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栏名称: 主编温静
速递传媒信息,对接行业需求
目录
相关文章推荐
外交部发言人办公室  ·  毛宁:中国将为世界经济带来更多惊喜 ·  昨天  
纪法指引  ·  【镜鉴】县委书记王川任上被查! ·  2 天前  
求是网  ·  奔跑的“中国草” ·  3 天前  
求是网  ·  为了旅客出行更美好 ·  4 天前  
51好读  ›  专栏  ›  主编温静

《机智过人》:创新需要多一点的“冒险”,才有了一点点突破

主编温静  · 公众号  · 时评  · 2017-09-22 23:34

正文


传媒内参导在众多节目内容中,科学类节目门槛最高,既要考虑技术门槛,又要考虑到观众接受的门槛,还要考虑到制作者有没有可能把两者融合起来的门槛。作为国内首档人工智能科学挑战类节目,《机智过人》的“破题”意义尤为突出。


来源:传媒内参节目研究组

文/迟迟

 

电影大师科波拉曾说过,“任何艺术的核心要素就是冒险。不敢冒风险,你就做不出真正美,以前谁都没见过的美。”《机智过人》总导演陈齐艺表示这也正是团队所崇尚的,人机大战的选题、舞美的设计、原创模式、央视综合频道黄金档……种种“冒险”的元素汇聚在一起,“才有了我们一点点的突破,创新需要多一点冒险。”

 

从8月25日开始,国内首档人工智能科学挑战类节目《机智过人》的热播,再次掀起观众对人工智能的关注,也引发行业对科技类节目模式的探讨。近日,《机智过人》研讨会在京举办,广电总局宣传司副司长戈晨、中科院科学传播局新闻联络处处长熊德、央视综合频道节目部主任吴晓斌以及与会专家、主创代表就《机智过人》的节目形式、表现手法、节目所承载的科学传播、人文理念予以探讨,并对节目未来发展提出了建议。



顺势而生,突破制作到创作的藩篱

 

2016年3月,阿尔法GO与围棋世界冠军李世石进行围棋人机大战,以4比1的总比分获胜,博得全世界关注,甚至引发“人工智能取代人类”的恐慌。


中科院科学传播局新闻联络处处长 熊德

 

中科院科学传播局新闻联络处处长熊德介绍,人工智能现有的水平是两个极端:一方面整体属于初级阶段,人工智能作为一个自然科学的学科,理论发展仅有60年历史;另一方面人工智能某一部分发展到了相对比较成熟的阶段,比如阿尔法GO。


央视综合频道节目部主任 吴晓斌


这种认知的不对等恰好为科学类节目创作提供了新思路,《机智过人》应运而生。节目从2016年4月开始策划,历时一年反复论证调研原创模式、节目内容。据央视综合频道节目部主任吴晓斌透露,调研过程中曾听到大量反对的声音,包括很多制作机构表示项目不可行。


《机智过人》联合制作方长江文化

常务副总裁 沈军


但目前节目的联合制作方长江文化常务副总裁沈军却认为,尽管这个题材很前沿,但作为媒体人有义务去创新,去尝试,“我们理解的电视栏目应该是丰富多彩,多种多样的,各种节目都应该有生存空间,包括科技类的节目”。顶住压力才有了《机智过人》的基本模式。事实证明,“人机对战”这个项目可行而且很行。


中科院自动化所研究员 余山

 

模式有了,如何通过大众传播的途径高效地向观众传达人工智能的真实情况成为节目组面临的新问题。中科院自动化所研究员余山是节目邀请的专家之一,他透露挑选项目时有专家提出“人工智能是大家很感兴趣的学科,是不是可以加入科学道理进行解释”的想法,事实上这也是部分科学类节目的通病,穿上综艺的外套却改不了骨子里的说教气质。余山表示,“这要看节目吸引到的是什么样的人,看人上菜。”


《机智过人》总导演 陈齐艺 


于是,《机智过人》采用更为轻松的表达方式拉近与年轻人的距离,通过最易接受人工智能的年轻人这个切口逐步扩大影响力。总导演陈齐艺表示,这是一次从制作到创作的突破。


一方面,在模式、选题、内容方面突破科学类节目惯有的“讲解科普”方式,通过人机对抗更为直接地将人工智能与人类力量进行对比,展现人工智能的研发程度;


另一方面注重细节设计,节目建立以导演为核心的视觉创作团队,不仅通过大屏、灯光等方式将观众席变成舞台的一部分,而且“悬浮”概念的引入、智慧之心的设计让舞台真正有了生命,可见节目组的用心和投入。


