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栏名称: 三国演义
中国最大的三国演义爱好者社区,滚滚长江东逝水,浪花淘尽英雄,是非成败转头空。三国里的故事,我们一同赏析,我们以书交友,以文会友,奇文共赏,不亦快哉!
目录
相关文章推荐
一个梅特涅主义者  ·  资治通鉴:绝死富贵路,霍光的不幸 ·  2 天前  
一个梅特涅主义者  ·  资治通鉴:绝死富贵路,霍光的不幸 ·  2 天前  
史事挖掘机  ·  难言的春秋:“五重间谍”袁殊 ·  4 天前  
上下五千年故事  ·  司马懿有多狡猾?临终留下17字遗言,揭开诸葛 ... ·  1 周前  
51好读  ›  专栏  ›  三国演义

中国武林成绝响,人间不再有规矩

三国演义  · 公众号  · 历史  · 2017-05-09 00:13

正文

❀王阳明是历史上唯一没有争议的立德、立功、立言三不朽的圣人,是曾国藩、毛泽东、蒋介石、稻盛和夫等共同的心灵导师。欢迎扫码关注【明代大儒王阳明】


我想每个中国人心中都有武林情结。


在《叶问》里,甄子丹用咏春拳将嚣张的西洋拳王打得鼻青脸肿,在武斗场上以一敌十,痛击日寇;


在《一代宗师》里,宫二将投靠敌国、背叛师门的师兄击败废功……


我们总在书中,在影像中寻找逝去的武林。



这几天,格斗狂人徐晓东20秒乱拳击败太极拳师魏雷的事件,让人们的目光又聚焦在武林之上。


武林是什么?


对大部分中国人来说,它是传说,是金庸的刀剑恩仇,是王家卫的玄机四伏。


而在那些天马行空的想象之外,真实的武林曾经存在,却又逝去了。




武林的概念始于近代,是由民间一群职业武人组成团体,各自门派分立。


现实中的武林招式平实得多,几次有影像记录的武林决斗,也远没有人们想象的目眩神迷。


过去的武林,最迷人的地方不是招式,而是“练武是练心”。



他们共同遵守着一套约定俗成的规矩和文化——“武德”。这种讲究,何尝不是习武人的精致和大雅。


对于一个真正的武林之人来说,武林处处、事事之中,都有规矩,它不止是习武之法,更是一种为人处世的信仰。




光绪年间,太极拳师李瑞东有日逛庙会,远远看见一群流氓围着一个上香祷告的妇女。


当时身为大内高手的他本可以一拳把人撂倒在地,但他没有马上动手,而是先上前劝解。他怕误伤。


可小流氓非但不听,还仗着人多围攻他。


下场可想而知。李瑞东一掌将为首的一个打得牙齿飞出,嵌到柱子里,倒地不省人事。众流氓当即吓得屁滚尿流。




武学宗师黄飞鸿曾说:“习武德为先”。


习武之人比普通人更有力量,所以常提倡见义勇为之“德”。可这背后是有规矩的──不能直接上武力,更不能倚强凌弱。否则跟莽夫流氓有何区别?


所以,不欺善,点到即止,是“德”。但,也不可怕恶。


1867年,一洋人携一条半人高的凶恶狼狗,到香港设擂台向华人邀斗。以狗向人约架,不是侮辱是什么?


