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栏名称: 格上财富
中国专业的高端财富管理机构,专注于高净值客户服务和大类资产配置。百万精英人士都在关注,多次入选全国自媒体20强榜单。每日精选7篇文章与您分享,涵盖政经、投资、历史和生活,让您畅享思想与财富的盛宴。公司网址:www.licai.com
目录
相关文章推荐
简七读财  ·  机票也「开盲盒」,能捡漏吗? ·  11 小时前  
拾榴询财  ·  反弹来了?还是牛市来了? ·  昨天  
格上财富  ·  我们的一生,都在为认知买单 ·  6 天前  
51好读  ›  专栏  ›  格上财富

真正的战略规划,是“先胜而后战”

格上财富  · 公众号  · 理财  · 2024-09-26 20:41

正文


者: 胡赛雄,华为公司蓝血十杰,曾任华为公司后备干部系主任、全球技术服务部干部部部长

来源:华夏基石e洞察(ID:chnstonewx)


导读:战略中的“略”非常关键,懂“边缘计算”才能“略”,只有做到了“略”,企业才有力量“战”无不胜。

构建“边缘计算能力”

所谓“边缘计算”,是指企业要努力活在别人的认知之外,像哥伦布一样,去发现新大陆。军队打仗也是一样,活在敌人的认知之外,出其不意才能制胜。

企业真正的战略规划应该是“先胜而后战”。即企业在付诸实际行动之前,就已进行过“边缘计算”,有必胜的把握了,至少保证在输得起的范围内。

一般来说,企业战略规划涉及以下三个“边缘计算”过程。

第一个“边缘计算”过程,是找到企业的优势生态位。

“生态位”一词很多人比较陌生,相较而言,“内卷”一词却很流行。

一些企业经常无奈地将经营困境归因于“内卷”,这也难怪,人性的特点之一,就是在失败的时候喜欢寻找外部原因,在成功的时候喜欢寻找内部原因。

做企业战略规划的时候,一些人总爱表现出一副比别人更懂的样子,用各种数据和理由来证明现实的合理性,然后活成连他们自己都不喜欢的样子——试问,战略规划如果不是为了改变,又有什么意义呢?不改变,久而久之,不就“内卷”了吗?

“内卷”说白了就是大家扎堆,削尖脑袋去做几乎同样的事情,处境当然越来越艰难!“内卷”意味着同质化,同质化不需要太复杂的计算。

“生态位”则不同,“生态位”的意思是大家不要扎堆了,要去主动发现细分市场,在细分市场里开展错位竞争。

“生态位”本是一个生物学概念,用来研究物种之间的竞争关系,即在一个生态系统中,每个物种都有自己的角色和定位,占据一定的空间,发挥一定的功能,后来才延伸到了商业领域。

“生态位”既是自然生态进化的原因,也是社会生态进化的原因。

在资源有限的情况下,物种处在同一生态位就会产生“内卷”,于是有些物种就去寻找新的“生态位”,以规避竞争和天敌。

寻找新的“生态位”就需要进行“边缘计算”。

在西方公司大肆进军城市市场的时候,华为基于自身实力的考虑,选择去耕耘广阔的农村市场;在西方公司占据主城区移动市场的时候,华为选择在城乡接合部发展自己的边际网络服务;华为5G网络速率比4G快10~100倍,网络时延从4G的50毫秒提升到1毫秒,为企业数字化转型以及自动驾驶等提供了可能,从而构筑起坚实的优势“生态位”……

这些都是“边缘计算”的经典例子。

衡量一个“生态位”是不是优势“生态位”,重点看以下三个方向:

(1)市场空间是不是足够大。不要在螺蛳壳里做道场,市场空间的大小决定企业未来成长空间的大小,决定企业在这个市场空间里有没有腾挪空间。如果在能力构建上做不到规避竞争,那至少在市场空间上要能提供这种可能性。

(2)是不是刚需。不是刚需,极可能就是“伪需求”,在“伪需求”上建立商业大厦,容易坍塌。

(3)是不是唯一。在战略无人区,人无我有,才容易成功。

第二个“边缘计算”过程,是清晰界定企业能力边界有所为,有所不为。

比如,你是搞房地产的,却去开发汽车,这就是远离了企业能力边界。

一些纯粹多元化的公司,哪是在投资,分明是在投机,摊子铺得太大,最后失控了,这是这些企业核心能力培育不起来、现金流断裂乃至商业帝国轰然坍塌的重要原因,“眼看他起高楼,眼看他楼塌了”,乃至“古今多少事,都付笑谈中”。

