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栏名称: 院外
批判者与建造者的联合
目录
相关文章推荐
深圳大件事  ·  明天,深圳多路段临时管制!公交地铁也有变 ·  2 天前  
深圳大件事  ·  太遗憾!坐镇深圳主场,他们含泪谢场 ·  2 天前  
深圳特区报  ·  手机这个功能,慎用!警方紧急提醒丨飞阅深圳 ·  3 天前  
51好读  ›  专栏  ›  院外

汉内斯·迈耶|一位马克思主义者与现代主义者|一|新世界即将到来!|1964

院外  · 公众号  ·  · 2024-07-21 20:20

正文

EXTITUTE |BAU学社|媒介论与空间论的会通
文| Claude SCHNAIDT 译| PLUS/ 责编| BAU+
院外以纪念日为契机陆续整理包豪斯人的内容:以与包豪斯相关的个人的创作与经历为主要线索,以现代主义运动可容纳的多样性及其深度,考察每个个体对新的共同体信仰的不同预见。这项工作不止于填补某段被忽略的空白,或是重新打捞包豪斯的历史遗珠,更希望能够打破既定的叙述框架。
本次推送的有关汉内斯·迈耶的长文,选自建筑历史学家 克劳德·施奈特编撰的《汉内斯·迈耶, 1889-1954 》。此书是最早地较为全面评述迈耶这位曾经短暂担任过包豪斯校长的瑞士建筑师的专著。院外在此前曾经推送过一篇对此书的短评 “遭诅咒的建筑师” ,其中有一个细节提到了当年的出版方有意识地在后记中与作者做出了区分,指出“ 这是一幅汉斯·迈耶的画像,是(作者)克劳德·施奈特眼里的画像,是一幅主观的画像”。这种关涉到学界与时代的忌惮,也充分地表明了对汉内斯·迈耶的接受状况背后存在着错综复杂的关联。
院外此前并没有介绍过施奈特这位作者,不过已经推送过施奈特的学界同伴 阿纳托尔·柯普 的不少文章。与柯普 致力于挖掘早期苏联先锋派建筑不同的是,施奈特所关注的焦点相对更窄一些,他的大部分工作集中这位“马克思主义者与现代主义者”汉内斯·迈耶身上。而他们两位都致力于从现代运动中恢复建筑作为社会变革力量的可能。从这点来看,他们不同于通常意义上的历史学家,而是带着强烈的政治主张对历史的重新挖掘。他们所选择的路线也试图与当时正逐渐兴起的批判现代主义的浪潮分道扬镳。
后世对汉内斯·迈耶的研究多多少少都会受益于施奈特这本书的整理和部分判断。其中也包括 《包豪斯悖论》 的后半部分,我们曾围绕着格罗皮乌斯和迈耶的异同,也就是后来被认为是包豪斯内部的政治斗争,将它扩展成为对建筑的双重政治的论述。院外也曾推送过其中的节选 “不完美世界中的原则”
当我们再次回溯迈耶不同阶段对建筑的认知,还是能透过表面上的不稳定看到其中的持续之所在: 承认建筑与政治这一前提关系,让建筑成为建筑的政治本身。在这一转化的过程中,克服新建造,也就是现代主义运动的偏差和贬值,让客观的知识不断扩大,并带来经济和社会结构转变。
在当下的时代,尤其是政府权能与民主程度在地理分布极度不均衡的状况下,建造成为了没有计划的项目,组织与合作也早已不是建筑学的专门议题,消费引导的讯息网络资本主义和金融经济的全球流动成为当代的技术得以实现的充分条件,如何获得新的总体冲力以及这一冲力的基础从何而来,迈耶再也无法给我们以任何具体的回应。但是,我们仍可以从迈耶随着时代噩运降临而不断变化的主张及其个体的生命力中看到,他勉力维系的原则。
院外选择自汉内斯·迈耶去世七十年的纪念日起,分八期推送这篇长文,分章节标题为编者所加。今后还会以此带出其他一些有关迈耶的讨论视角,以及他本人的写作。如果施奈特对迈耶的判定可以作为议题基底的话,那么我们再一次关注这样一个早已打开却仍未充分打开的人物时,并不是 从建筑作品的角度 去纪念某一位特别的建筑师,而是为了进一步探究在当下,成为一位“马克思主义和现代主义的建筑师”究竟意味着什么?很显然这个世界仍旧不可能是完美的,那么像汉内斯·迈耶曾经提出的那些原则有多少仍值得坚持?又有哪些应当作出改变 这需要我们自己给出具体的回应。

