?


戈德斯坦认为焦虑是在受到威胁的情境中我们自身的感觉。在某些情景中,人们不能完成外界对他们的要求,也无法施展自己的能力,从外界看来是不知道怎么做,而从内部表达的就是焦虑。



而这些威胁对于不同人来说程度是不一样的——将整个人生寄托在某次考试中的考生相较于轻松应对的考生来说,同样的情境可能就是一场灾难,会导致手足无措和焦虑,而另一些觉得人生还有很多机会的考生,可能相对来说表现的更为轻松。换句话说,焦虑取决于个人如何解释潜在的危险



(图源网络,侵删)



从神经学的角度来说,动物和人最主要的区别就是人类有大得离谱的大脑,这个发达的大脑决定了我们要如何对自身的处境做出合理解释。



正常情况下,大脑会控制我们对某件事情或某个物品的焦虑程度,这种能力随着年龄增长而增长。换句话说,婴儿会平等地焦虑所有东西。而此时婴儿会对具有威胁的刺激做出没有针对性的反应。进一步,当个体面对超出控制过程的情况时会回到婴儿状态,从而无法控制自己的情绪



因为此时无助的我们和婴儿别无二致。



但焦虑和恐惧不同。恐惧有明确的对象——我怕鬼,我怕高……



(图源网络,侵删)



而焦虑是一种模糊而不确定的忧虑——一个极度焦虑的人其实很难表达“自己到底在焦虑什么”。

在焦虑考试吗?

在焦虑就业吗?

诸如此类的事情尚未一锤定音,我们对结果并没有一个明确清晰的概念,因而焦虑。



焦虑不仅混淆了我们对自己的认识,同时混淆了我们对外部世界的认识。而我们对自己的认识是建立在外部世界对我们的反馈之上的。因此,我们可以逃离恐惧,但焦虑从四面八方而来,无处可逃,只能面对。



(图源网络,侵删)



为什么当代人总要消除焦虑?


焦虑最初的作用是保护住在洞穴里的人不受到野兽的侵害,目的是为了让我们远离危险。每个人都是面对非存在的存在者。所谓非存在,就是会那些会摧毁存在的东西,比如死亡,重病和敌意。当人有可能被这些东西所摧毁时,焦虑如影随形。



但是在并不会时刻面临死亡的如今,焦虑变得稍微有些不礼貌了——在价值观和日常生活的语境里,我们害怕在竞争中失败,害怕在社交中失礼变得不受欢迎,害怕被孤立和排斥。



当我们所害怕的东西变得抽象而广泛,正常生活的焦虑变得无法避免时,焦虑只会让人变得不安,人们自然而然开始渴望没有焦虑的生活。



(图源网络,侵删)



那我们要怎么做呢?


首先要意识到的是焦虑无法避免,但是可以减少——把焦虑降低到可以接受的水平,从而提高一个人的警惕和对生活的热情。



焦虑之所以会出现,是因为我们自身的某些期望,而这些期望在当前的发展阶段是无法实现的。



高考的焦虑是年轻人的生命旅途中会碰到的突发状况,只能通过能力的成熟来解决,在书中这种焦虑甚至能够被称为是“冒险”,它需要我们继续不断地学习。但死亡的焦虑是生命本身,我们之所以焦虑是意识到生命的有限性,这种焦虑挥之不去,无法摆脱。



从某种意义上,焦虑是我们的老师,告诉我们要如何面对人类的宿命



(图源网络,侵删)



//破坏性方式(避雷,不提倡)


疯狂的活动有助于缓解焦虑导致的紧张。



其中最常用的就是强迫工作,被称为“正常的神经症”,就是在没有外界作用的情况下主动强迫自己干活。努力工作综合了对焦虑的各种合理的反应——通过自己力所能及的努力去改变现状。



但这种强迫性的工作是一种虚假高效,既不会有使得事情有一个最好的结果,也不会产生创造性,更不能解决焦虑的问题——它只是缓解了紧张。而在此基础上,持续的强迫工作就是强迫性神经症的开始了。



思维僵化是另一种常见的武装自我的方式,个体用这种方式来避免自己受到威胁和伤害:



当某个人只有在字母是ABC时才能解决问题,而在字母是XYZ时手足无措时,ta就陷入了思维僵化。僵化的思维确实可以避免威胁,提供暂时的安全感,但会失去真正解决问题的可能性。在这种情况下,相信宿命不过是一种避免为自己承担责任的说辞。



(图源网络,侵删)