《机智过人》悬浮观众席设计


电视艺术呈现科技温度,

引领正向趣味能量

 

《机智过人》有中科院、中央电视台权威背书,保障科学性和最广泛的受众,《我为喜剧狂》《星星的密室》《谁是你的菜》等综艺的制作方长江文化联合制作,保障节目品质,是不可多得的科技类节目范例。

 

节目目前播出三期,分别是人脸识别、创作诗歌、步态识别,人机交锋也是各有输赢,正如御眼重明项目总监所言,“我们来这里的目的,并不是为了和林警官比拼,而是希望做出有用的工具,帮助警察做初步的筛选,让更多的人变得像林警官一样优秀。”

 

这也是《机智过人》的意义所在,节目从科学到人文,不仅承担着提升全民科学素养的责任,更难能可贵的是还散发着人文的光辉。将人工智能与人类的关系落脚在人本身,科技为人类服务,人类创造更多可能性,而且节目中亮相的大多数项目都具有实际意义的社会价值。


中国社科院新闻所世界传媒研究中心

秘书长 冷凇


节目的高立意获得了专家的一致认可,中国社科院新闻所世界传媒研究中心秘书长冷凇表示:“《机智过人》最难得的是拓展了电视综艺资源的广度、形态的宽度和人性的厚度。”科技类节目受众少、形式有限是众所周知的难点,《机智过人》聪明之处就在于借错位对抗的综艺形态、悬浮的座位设计引发观众对“奇绝”事物的好奇,实现传播性和长尾效应,引领观众更理性地思考科技与人类的关系。


中国科协科普部传播处副处长 黄晓春

 

溯其根本,科学类节目难做的关键原因在于科学难懂。中国科协科普部传播处副处长黄晓春比喻电视节目像水,把科学这块冰糖慢慢地融化成一杯糖水,让人们更容易接受它。“人机对抗式的呈现,实质是人类和人工智能的共同泛生”,让观众拥抱科学、理解科学,正是《机智过人》的创作出口。


清华大学影视传播中心主任 尹鸿

 

清华大学影视传播中心主任尹鸿表示认同,“人机互动的选题,确实是科学精神在新时代的新演义。”科学精神在过去是理性精神,在今天还有另一个维度就是人文精神,《机智过人》就带了很强的人文关怀和人情冷暖色彩。通过电视艺术呈现出科技的温度,让更多人年轻人对科技感兴趣,是广电总局提出的“做正向趣味能量的引领者”的正解。



科技类节目是有门槛的,

如何实现高传播高效益?

 

在广电总局“鼓励电视上星综合频道在黄金时段增加公益、文化、科技、经济类节目的播出数量和频次”这一政策的大力扶持下,包括央视在内的多家电视台纷纷放眼“科技”这一高端领域。但科技类节目的集中爆发所遇到的种种问题,也让行业重新思考节目的创作初衷,如何做一档合格的科技节目?如何实现科技类节目的高传播和高效益?


在众多节目内容中,科学类节目门槛最高,既要考虑技术门槛,又要考虑到观众接受的门槛,还要考虑到制作者有没有可能把两者融合起来的门槛。作为国内首档人工智能科学挑战类节目,《机智过人》的“破题”意义尤为突出。


 

在冷凇看来,“人工智能最重要的是解决人类痛点”,节目可以采用“痛点先行”的创作方式,针对大众需求痛点,有针对性地进行设计展示,比如交通痛点、教育痛点、医疗痛点等,让更多人可以通过节目找到解决现实生活问题的方式方法。同时冷凇建议,传播层面可以利用融媒体工具,把大综艺拆散成短视频传播,由点到面增强传播力。


十五名医生与阅片机器人比拼阅片速度


专家们在肯定《机智过人》的同时也对其提出更高的期望。尹鸿表示,“一个新的节目样态总是需要成熟期,尤其是过去没有太好的蓝本可以去做框架和参考的时候,就得考虑到观众心理,而且一定要以人为主。所以我觉得这个节目确实是有前途的,而且特别值得做,希望国家级团队,把队伍和模式磨合得更加高端,更加不可超越。”


 

正如《人民日报》的评论,“在科学严谨的基础上增强趣味性和娱乐性,满足观众的好奇心,才能让节目有更强的生命力,科普也才有更好的效果。”《机智过人》等科技类节目的崛起,有意思有意义,不仅向观众传达了正规严谨的科学知识,也为综艺市场带去严肃内容与趣味手段的融合探索,让大家看到了科技类节目更大的发展空间,为更加汹涌的科技潮做好准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