Hannes MEYER|1889年 11月18日-1954年 7月19日
克劳德·施奈特| Claude SCHNAIDT
汉内斯·迈耶|一位马克思主义者与现代主义者 |一 |1964
本文4000字以内
十年前[1954年],汉内斯·迈耶去世了。他的作品出版得既太早了,也太迟了。
之所以说它迟,因为我们有理由相信,现代建筑史的进程因为不知道有这样一部作品集子而 已经 发生了改变,尽管我们很难说改变了多少。如果人们能够更早地了解到他的作品,那么或许就能避免由那些与他有关的运动和事件而产生的某些误解。近期的历史应当如何解释, 人们对此还 争论不休,这是导致现在整整一代建筑师思想混乱的部分原因。
现如今,建筑学正沿着危险的道路前行,如果能够更好地理解前几代人的真正意图,那么建筑学原本可以避开这些道路。例如,人们谈论着功能主义的劣迹,在还没有真正了解它是什么的情况下,就准备将其一笔勾销。
之所以说太迟,也是因为事过境迁,让汉内斯·迈耶成为一个所谓的“传奇人物”。他的传奇是一个“遭诅咒的建筑师”的传奇,现在必须剔除其中的虚构成分,揭示隐藏在此背后的真实人物。
但是,这本关于汉内斯·迈耶的书出版得又为时过早。之所以这么说,是因为由汉内斯·迈耶这个人和他的作品激起的激情,距离平息还应该有相当长的路要走。有太多的人仍旧在歪曲真相。然而,为了确定历史的真相,我们还需要更多的素材,但这有待更长的时间才能提供。

有人会问,为什么 汉内斯·迈耶的作品 长期以来一直会被人误解?其中的原因是多方面的。
首先,迈耶本人 无暇顾及为自己的作品著书立说,因为他 全神贯注于自己的日常工作。而且,他的心境也很可能与此格格不入;他沉浸于集体创作的思想之中,并不想标榜自己的独创性。即便在他生命的最后几年里,他确实想过利用被迫的闲暇时间写一本书,但他身体的健康状况不佳,也使他无法实现这一计划。此外,他的作品本身也不适合出版。其中很大一部分是由组织措施或由一个团队编写的研究、分析和报告组成的,这些资料又有很多都保存在德国、苏联或墨西哥的档案中。
但是,如果说迈耶鲜为人知,或者不为人知,其中主要的原因还是在于所有那些对他的革命观点和热情感到威胁的人所组织的沉默阴谋。此外也有一种漠不关心的态度,这是因为他们无法理解超越传统的思想。如果迈耶多谈一点艺术,少谈一点政治,如果他只是沉溺于令人欣慰的泛泛之谈,而不是对经济制度横加指责,如果他建造的是豪华别墅,而不是合作住宅区,那么他很可能会获得比现在更多荣誉。
迈耶并不像他同时代的人那样野心勃勃。他不相信仅仅通过改变建筑和城市规划就能改变社会。他反对这种理想主义的梦想,并有意识地尝试使他的作品适应于活生生的现实世界。这就是为什么迈耶的作品乍看之下有些令人不安的地方:它基于非常严格的原则,却采用了多种多样的表现形式。

