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时的文人总是多情些,在他们的诗中,可以看见念念不忘的初恋,朝夕相处的青梅,还有温婉贤淑的妻子。他们将自己的多情写在诗中,仿佛这样就会有人永远记住他们的多情一般。
宋词发展迅速,渐渐地出现了很多流派的词人。于婉约派让人记忆幽深,婉约派的词风格大多数优美婉约,仿佛是在写情书一般,让人读起来细腻且感触颇深。
婉约派的代表人物柳永,曾经为“前女友”作过一首《蝶恋花》,全词意境优美,相思感浓厚。晏殊也因此填词,发表了自己对“前女友”的看法。随着两人诗词的流传,苏轼也作了一首《蝶恋花》。三首《蝶恋花》同是千古名作,堪称宋词的巅峰对决,那么谁更甚一筹呢?
01
柳永:衣带渐宽终不悔
婉约派,看名字就读出来优雅的韵味,比起豪放派诗人,婉约派的诗人感情细腻。而代表人物柳永,就是一个感情细腻的人。柳永的人生没有像他诗词中所写的那样柔和,他的一生仕途不顺,渐渐地柳永不再心系朝堂,成为不少歌姬的闺中密友。
柳永的这首《蝶恋花》,写出了属于他自己的细腻。词的开篇,写出了一个登楼远望的相思忧愁的形象,当站在高楼远眺的时候,看见优美的风景,但是眼中却愁绪万千。词人利用凄凉的景物渲染出了心中的凄凉,以及全词悲伤的感情基调。
随之,下篇写了主人公为了消逝离愁,决意借酒消愁,喝酒的时候还发疯似了地大声唱歌。但是强颜欢笑的他,也没有感受到真正的快乐,心中悲伤怎么都无法消除,于是接着是表达自愿为了伊人憔悴消瘦。
全词巧妙之处就是将异乡漂泊的离愁和不辞而别的意中人缠绵的思念融合在一起,让主人公的形象一下立体起来,让读词的人可以看出主人公坚毅的品格和对待意中人执着的态度,刻画出了一个对感情忠诚的男子形象。
这是一首怀人之作,柳永漂泊异乡,和意中人分开,联系不到意中人之后,他心中思念,却无法找到的离愁,因此在诗中柳永写出了即便是为了意中人身心憔悴,也不会觉得懊悔,这或许就是对感情忠贞的体现吧。
柳永的词读起来就让人回味无穷,词人善于将感情写得通俗易懂,看似平凡的情感却是每个人都无法离开的,因此他的词具有很强的共情能力,让人不免想到“
衣带渐宽终不悔,为伊消得人憔悴
”忠贞爱情。
02
晏殊:昨夜西风凋碧树
晏殊和柳永一样,都是婉约派的诗人,但是两人写的《蝶恋花》却不是一个情况。柳永是与意中人走散,客在他乡,心中思念,而晏殊是被女朋友甩了,这让晏殊十分痛苦。在这首词中,晏殊通过写景物烘托自己心中的悲戚。清晨栏杆外的菊花笼罩在一阵愁惨的烟雾之中,兰花沾着露水如同在喝露水一般。
罗幕中透着秋日的的轻寒,一双燕子飞去了。写到这里,可以看出晏殊对于“女朋友”离开的不解,自己如同饮露的幽兰芳草,但是为什么你要和别人跑了呢?你真的很不理解我啊,心中渐渐泛起了丝丝的悲凉。于是又写到明月不明白离别之苦,斜斜地穿过窗户一直照到了天亮。
看着昨夜被凄冷的西风吹落的树叶,诗人一人登高,望尽天涯尽头的道路,如同两人的感情,走到了尽头。想在给自己的心上人写一封信,但是山高绵延,碧水无穷,而我却不知道这样的天地间,心上人的落脚地址,这封信又该寄往何处。
晏殊的这首词是典型的婉约派作品,最难能可贵的是,他的词中写出了一般婉约词少见的寥阔高远的特色,虽然是一首婉约诗,但是很大程度上已经超越了婉约诗。晏殊利用秋日的悲凉之景,塑造了一个诗中“失恋”男子的形象。晏殊这首词的出彩之处在于“
昨夜西风凋碧树,独上高楼,望尽天涯路
。”
起到了承上的作用,同时包含了两人在一起的回忆片段。从“昨夜”到“独上”再到“望尽”,一如自己和心上人,回忆里只有悲凉。这三句虽然看不见离愁,但是感情细腻且悲伤,却也不颓靡。语言也洗尽铅华,纯用白描。这三句是此词中流传千古的佳句。
03
苏轼:天涯何处无芳草
苏轼作为北宋的文学家,创作这首《蝶恋花·春景》时,却有和婉约派两人的不一样的思想风格,比起为伊消得人憔悴和想在给她写一封信那样的缠绵悱恻,苏轼更加喜欢洒脱的放手。从词的开头可以看出,苏轼写的是春日的景色,描绘出春日美景,表达了诗人对春日易逝的叹息。
同时将自己感情上不为人知的烦恼写在诗中,多情总被无情恼,或许天涯何处无芳草才是苏轼的思想境界吧。苏轼的这首词,写的是春日末的景色,即将逝去的春天景色,让人感到叹息,但是转念一想,天涯路远的,哪里会没有芳草呢,自己又何必在这里叹息呢?
词的下篇写的是路人偶然听到深墙之中少女的笑声,院墙内的少女荡着秋千,银铃般的的笑声让路人充满了无限的向往。渐渐的笑声浅了,路人越走越远,直到笑声消失,但是心中却还是思念着这位少女。于是诗人感慨,“
无情总被多情恼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