故事要从去年的母亲节开始,我像往年一样给老妈送了红包,她欢欢喜喜地接过,吃下午饭时,却有点失落地拿着手机叹了口气。
我凑过去看,只见她的一位老同学在朋友圈里晒出了女儿送的蛋糕和鲜花,显然不如我的大红包来得实在,我妈却直感叹,这才像是过节的模样。
虽没明说,可是作为贴心小棉袄,我怎么能读不懂她的羡慕呢,与鲜花和蛋糕无关,不过是羡慕那些东西所代表的仪式感。
于是到了今年的母亲节,我也早早地预定好了一大束康乃馨,又托朋友从美国带回一瓶香水送她,我妈收到礼物十分惊喜,可高兴了没几分钟,就过来跟我说:“你以后还是别买礼物了,直接送红包吧,还是红包来得实用。”
我家很少买花,连个漂亮的大花瓶都没有,她也并不常用香水,上一瓶还是几年前别人送她的礼物,当作工艺品一样的摆在梳妆台上。两样礼物拍完照之后就结束了它们的使命,那捧花被插在一个空鱼缸里,怎么看,都有点格格不入。
我妈感慨:“像我这样的实用主义者,最合适的礼物就是现金了,我喜欢什么就去买什么,想什么时候买就什么时候买,赶这么一天买,其实也没什么意思。”
“不追求仪式感了?不羡慕别人这才是过节了?”我打趣她。
“你只要年年母亲节的时候都回来,就是我的仪式感。”
送我出门的时候,她说。
我有一对朋友,大学毕业那年成了婚,那时两人一穷二白,家境又都不好,别说婚礼了,连戒指都没有,两个人住在一间30平的出租屋里,大门上贴了张喜字,跟要好的朋友吃了顿饭,就完成了他们的仪式。
席间男生眼眶发红,对女孩说:“跟我在一起真是委屈你了,等我挣到钱之后,一定给你补个风风光光的婚礼。”
他肯干,脑子又聪明,没日没夜地干了几年,终于从跑腿的小销售熬成了大客户经理,薪资也自然水涨船高。
升职的那天他加班到十点多,一路跑着回来,将她从家里拖出来,直奔最近的CBD给她挑戒指,说:“你喜欢哪一款,随便挑,挑好我们去补办婚礼。”
她笑着婉言拒绝,两人在商场里转了一圈,什么都没有买,又手牵着手回家。
聚会的时候说起这件事,有朋友笑她傻,说:“难得他有了钱还想到给你买戒指,你就应该挑一个贵一点好一点的,戴在手上一生一世的东西,总得要有点仪式感,以后的生活难着呢,在一地鸡毛中看到这个戒指,都会想起当年恋爱的美好时光,是该留个纪念的。”
是我们结婚三年后还能像上学时候一样通宵聊天;是他说我爱你的时候依然会脸红。
是他在外奔波一个多月,回来之后依然会下厨做菜;是我们吵架之后无论多生气他都会主动抱我。
是他穿着西装下班去菜市场买一把青菜,是粗心大意了二十几年,却记得每天早上帮我晾杯白开水。
这些看似不起眼的瞬间,就是我的仪式感,它不必寄托于任何物品和形式,我不需要什么东西提醒,他的存在就是我走下去的全部动力,我们都不是追求形式的人,何必把钱浪费在钻戒和婚礼上。
她像金庸笔下的那个固执的姑娘,白马带著她一步步的回到中原。
白马已经老了,只能慢慢地走,但终是能回到中原的。江南有杨柳、桃花,有燕子、金鱼……汉人中有的是英俊勇武的少年,倜傥潇洒的少年……
但这个美丽的姑娘就像古高昌国人那样固执:“那都是很好很好的,可是我偏不喜欢。”
我曾经也是个很迷恋仪式感的人,挣到第一笔稿费的时候,给自己买了一个手机,第一次升职的时候出国旅行,出了第一本书的时候换了电脑。
并不是那些我专门买来做纪念做仪式的的物品,不是硬盘里存放的几个G的游客照。
而是熬过的每一个夜,挨过的每一个骂,是我爸妈拿到我的书时视若珍宝的神情,是结识了很能聊得来的作者朋友,聊得high时宛若少年的那些瞬间。
它们贯穿在我的整个生命里,无需提醒,不用强调,甚至不用我去刻意的回想,可我的人生,终于还是因为这些小事而有所不同。
它们是比“第一次”和“一辈子”更加值得纪念的东西,我有一个很厚的手账本,捕捉着生活中的每一个小确幸,它们无需被任何东西美化,因为那些琐事本身,就是我的仪式感。
我有位酷爱旅行的朋友,足迹几乎覆盖了小半个世界,他在布鲁塞尔的教堂前弹过琴,坐了六天六夜的火车从北京去莫斯科跟人彻夜聊天,在奈良的街头喂过鹿,在意大利追过小偷,在越南的街边跟卖香蕉的小贩聊起多年前的那场战争。
他很少拍照,别说单反,就连手机上的照片都寥寥无几。我们劝他多拍点照片,等到老了之后做一个照片墙,好歹算是留个纪念。
可是他说:“我有时候担心,如果习惯了拍照,反而会产生‘回去慢慢看也未尝不可’的心态 ,而一旦如此,旅行就成为了一种仪式,而不是一种享受。对我而言,仪式不在远方也不在过去,只在此时此刻。”
爬了一夜雪山看到日出,险些热泪盈眶的时刻;在深夜的街头遇到持枪的醉鬼,吓出一身冷汗的时刻;同车的那个女孩跟他讲了一晚的心事,两个人却默契地没有交换联系方式的时刻,参与过越战的老兵讲起战争老泪纵横的时刻。
那些时刻融入进他生命的一部分,成为不需要照片的留念也不会磨灭的纪念。
我无从论断利弊,却好羡慕他的安心和洒脱。
或许,这才是拥有“仪式感”的最佳状态,不刻意追求,不汲汲于制造,不因之狂喜,也不因没有它而抱怨日常的无聊。
它无分高下,无论好坏,每个人对它的定义都不尽相同,但最好的仪式感,一定不止于仪式。
因为我们从来不需要用它向庸常的生活宣战,它存在的所有意义,原本就是让我们爱上生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