黄飞鸿不甘华人受辱,赴港以一招“猴形拐脚”击毙恶犬,扬名香江。


“德”,就是一颗明辨是非之心。何时出手,何时收手,有的放矢,绝不含糊。



相反,如果肆无忌惮,甚至如“乱拳打死老师傅”之流,就犯了江湖大忌。


小说里总有走火入魔的习武之人,多数都是心术不正者。


明代内家拳有五不传:心险者不传,好斗者不传,狂酒者不传,轻露者不传,骨柔质钝者不传。前四种讲的都关乎“德”,无德之人,不能传授。


一个人,心正,有德,才能进入武学的最高境界。


这是武林的规矩。




练武之人,未必像你想象中那般五大三粗,装模作样。


一代宗师叶问,不爱穿武服、束纱带。一身长衫,一双布鞋,文质彬彬。如果上街,一般人只当他是掌柜或者教书先生。


某日他和表妹闲逛,忽遇到一好色军阀,见旁边叶问弱不禁风,竟对表妹毛手毛脚起来。


说时迟那时快,叶问突然挺身上前迅猛出拳,眼花缭乱之间,几下将军人击倒在地。



以貌取人,只会错估他人实力,自讨苦吃。但叶问凭“皮相”便能骗过狡猾的军阀,倒也叫人窥见了其内在修为。


毕竟肚子没点墨水的话,这斯文人是怎么都装不像的。


在香港期间,他就不断学习现代科学知识,并以数理知识解剖咏春拳术。


别人教拳,只讲五行八卦,弟子听了半天一头雾水。叶问却改用力学原理、数学几何,将复杂变简单,有章可循。


他的徒子徒孙,由此领悟咏春精髓,优秀者众多,其中就包括了李小龙。




内修,能决定一位武者,乃至一个武术门派能够走多远。


招数是面子,修为是里子。


这是武林的规矩。




中国人深知,勤奋刻苦,是一切的基础。


功夫功夫,下多少功夫就得多少。不刻苦就不得要领,自然算不上武林人士。


清代八极拳师李书文,人称“神枪”,练武出了名的拼。


打沙袋,从100斤到600斤的沙袋,他不知打烂了多少条。练大枪,把大门框划烂,将门前屋后的枣树全部划倒。


为了练好准头,他甚至会对着一根高粱秆、一枚吊着的铜钱眼,甚至香火头上的火星扎枪。



据说他帮乡亲收粮,能用脚勾起80斤重的粮袋甩到马车上,盖房时,一根枪就能把横木挑到屋顶上。徒弟们自叹不如,他说,唯手熟尔。


练武,练的是恒心。一招不顺,不能退,而要反复练到通顺为止,正如拳经说:一招通则百招通。


如果一味求快,基础不牢,招式浮躁,终将难成大器。


持之以恒,功夫自然成,心性也能随之变得沉稳,身心共修,最后臻于化境。


这是武林的规矩。




武德之魂,讲求一个“义”字。


而功夫,又要靠师承。师徒情义,便是最根本的规矩。

一日为师,终生为父。师徒好比父子,全在尊重与信任。


形意拳派有门规:弟子不可“带艺投师”。即在进这个门派之前,身上不能带有其他门派的功夫。


规矩看似严苛,实际也合乎情理。


一个人,如果学完一门,又去认新的师傅,心思难以从一而终。再者,一旦学过艺,身上有股劲,难以学得纯粹。


在此之上,为师者,也要对徒弟无私。老一辈武师收徒,不只是徒弟求师,也还有师傅选徒弟。一旦收入门下,就视为己出,倾囊相授。



但规矩,不在死守,只要符合道义,也可立可破。这也是规矩。


形意拳大师李仲轩,一生曾拜过三位师傅,每次都有郑重的师徒交接。


这是第一任师父唐维禄的主张。他对李仲轩说:若是你自己改投师门,就坏了规矩。有我授意,就行得通。


直至拜第三任师的时候,李仲轩还行了“一磕头”之礼。




在武林规矩里,拜师向来是三磕,但一磕却更为郑重。古语云:“杀人不过头点地”,一磕头,是以头顶砸地,如同将一生性命交付。以大礼代小礼,依旧在规矩之内。


李仲轩晚年说:如果老年人死盯着规矩,小辈人就很难做。所以老人要豁达点、宽容点,而小辈人也一定要守礼仪。正是这其中的弹性,保证了规矩的生命力。

武林规矩,建立在长幼、门派之间的互相尊重之上。


这样,它才能在一代代人的破与立之中,延续传承。



我们如今怀念武林,是在怀念什么?


是神乎其技的招式,是侠肝义胆的情谊……


但最让人怀念的,是武林中人的一身正气。不会为了胜利不择手段,时刻秉持为人处世的底线,以规矩正人心。绝不大放厥词,胡乱挑衅,为了名声博眼球。


重提武林规矩,不是迂腐,不是守旧。


那是需要我们重新拾起的,逝去的良心。



版权声明:文章源于物道  ID:wudaoone,如侵权请联系责编

 

投稿信箱:[email protected](欢迎您原创投稿)

责任编辑:海浪(微信:13714009527)


阅读经典,正本清源

鲁迅全集

▲长按二维码“识别”关注

荐语:用高亢的笔调,唤醒国民沉睡的灵魂;用深沉的目光,审视人们麻木的思想。最大的鲁迅研究爱好者社区,欢迎您加入!

四书五经赏析

荐语:四书之名始于宋,五经始于汉武帝,朱熹合为“四书五经”,堪称儒林佳话,旷代经典!

史记

 

荐语:司马迁以一支史家之笔,究天人之际,通古今之变,成一家之言。上古风骚,秦汉故事,一起领略吧!

青梅煮酒待知音,点击『阅读原文邀您说文论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