小A是个未婚先孕的23岁女生。她表示对自己未婚先孕没有任何负罪感,但在她若无其事、满不在乎的样子下有紧张和焦虑的迹象若隐若现。她焦虑的关注点是自己的怀孕和分娩,她一面拒绝谈论怀孕,另一方面又疯狂地阅读相关书籍,但面对自己最为害怕的未来时又持着虚张声势的样子。



这种为了避免焦虑情境的方法确实帮助小A相对现实地适应困难情境,但这种自动激活的自我防御机制最终形成压抑和症状,影响到她的生活。



因为解决这种焦虑的冲突是主观的,因此消除它的机制总会导致个体内在意愿和现实的分裂。小A一面完全否认愧疚感的存在,另一方面又花了大量时间试图消化愧疚感。



看出来问题了吗?是的,这两种方法是相互矛盾的:如果A真的完全没有愧疚感,她就根本不需要消化愧疚感——这就像学堂君一边说着自己好撑一边又开始疯狂星期四。



具体来说,A通过全盘否认来压抑自己的情感,但另一个层面她又觉得这种压抑自己情感的行为是一种欺骗和不承认,所以自动生出试图“消化”的意愿,从而导致内在矛盾的产生。这样的行为只会产生岌岌可危的安全感,并不能持久有效地避免冲突。



总的来说,比起解决问题,破坏性方法更倾向于逃避问题——只要我不面对,那么问题就不存在。





//建设性方法


前面煲的鸡汤里提过,我们要把焦虑当做是挑战和刺激,从而澄清并尽可能解决潜在问题。



至于如何解决引起焦虑的问题,不同的心理治疗流派有共同的两个过程:



1、意识的扩展。让个体看清楚到底是什么东西威胁到自己,看清楚自己内心不同目标之间的冲突;



2、再教育。个体重新构建自己的目标,对价值做出选择并实现这些价值。



每个人在正常发展的过程中都会遇到频繁的焦虑冲击——愿望的不如意,突发的未曾预料……但只有对威胁做出积极应对,找到正对这把门锁的钥匙,个体才能够成长。



这把钥匙叫做勇气。勇气不是说我们完全抛弃了焦虑和恐慌,而是在不安和害怕里仍然选择前进,选择直面生活的一地鸡毛。



(图源网络,侵删)



一个人愿意面对并克服威胁是因为某种理由,而不仅仅是为了对抗威胁。当我们确信前行的价值大于逃避的价值的时候,才会在主观上做好建设性面对眼前焦虑的准备。



而对于高考来说,个体的焦虑来自于现实与期望之间的冲突,分数、学校也好,专业也罢。而这种不如意的冲突并不会随着个体主观的盼望而消失,而只会成为我们过去时光已经经历的一部分,成为生命的一部分。



当我们停滞不前,是因为在天平的两端里我们把高考看得太重,看作这一生最最重要的高峰,却没有意识到前行的价值。对于许多人来说,“价值”是一个模糊的概念,而从学堂君看来它更像是一个中性的术语,为每个人拥有自己目标的权利提供最大限度的心理余地,也就是说人们面对焦虑时所依赖的价值因人而异。



但不论是怎样的价值,我们都有向前望去并大步向前的意义



正如书中所说:

“冒险会导致焦虑,但不冒险会失去自我”。



(图源网络,侵删)



尾声


我们在面对一项又一项超出自己意料的事情中给予基于我们独特经历的回应。



如果暂时没有办法解决也不用担心,等你一点一点解决问题再回过头来,会发现自己已经走了很远。



山那边还是山,岸那边还是岸。

人生还长,切莫慌张。


专栏君


篇幅宜人性:★★★★★

趣味可读性:★★★★

科学严谨性:★★★

本书兼顾理论和案例从生理、心理、文化等角度探究“焦虑”为何物,同时提出解决办法。在阅读过程中,本书提供了一个内窥自我的机会。





作者 | 伍圩

编辑 | 硬糖酸梅

美编 | N

(本文由京师心理大学堂原创,欢迎转发至朋友圈,如需转载请联系后台,征得作者同意后方可转载)



点击以下关键词查看更多内容

夸夸群 | 熬夜 | 手机 | AA制 | 杠精 | 学婊

欲擒故纵 | NTR 男子汉 | 择偶 | 分手

心理绘画 | 心理人 | MBTI | 心理咨询

家暴 | 出柜 | 吵架 | 童年 | 生育

同性恋 | 抑郁症 | 性教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