无论汉内斯·迈耶的作品集子是姗姗来迟,还是在某些方面为时过早,我们都希望这些作品的出版能够对一些热点问题有所启示,尤其是关于建筑师在工业文明中的地位和作用的辩论,围绕功能主义的争论,对包豪斯遗产的重新评估,还有建筑教学的危机。迈耶在所有这些悬而未决的问题上,都或明或暗地表明了自己的立场,这种立场是原创性的、也是目光独到的。
然而,总体而言,正是建筑业的普遍情形凸显出了迈耶作品的现实意义。现代建筑师已无法满足于他们帮着创造出来的需求。建筑学的目的和方法应该得到彻底的重新评估,为此,似乎越来越有必要 回归到源头
Hannes Meyer as a student 1913
迈耶是创造“新建造”的一代人之一。
他生于1889年。那一年,埃菲尔正在建造他的铁塔,康塔明和杜忒特正在建造巴黎世博会的机械大厅,卡米洛·西特正在出版《城市规划》。他去世于1954年,那一年,西方的现代建筑师们陷入了严重的分歧,导致了CIAM的迅速解散。也就是在这一年,莫斯科建筑会议召开,为社会主义国家的建筑设计确立了一条新的路线。
也就是说,迈耶生活在整个建筑史上最富饶也是最具戏剧性的时期。由于他以罕见的活力、坚韧和坚持不懈的精神投身于这一时期最激烈的战斗中,他比同时代的许多建筑师获得了更多坚实的成功,但也经历过更多痛苦的挫折。


迈耶出生在一个世代都是建筑师的家族,他以一种有目的的、极具个性化的方式开始了自己的职业训练。

我从九岁到十四岁一直住在巴塞尔的孤儿院里,放学后我必须长时间做木匠学徒。星期天,我常常临摹汉斯·霍尔拜因[Hans Holbein]为金匠设计的图案,这样锻炼了我的形式感。我确信,霍尔拜因的文艺复兴风格在我给当时流行的比德迈尔抽屉橱柜镶上装饰饰面的方式中,找到了一种童稚和质朴的呼应。
从15岁到18岁,我白天做石匠。晚上我去技术学校上课,晚上和星期天不间断地临摹维奥莱·勒杜克在皮埃尔丰斯哥特式城堡上的作品。我还在巴黎圣母院绘制了大约40幅石雕细节图。我敢肯定,我作为一名石匠的日常工作得益于我每晚与伟大的哥特式建筑师“共事”,因为通过这种方式,我形成了自己的身份意识。[1]


尽管如此,临摹过去的伟大作品并没有让年轻的迈耶对他所处的那个时代的问题无动于衷。他在来自意大利的季节工人中间当泥瓦匠学徒的经历,让他看到了工人阶级的需求和愿望。十九世纪下半叶的大规模工业扩张,导致了历史上前所未有的城市集中。 结果是,城镇生活条件恶化,后果日益严重。很明显,如果想要让人类居住在合适的房屋里,就必须关注人类赖以生存的环境,那是人类不可或缺的,因此必须从城市规划的角度重新考虑建筑。
正是出于这个原因,迈耶在20岁的时候前往柏林工作,并在那里参加了城市规划的课程。他与阿道夫·达马施克(德国城市改革联合会)和约翰·弗里德里希沙尔(自由土地运动)建立了密切的联系。迈耶了解到,城镇规划不再以美学、景观或纪念性方面为主导,而是受到经济、社会、政治和法律因素的影响。在这一时期,现代城镇规划逐渐成为了人们关注的焦点,尤其是在英国。埃比尼泽·霍华德在1898年出版了《明日》,一年后“花园城市协会”在伦敦成立,帕特里克·格迪斯在1904年出版了他的《城市发展》。 1912年至1913年间,迈耶实地考察了莱奇沃斯、伯恩维尔和阳光港等花园城市。他还研究了伦敦和伯明翰的合作社运动。

