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长沙高层次人才子女中考享受单列优待,引起很多人关注,值得谈谈。这件事再次暴露了新闻领域普遍存在的不去调查报道基本事实、为流量偏重情绪宣泄的问题,如果正规媒体不去采访、报道事实真相,放纵社会对立情绪,那跟自媒体还有什么区别?
先谈两件事,一是高层次人才在中国到底意味着什么?二是招商引资滥用优惠政策的“政策洼地”。第二点在《
决策层如何看待“内卷”?
》已经谈到了,内卷背后关键在地方政府,去年
7
月高层就发表署名文章,批评地方在招商引资上搞“政策洼地”。
第一件事:
高层次人才在中国到底意味着什么?
高层次人才在中国享有极高的待遇,这也是全球精英人才越来越聚集到中国的关键原因。
经常有人拿美国院士与中国院士对比,二者各有所长,但论对国家决策的影响力和资源的调动能力,中国院士跟美国院士根本不在同一个层次。
中国强调“科技是第一生产力”,任何重大决策都会特别重视专业人士的意见,每一位院士的价值不仅仅是他的个人才智,更代表非常庞大的资源倾斜,包括科研资源、人才网络、科技转化、民间融资等等,院士就是金字招牌,可以为整个城市背书,更关键的,每一位院士都能够上达天听,直接影响全国层面的决策走向。这种体制加速了中国的科技和产业跃进,但也导致了如学阀等负面问题。
可以说一个普通地级市只要能引进一名院士,只要当地产业基础扎实、政策配套完善,完全可能在当地打造一个百亿级产业集群,创造以万计的就业。
比如江苏常州引进中科院院士团队,打造了全球首个石墨烯产业化基地,
截至
2024
年底常州石墨烯产业规模已超过千亿元,而以常州等为代表,新材料产业集群也成为江苏
6
个万亿规模先进制造集群之一。
还有山东潍坊引进多位机械领域工程院院士,与潍柴雷沃重工合作,带动农机装备产业集群规模超过数百亿,而以潍坊、临沂、日照三地协同打造的农机装备集群产值在
2023
年就已经达到
1650
亿元,占全国的四分之一。而随着中国推进农业现代化、规模化、智能化,农机装备产业未来发展前景极为广大。
还有反面的例子。
山东莱阳在世纪初引进海归博士、国际顶尖大豆育种专家庄炳昌,结果
2002
年因意外不幸身亡,逝世时正是最黄金的45岁。
中国每年进口上亿吨大豆,价值数百亿美元,在三大主粮之外,国家最为重视的就是大豆产业,早在
2002
年就开始实施第一次大豆振兴计划,
2018
年开始第二轮。如果2002年庄教授没有意外身故,顺应国家大豆振兴计划,相信肯定能改变中国大豆产业,进而改变整个莱阳。
可以对比同样在山东的玉米育种专家李登海,他与袁隆平并称为“南袁北李”,李登海作为育种领域的代表参加了
2025
年
2
月在北京召开的民营企业座谈会,仅李登海团队培育的杂交玉米品种,直接带来的经济效益就高达
1500
多亿元。
巧合的是,李登海是在山东省莱州市开始玉米育种,莱州市与莱阳市同为县级市,两地紧挨着。
一个地区、一个产业的发展有很多影响因素,不能过于高估一个人的作用,但假如
庄炳昌一直工作到今天,整整23年潜心钻研,又会如何呢?
对这种级别的人才,全世界任何国家都会想尽一切办法引进,合理范围内,条件随便开,这个合理范围对普通人来说,是几辈子都无法企及的庞大财富。当然这种高级别的全球都没多少,但就算次一级的人才,也会带来相应的资源增量。
比如享受国务院特殊津贴专家,自1990年实施至今,累计评选20余万人,还在世的不到不到20万人。
这个级别,在清华北大这类顶级高校,还不足以确保获得教职,毕竟
2022
年清华新聘教师中超过
90%
拥有国务院特殊津贴,在此基础上还需要叠加其他优势,比如成果转化、交叉学科或者国际学术背书等等,但足以进入浙江大学等次一级的
985
高校。
而只要进入这些高校,最基本的待遇就是帮助解决配偶工作、解决子女教育,从幼儿园到高中
15
年一贯制,进入的学校也都是当地最起码中上游的。
当然,对这类高层次人才而言,子女上个高中,本来也不是什么需要操心的,又不是耶鲁哈佛等顶尖大学开设的夏校课程。
第二件事:招商引资“政策洼地”
针对地方招商引资的乱象整顿由来已久,
2023
年
2
月中财办祝丹涛发表谈内循环的署名文章,提到“
一些地方招商引资乱象频出、恶性‘内卷’,甚至出现‘皮包公司’骗补
”,之后发改委年度工作会议、发改委党组署名文章、国务院第六次专题学习、
2024
年政府工作报告以及
7
月全会结束后的政治局会议、年底经济工作会议、
2025
年
3
月总书记参加江苏团审议和贵州调研,都强调“
规范地方政府和企业行为
”,具体在《
决策层如何看待“内卷”?