企业一个个孤岛式的“能力”,如同一条条套在企业身上的“绞索”,分散了企业的能量,让企业无法获得击穿的力量。

企业越成功,惯性越大,改变越难,正所谓“你所拥有的,也将困住你自己”。企业家对企业能力不能正确进行“边缘计算”,与自信心爆棚有很大关系,可大致归因于“三个幻觉”:

(1)过往的幻觉:企业家对过往的成功经验深信不疑。

(2)现实的幻觉:企业家对当下的能力和实力深信不疑。

(3)未来的幻觉:企业家对驾驭未来的能力深信不疑。

“三个幻觉”为企业家构建了一个自我认知上的增强回路和“蜃景”,从而形成了一个认知壁垒,如果不能及时阻断该增强回路,头脑就会“系统过热”,继而导致认知系统关闭和认知失范。

一般来说,如果没有让企业家刻骨铭心的“瞬断”事件发生,企业要进行脱胎换骨的自我革命,可能性不大。任何组织的进化,一定要靠人的进化来完成。

企业能力的“边缘计算”,目的是知道企业自身能力的边界,拓展业务不要超出自身能力的边界,要赚认知范围内的钱。

“认识你自己”——希腊德尔菲神庙石碑上的箴言,看来所言非虚。

第三个“边缘计算”过程,是审视企业自身的文化基因。

常听到有人说B2B(Business to Business,企业对企业)企业和B2C(Business to Customer,企业对客户)企业具有不一样的文化基因,这其实是一种基于表象的观点。

不管是B2B还是B2C,都只是企业的业务形态,而基因并不是业务形态本身,因而企业不能简单地以业务形态来区分自己适合或不适合做什么。

以华为为例,华为B2B和B2C业务都做得很成功,为什么呢?

因为华为的文化基因是“以客户为中心,以奋斗者为本,长期艰苦奋斗,持续自我批判”。

“以客户为中心”意味着开源,开源意味着市场的复杂性,市场的复杂性意味着企业响应能力的多样性,企业响应能力的多样性意味着组织必须充满活力,组织必须充满活力意味着企业要“以奋斗者为本”。

只有“以奋斗者为本”,奋斗者才愿意接受外部市场失衡带来的震荡和挑战,并通过“长期艰苦奋斗”和“持续自我批判”,推动业务和组织进化。

可见,华为文化基因的内核是一个不断扬弃、不断越狱、螺旋式的正反馈进化过程,这是华为B2B和B2C业务都能成功的实质。

所以,华为创始人任正非说,在华为平台上就是卖白菜,都能卖出一个世界500强企业来。

当然,个人认为,华为毕竟是一家以B2B业务起家的企业,文化基因里B2B业务的元素还是多一些,华为在B2C业务上的学习曲线也是偏长的,在理念上华为更强调产品的效用价值,侧重“功能和性能”。

而苹果公司则更凸显产品的虚拟价值,侧重“工业美学和UI(User Interface,用户界面)设计”,显然苹果公司受到了创始人乔布斯的影响,是创始人基因的延续。

企业在做战略规划的时候,要客观审视企业自身的文化基因、厘清文化基因的边界。市场再好,基因不匹配,也只好选择放弃。

战略中的“略”非常关键,懂“边缘计算”才能“略”,只有做到了“略”,企业才有力量“战”无不胜。

寻找扭转“预期差”的“生门”

管理和产品一样,其形成的过程需要适度的复杂,但外在的体验要尽可能简单。

一些人把管理的外在体验也搞得异常复杂,借此来掩盖自己的无知,而这恰恰暴露了自己的无知。

如何避免管理做无用功?显然,如果我们不能找准和调节原因变量,我们就难以扭转现实中的“预期差”,而找准和调节原因变量,也就是找“生门”,并通过“生门”,源源不断地生发能量,进而加速事业的进程。

比如钻戒行业,这可以说是一个高度“内卷”的行业,品牌林立,竞争白热化,企业绞尽脑汁想尽各种促销手段来拉动消费,然而,要在这个行业立足,绝非易事。

难不成这里还有什么“生门”?