第一次世界大战爆发时,迈耶25岁,他完成了建筑师和城市规划师的训练。他已经有了一种信念,而这一信念将贯穿他一生的思想和行动:建筑和城市规划已经成为社会问题。现代建筑师和城市规划师再也不能满足少数特权阶层的愿望,而是要满足大众的需求;他们再也不能把自己局限于技术人员的工作,而必须要在建立更适合工业文明的社会关系方面发挥自己的作用。
第一次世界大战结束后, 迈耶在在德国获得了他在花园城市的第一份工作经验。他在埃森的克虏伯福利办公室工作了两年,当时该办公室正忙着建造欧洲大陆规模空前的住宅区。这些住房计划 旨在延续小资产阶级的生活方式,其 家长式的作风和伪浪漫主义的理念,都让迈耶感到不满。
[1] 汉内斯·迈耶:“我是如何工作的”。Arkhitektura CCCP, Nr. 6, 1933. Moscow。(德文手稿)
communal housing estate 'Freidorf' 1919-1921
一年后,瑞士合作社联盟给了他一个机会,让他可以按照自己的想法设计并建造一个片区,巴塞尔附近的弗莱多夫[Freidorf],这是瑞士第一个大规模的合作社。迈耶并不局限于制定计划和监督建筑工程。
他与发起人伯恩哈德·雅吉博士密切合作,参与解决了片区居民合作生活中提出的所有问题:房屋和土地的集体所有权;可继承的租约;通过将所有成年人分配到教育、管理、安全、财务、卫生、维修和娱乐等七个工作组,来实现共同决策;在自愿的基础上由 合作社经营者 自行管理片区;有义务无偿协助实施公共工程;共同购买所有物品,以满足居民的日常需求;合作安排所有成员的人寿保险、储蓄和活期存款;在片区自己的八层楼学校里进行初等教育;在合作研讨会中开设进修课程。
初看起来,弗莱多夫进步的社会政策和毫不妥协的古典主义建筑特征之间似乎存在着矛盾。迈耶清楚地解释了他的构图原则是如何推导出来的:


27岁那年,我为德国一家大型工业企业设计大规模住宅的方案,我利用空闲时间,在30张标准尺寸的纸上(尺寸为420/594)按照统一比例绘制了帕拉迪奥的所有平面图。对帕拉迪奥的研究工作促使我按照建筑订单的模块系统,设计了我的第一个住宅方案—— 弗莱多夫 (建于1919-1921年)。通过这一系统,所有的外部空间(广场、街道、花园)和所有的内部公共空间(学校、餐厅、商店、会议室)都被布置成一种艺术模式,居住在那里的人可以感受到空间比例的和谐。[2]

在为弗莱多夫寻找建筑风格和城镇规划布局的过程中,迈耶受到了卡鲁日的启发。卡鲁日[Carouge]是1775年至1790年间,为撒丁岛国王工作的意大利建筑师在日内瓦附近建造的一个小镇。这种对十八世纪形式的回归不仅是迈耶的特立独行,似乎也受到了当时许多年轻建筑师的青睐。这是年轻一代在经历了十九世纪混乱的形式之后,对秩序和清晰的第一反应。不过,迈耶很快就超越了这一立场。


第一次世界大战结束后的几年里,欧洲刮起了一股强劲的革命之风。 在最近的敌对行动中, 工人们做出了最大的牺牲,震撼了各地的社会结构。第一批伟大的现代技术发明对日常生活产生了影响。生活正在经历着切实可见的变化。几年后,一个崭新的世界出现了。
这场动荡催生了一种新的理念:艺术本身必须是创造,必须从几个世纪以来一直被接受的模仿规则中解放出来。一种以纯粹技术实用性为基础的新美学逐渐为全世界所接受,这是一种还原本质和几何严谨的简化美学,既解放,又具有诱惑力。


