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栏名称: 博物馆头条
倾力打造博物馆行业第一新媒体集群,是“中博热搜榜”系列榜单首发平台。拥有博物馆头条(视频号)及“文博头条”“美术馆头条”“文博发展大会”“馆长圈”“中华文博共享平台”等专业发布矩阵,每日速递文博艺术行业前沿动态、权威数据、独家访谈等内容。
目录
相关文章推荐
51好读  ›  专栏  ›  博物馆头条

听得见看得深 “深蓝宝藏”考古文物大展充满吸引力

博物馆头条  · 公众号  ·  · 2024-10-05 10:27

正文

博物馆头条按:由国家文物局考古研究中心、中国科学院深海科学与工程研究所、海南省文物考古研究院(南海深海考古研究院)和中国(海南)南海博物馆四家单位共同主办的 “深蓝宝藏——南海西北陆坡一二号沉船考古成果特展” 于9月27日开幕。

此展览展出两处沉船遗址考古出水文物408件(套),向故宫博物院等借展文物34件(套),共计展出442件(套)文物 ,配以图文版面、情境设计等手段,让观众了解南海水下考古的重要发现,感受古代海上丝绸之路的历史魅力。

“深蓝宝藏——南海西北陆坡一二号沉船考古成果特展” 围绕两处沉船遗址的发现、调查、初步研究成果、拓展延伸、文物保护等方面,将内容分为 “探渊寻珍”“水府琳琅”“巧缮焕新” 三个部分,通过南海西北陆坡一号、二号沉船出水的精美文物,展示了水下考古工作从浅海到深海,从近海到远海的发展历程。

展览运用 动态展览 的模式,不定期更新内容和上展文物,让观众看到深海考古的最新成果, 专设出水文物保护现场和VR设备 ,增加了展览的趣味性。


光影之外 探寻深海遗珍

2022年10月,中国科学院深海科学与工程研究所在海南岛东南约150公里处的南海西北陆坡深海发现了两艘明代沉船。 一号沉船载有瓷器和金属器 ,推测年代为明正德时期(1506-1521年)。 二号沉船主要装载原木 ,年代可能为明弘治时期(1488-1505年)。 南海西北陆坡一号、二号沉船遗址均位于水下1500米处的半深海带。

海洋深处,是一个与光影渐行渐远的世界。 当潜入千米级别的深海,四周便被深邃的黑暗所包围 ;在水下1500米的深渊, 压强能达到152千帕 ;而在1000米以下的幽深之地, 水温恒定在0至4摄氏度之间 ,寒冷而静谧。


两艘沉船遗址相距约12海里,所在海底水温3℃,水中悬浮物较多,能见度约10米。特殊的环境条件,有利于水下文物保护,但也为深海考古带来了巨大的挑战。

超过五、六十米水深的考古称为深海考古,是通过载人潜器或无人潜器进行的水下考古工作,目的是发现、调查、记录和研究沉船、飞机残骸等水下文化遗产。

在南海西北陆坡一号、二号沉船考古工作中, 考古学家首次采用工作船、水下定位技术等新设备、新技术, 成功完成了遗址的初步探测、详细勘测和文物提取工作。

展览的第一部分“探渊寻珍”, 通过图文介绍等方式说明南海西北陆坡一号、二号沉船的遗址位置 ,向观众介绍我国深海考古的发展阶段以及所采用的新技术、新装备,补充了相关的延伸问答,让观众更直观地了解到我国深海考古的发展情况。

水府琳琅 窥见海上繁荣图景

中国社会科学院考古研究所研究员许宏认为,考古,首先是为了满足人类的好奇心。明代屈大均《南海》中有言“神祇多在水,鱼鳖半成村”,这充分证明了古代人民对于深海的好奇和想象。

南海西北陆坡一号、二号沉船遗址的考古行动 ,正在逐步揭开海底的“真面目”,也让现代人们得以瞧见古代海上丝绸之路那段辉煌的历史。

在第二部分 “水府琳琅” 中,发现了满载着各式精美中国瓷器的一号沉船,以及承载着大量进口乌木的二号沉船。

明代瓷器上的人物纹饰十分丰富,常以历史典故或神话传说为题材,通过人物的场景和动作来展现故事内容。 西北陆坡一号沉船出水的瓷器中,也发现了众多人物纹饰,如仙人、高士等,涉及醉八仙、昭君出塞等典故。

除了大量国外乌木以外,在南海西北陆坡二号沉船遗址中还发现了夜光蝾螺壳、鹿角等奇珍异宝。古人以鹿象征“禄”,表示俸禄或福气的意思,鹿角也象征着美好的寓意。

南海西北陆坡一号、二号沉船遗址的考古发现, 揭示了明代中期海上贸易的繁荣景象,也为观众展开了一幅明朝的人文画卷。

知古鉴今 保护历史的吉光片羽

南海西北陆坡一号、二号沉船遗址出水的文物蕴藏着丰富的历史文化信息,历史文化价值很高。但是,由于长期受到海水的侵蚀和海洋生物的附着,文物的保存状况也变得复杂。

为了尽可能地保存这些文化遗产, 考古工作者会在发掘现场和实验室两个阶段 ,均采取一系列的保护措施。


出水发掘现场 的文物保护工作是确保水下考古发现完整性和可保存性的关键环节,文物保护工作人员会采取针对性的现场保护措施,有效阻止、延缓文物因环境变化造成的损伤; 实验室保护 则会利用现代科技手段确保文物的完整性和稳定性,尽可能保存文物的价值。







请到「今天看啥」查看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