》已经谈了。
规范各地招商引资,是建设全国统一大市场的核心任务,也是最大堵点。
2024
年
6
月发布的《关于
2023
年度中央预算执行和其他财政收支的审计工作报告》就建议对地方税费优惠政策进行评估和清理,但这件事难度一直很大,早在楼继伟任财长时期,就一度推进过,
2014
年清理过一轮,但由于很多优惠政策是地方已经承诺的,如果突然取消会导致地方政府违约,所以不了了之。
到
2016
年推出了公平竞争审查制度,但也搁置了,具体参见《
政策理念很先进,但现实很骨感
》,到了
2024
年推出了《关于规范招商引资行为促进招商引资高质量发展的若干措施》,规定了地方招商引资负面清单,也就是“十四不得”,但注意这“十四不得”主要是瞄准新增政策,并未涉及清理历史问题。
在房地产萎缩、地方财力大幅下降的情况下,要想严格控制,很容易导致地方干脆躺平,这又如何发展各地?
两件事讲完,该谈谈长沙高层次人才子女中考单列了。
首先,还是小镇最近一直说的《
在观点满天飞的时代,提供确定性的事实
》,事实才是进行一切讨论的基础。
长沙高层次人才子女优待,先不要进行主观价值判断,而是要搞清楚基本的事实:
1、
优待是中考还是高考?
2、
该地认定的高层次人才标准是什么?
3、
哪些高层次人才的子女能够享受这一优待?
不要觉得第一个问题很荒诞,实际上就小镇这几天观察,很多人留言愤慨的是认为长沙高层次人才子女单列是不通过高考直接进入大学,而不是中考进入高中,这就非常荒唐。
第二点也很容易获得,登录长沙政府官网,
2018
年就公开发布了“长沙市高层次人才分类认定目录”,这个目录隔段时间就进行更新,比如
2020
年在
2018
年目录基础上,更重视市场评价和产业导向,删减了唯论文的认定条件。
根据最新认定的标准,开头提到的两院院士、李登海这个级别就对应最高的
A
级“国际级顶尖人才”,能够稳进
985
高校的国务院特殊津贴专家等则对应
C
级“省市级领军人才”,中间
B
级则是“国家级领军人才”,比如国家“万人计划”入选者。
当然除了科技领域,还有工程领域、文化领域、产业界等相应标准,而且不在列明范围内的,也可以通过专家评审确定,每年最多可评定
A
级
1
人、
B
级
2
人、
C
级
6
人。
目前长沙市近
7
年
42
批次人才认定,引进的
C
级以上高层次人才总共也就几百人,
A
级非常罕见,
B
级一批次也就几个人,最多的就是
C
级
D
级。比如
2024
年
9
月第
39
批次,引进
109
人,
C
级以上只有
16
人,
B
级
3
人;
2025
年
3
月第
42
批次,引进
94
人,
C
级以上只有
13
人,
B
级只有
1
人。
很多人可能搞不明白什么是“高层次人才”,以为博士生、硕士生甚至本科生就是高层次了。
目前针对长沙高层次人才子女中考单列,还有一个非常严重的误导,或者说故意不去提到的,那就是到底那一层次人才的子女能够享受这一优待。
比如有很多人就说
D
级认证的标准很低,连续两年税后工资薪金几十万元以上、
QS
大学前
100
高校比亚的博士生、还有获得北美、英国、澳洲、中国精算师资格的等等,也是
D
级人才。
小镇也看到很多非自媒体义正言辞的批判不公平,大谈可能存在的暗箱操作,但这些非自媒体无论层级多高,往往都没提到一个核心:
只有
C
级以上高层次人才的子女才能享受中考优待,人数最多的D
级没有资格。
在全国范围,C级人才占比低于千分之一。
这也是长沙一贯的原则,比如2022年发布的“
长沙人才政策45条”,规定C级以上子女可以在
市属中小学校、幼儿园选择就读入园,而D级仅相对
就近统筹安排,跟一般人差不多。
挖掘社会热点事件背后的客观事实,这是拥有新闻采编权的非自媒体应该做的事情,就算要批判,也应该首先向大众提供价值判断最基本的事实。
目前只有中国新闻周刊去采访了长沙市相关部门,提供了一个宝贵的事实信息:“
只有
A
、
B
、
C
三类高层次人才子女能享受单列的优待政策
,
且不会占用统招名额
,
不会挤占普通考生的录取机会。
”
先不去讨论公平问题,长沙
7
年
42
批次,
C
级以上人才总共也就引进了几百人,而能够到
B
级以上层次的,年龄普遍在
50
岁以上。就算是企业从业者,也必须纳入重点产业领域企业而且通过市场化引进、连续两年税后工资薪金超过
150
万元的人才能列入
C
级认定,而且为了防止钻空子,要求必须是非企业实际控制人、股权激励不超过
15%
。
区区一个高中名额,在长沙这种地方,
能不能花钱解决?
