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是笑话,真实原因是财经记者分成宏观、中观和微观三大类,宏观财经记者关注家国大事,世界趋势,没事采访G20跑跑达沃斯,中观财经记者整天围着马云王石贾跃亭这些企业家转,微观财经整天聊些鸡毛蒜皮的赚钱省钱的相关新闻。当时财经记者的鄙视链是:宏观财经记者看不起中观财经记者,中观财经记者看不起微观财经记者……
但我当时已决定今后要走微观财经记者路线,因为我看出了理财行业的崛起是大势所趋,开口闭口马云G20的财经记者有很多,能讲清楚国债逆回购是什么鬼的微观财经记者并不多。
《第一财经周刊》是一本以中观财经为主的杂志,而《理财周刊》则是以微观财经为主的杂志。
事实证明,偶滴眼光是毒辣滴……23岁时做的这个决定直接导致我一生的职业轨迹和“理财”二字绑在一起。
财经记者辣么多,但今天能做理财自媒体的没几个,因为大部分财经记者不懂理财,哪怕因为工作关系,他们也聊股票房子,但也不是从理财的视角看问题。
和其他记者不同,财经记者因为专业知识门槛较高,很难速成,培养一名优秀全面的财经记者成本很高。所以在2013年自媒体和互联网金融大潮同时崛起前,我一直潜心学习并积累我的职场资本。
2014年,我决定试水自媒体,但我并没有头脑发热到看到风起了就马上辞职,因为这边的商业模式还没形成,依然在持续的前期投入中,那边如果马上断了主业收入,会让我的家庭财务陷入危机。
这个在干好主业的同时,抽出业余时间干副业的历史阶段持续了整整两年,从2014年5月到2016年5月。
回首那段岁月,我还蛮佩服自己的。在只有力嫂一人协助的情况下,我一边要保质保量完成杂志社的正常采访写稿工作,一边还要自己写公号文章、排版,写脱口秀脚本、录制、编辑并上传脱口秀视频,还要回答粉丝提问,并且在此期间还建立了荔枝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