偏就有家企业,真在这里找到了“生门”,这家企业在顾客购买求婚钻戒时,需要男士绑定有效身份信息,还需要签署“真爱协议”及绑定赠予人和受赠人姓名,且不支持重复购买,其寓意是“先生对女士一生一世的承诺,用一生只爱一人”。

从实际效果来看,这家企业的确经营有道,收获了意外的商品溢价和商业成功。

那么,蕴含在这家企业商业逻辑中的“生门”到底是什么呢?其实就是满足一些人对爱情的安全感和占有欲。

千百年来,“爱情”这个词让多少人浮想联翩,各种风花雪月的爱情故事广为流传,令人迷醉,令人神往,但理想很丰满,现实很骨感,社会上太多“曾经的山盟海誓”,最后都转眼成了空……

嘘啼之余,一些人难免会产生强烈的代入感,而代入感越强,摆脱这种命运安排的意愿就越强烈。

正是这种“预期差”,激发了他们一定要通过某种拉满的仪式感来把爱情彻底做实的想法。

这家企业成功的关键,在于它及时捕获了顾客来自灵魂深处的、对心灵契约的渴望,并将其编织在企业业务设计的中心,企业所有的商业运作和管理都是围绕这一“生门”展开的。

当然,这家企业将婚恋仪式感拉满的操作,也引来了不少争议。这有什么关系呢?

一者,争议本身就是营销传播的重要方式之一;二者,有争议说明争议者本就不是企业的潜在顾客,企业非常清楚自己的潜在顾客是谁,并围绕潜在顾客开展精准营销;三者,初创企业能力有限,选择一个细分市场,缩小战略面,将它做深做实,才有可能快速形成突破。

所谓找到“生门”,其实是找到事物之间的本质联系。

这个本质联系就构成了业务原理(源代码);根据本质联系,我们可以形成行之有效的业务方法(指令集)。

需强调的是,这些本质联系,往往要通过洞察才能得到,观察只会让我们停留在思维的浅层。

用好管理杠杆

所有的管理都有成本,都需要计算投入产出比,不能带来管理红利的管理,都是无效管理。

下面,我们列举一个在企业中管见的非但不能带来管理红利,还会带来很大副作用的管理情形——“消除偶然性因素”。

一些企业在开展业绩管理工作的时候,经常纠结于以下困扰:

有的部门之所以取得了良好业绩,是因为运气好,恰好在这个时点上宏观政策带动了市场活跃度的提升,其实和部门的努力没有太大关系;

有的部门差点把生意搞砸了,关键时刻是公司领导出马才扭转乾坤,所以这个业绩不应该算到部门头上;

有的部门业绩好,是因为“前人栽树,后人乘凉”,是历史贡献成就了现在的结果……

总之,就是想把各种偶然性因素剔除掉,以真实还原业绩贡献和部门努力之间的关系。

这些企业的出发点固然是好的,可问题是,剔除了这些偶然性,今后还有必然性吗?

往后哪怕钱就在脚下,大家也懒得去捡了,因为他们担心企业会把它定性为“偶然性”。

企业必须清楚,激励的目的是创造前赴后继的动能,只要大家给企业带来了真实的业绩贡献——不论这个贡献是偶然原因还是必然原因带来的,企业都应该及时予以认可。

从哲学上说,一切必然性存在于一系列的偶然性之中,消灭了偶然性,也就没有了必然性。

因此,企业在制定政策的时候,不仅要承认偶然性,还要尽可能地创造偶然性。创造偶然性,也就是为企业创造更多的业绩可能性。

比如华为就出台过这么一项政策,要在售卖华为手机等终端产品的门店评选一批百万年薪的业务员,这项政策对业务员来说,不啻是一个“炸爆天”的巨大利好,因为百万年薪在他们心里可是一个遥不可及的天文数字。

百万年薪最终“花落”谁家,这是偶然性;所有的业务员都得到激发,给公司创造了巨大的业绩增量,这是必然性;偶然性成就了必然性。

企业是一个效率组织,企业管理的目的不是追求公平,而是追求效率。

好的管理一般有如下特点。

(1)基于人性,释放利好,不是改变员工利益,而是改变员工的利益预期。

(2)具有“加杠杆”的作用,向管理要红利。

(3)有利于引导员工自我管理和自运作。

(4)能激发员工心中向善的力量。

(5)政策操作上的简单,要靠政策设计上适度的复杂来实现。

通往地狱的道路,往往是由善意铺就的。

政策制定者的善意,有时候可能是一种“执我为实”的“善意”,员工感受到的可能未必真的是善意。

让我们一起共勉!

该文未经许可,禁止进行转载、摘编、复制及建立镜像等任何使用。如需转载,请通过向华夏基石e洞察(ID:chnstonewx)公众号后台申请并获得授权。格上财富已获授权。


版权声明:部分文章推送时未能与原作者取得联系。若涉及版权问题,敬请原作者联系我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