小镇不了解长沙,就问了下
DeepSeek,
给了三条路:一是职高升学班,
3
年
3-5
万;二是有学籍的民办高中,三年
10-20
万;三是国际学校,
30-50
万,如果坚持进公办高中还可以通过有风险的借读方式,也就是学籍在民办,人在公办高中上学。
但说实在的,个人能够达到
C
级以上人才认证,无论是搞科研的还是搞企业的亦或者搞文艺创作、从事技术工作的等等,有几个孩子连高中都考不上?
2024
年长沙全市参加中考考生
21.43
万人,其中有一半是初二考生,初三考生是
10.32
万人,一二批合计公办高中录取
5
万人左右。
长沙
C
级以上高层次人才一共几百人,这些人每年有多少子女参加中考?其中又有多少愿意在长沙参加中考、在长沙上高中?又有多少需要靠优待上高中?
满打满算,一年未必有
10
个人能够享受这一优待,何况还是单列,不影响统招。
自媒体也就罢了,这么多非自媒体不把基本事实说清楚,也不谈具体的数量级,就上纲上线的大谈教育公平、普通人孩子怎么办,这算什么?给的新闻采编权为什么不去用?
话说回来了,给高层次人才优待,这其实很正常,但可以是政策、资金、荣誉、配套等等,但真没必要“封妻荫子”,尤其没必要给人家子女一个压根看不上的中考单列,这反而很容易导致强烈的舆论风波,高层级人才反而觉得不舒服。
其实也能理解,这几年整个湖南的经济表现都不太好,
2023
年
GDP
目标
6.5%
以上,实际
4.6%
,偏差
-1.9%
,
2024
年目标
6%
,实际
4.8%
,偏差
-1.2%
。
湖南所处的位置,自身发展好,四方人才资源为我所用,发展的不好,人才资源必然流失。
在这种情况下,自然要拼尽全力招商引资,而要搞先进制造业、搞创新,最关键的就是人才,引进高层次人才就成为重中之重。
按照
C
级认定比较容易的企业税后到手
150
万以上工资薪金,税前大概年薪
200
万以上,仅个人薪资收入可以为长沙每年贡献个人所得税
70
万元以上,而如此高薪,又是需要在长沙当地认定的重点产业领域企业工作,又会带来多少产值和就业?
就拿最新认定的第
42
批次来说,
C
级一共
12
人,包括袁隆平农高科公司的副院长、飞腾技术的技术专家,而以企业管理者入选的有
6
人,有兴趣的可以查查这些人所在的公司规模、在长沙投资规模以及提供的就业有多少。
本地产业是否发达,关系到本地孩子能否留在当地就业,关系到家乡的未来。
能考上高中、考上大学的不是全部,很多还是要早早就业,同样是打工,远走他乡和留在本地、干体力活还是从事技术工种,这差别并不小,就算想要自己做生意,也需要当地更加繁荣。
要说给高层次人才子女中考优待,在教育上肯定不公平,但就看当地人更想要什么了。
具体到长沙这件事,只有长沙人、湖南人才有资格进行价值判断:
是否愿意拿一个不影响自家孩子的中考名额,去引进
1
名
C
级以上人才?
当然,这种级别的人才未必看得上。
■
理解中国的底层逻辑:政策是如何制定的?
■
对近期变化,谈谈感受
■
制裁中国造船、加征汽车关税、强迫劳动法案,谁才是真正的目标?
如果喜欢,还请点赞、“在看”和关注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