1923年至1926年间,迈耶在推动这些决定性的变革方面发挥了积极作用。在从事一些并不太重要的建筑和城市规划工作的同时,他还为“合作”创作了一系列的作品,这使他能够探索新的表现方式。在“合作橱窗”[Co-op Show Window]中,他研究了现代现代材料和包装的张力关系,以及标准化物件的本质属性。在摄影作品“合作摄影”[Co-op Photos]中,他抓住了周围可见的世界。在一系列的创作[Co-op Lino Cuts]中,他试图找出新的图形艺术所遵循的规律。在根特第一届国际合作展览的“合作剧场”[Co-op Theatre]中,他与让·巴德[Jean Bard]一起学习“用身体、光线、色彩、声音和动作的奇观来激发人们的灵魂”。
在那些年令人惊讶的活动中,迈耶游历了欧洲,带着敏锐的眼光观察着正在形成的新世界。他与勒·柯布西耶、风格派和斯堪的纳维亚合作运动都有过接触。他为瑞士杂志编辑了几期关于新文化表现形式的专刊。 在比利时为合作剧场演出逗留的6个月后,他为巴塞尔艺术馆组织了一次比利时现代艺术展。1926年,他在他的文章“新世界”中总结了这一时期对新现实的深入关注。

这篇颂扬现代主义的杰作,同时也是“新建造”的宣言,它融合了抒情与赤裸裸的事实、图示主义与现实主义、幻想与精明……
[2] 汉内斯·迈耶:“我是如何工作的”。Arkhitektura CCCP, Nr. 6, 1933. Moscow。(德文手稿)
co-op shop window Hannes Meyer 1923-1926
版权归译者所有,译者已授权发布。
未完待续
▶ 一位马克思主义者与现代主义者
▂ 新世界即将到来!
▂ 有谁说过功能主义?
▂ 新建造去往新国度
▂ 马克思主义建筑13项原则
▂ 不断斗争的教育者
▂ 是包豪斯?还是社会?
▂ 科学地培训建筑师
▂ 为真正进步的建筑而战!
院外 自从2017年4月试运行到2018年4月正式运行以来,推送千余次原创文章,形成五个稳定的板块,分别是:BAU学社、星丛共通体、回声·EG、批评·家、BLOOM绽。
作为激励师生共同研习的方法,各板块的定位不同,形式与进路亦有分担: BAU学社 探根究底,以“重访包豪斯”遴择同道中人,整饬包豪斯人的文献材料,主持系列丛书的出版,由此推扩到“世纪先锋派”; 星丛共通体 回溯源起,以译介瓦尔堡、塔夫里和法兰克福学派等人的文本为重心,毗连上世纪的艺术、建筑与视觉文化研究,置于批判理论的讲读中砺炼; 回声·EG 形与势俱备,从“美学与政治”这一矛盾情境出发,以批评式导读与导读式写作,次第引入空间政治、媒介政治、生命政治,共构审美论域; 批评·家 教学相长,深入个例以梳理历史的特定脉络,转换视角以突破既定的叙述框架,持续组织线上的文本庭审以及线下的共读活动; BLOOM绽 言与行贯通,以“都市状况”为核心议题,以展示与策动为支撑,辩证地介入建筑、城市、艺术、技术相互联结的当下语境。
院外计划 不同的板块分进合击:
汇集、 映射、交织、对抗,突破各自的界限,
打开已在却仍未被再现的环节,把握更为共通的复杂情势,
循序渐进、由表及里地回应
批判者与建造者的联合 这一目标。
BAU学社 学社 ▶ 设计史?艺术史?思想史! 情境对话中的“理念” 包豪斯流 历史转承中的“演练” 包豪斯人 技术演革中的“建造” 对话 包豪斯 社会工程中的“基进” BAU与营造 教学现场中的“国际” 人- 物-文 ▷ 包豪斯女性






请到「今天看啥」查看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