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2年10月,中国科学院深海科学与工程研究所在海南岛东南约150公里处的南海西北陆坡深海发现了两艘明代沉船。
一号沉船载有瓷器和金属器
,推测年代为明正德时期(1506-1521年)。
二号沉船主要装载原木
,年代可能为明弘治时期(1488-1505年)。
南海西北陆坡一号、二号沉船遗址均位于水下1500米处的半深海带。
海洋深处,是一个与光影渐行渐远的世界。
当潜入千米级别的深海,四周便被深邃的黑暗所包围
;在水下1500米的深渊,
压强能达到152千帕
;而在1000米以下的幽深之地,
水温恒定在0至4摄氏度之间
,寒冷而静谧。
两艘沉船遗址相距约12海里,所在海底水温3℃,水中悬浮物较多,能见度约10米。特殊的环境条件,有利于水下文物保护,但也为深海考古带来了巨大的挑战。
超过五、六十米水深的考古称为深海考古,是通过载人潜器或无人潜器进行的水下考古工作,目的是发现、调查、记录和研究沉船、飞机残骸等水下文化遗产。
在南海西北陆坡一号、二号沉船考古工作中,
考古学家首次采用工作船、水下定位技术等新设备、新技术,
成功完成了遗址的初步探测、详细勘测和文物提取工作。
展览的第一部分“探渊寻珍”,
通过图文介绍等方式说明南海西北陆坡一号、二号沉船的遗址位置
,向观众介绍我国深海考古的发展阶段以及所采用的新技术、新装备,补充了相关的延伸问答,让观众更直观地了解到我国深海考古的发展情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