麻风病被认为是人类最古老的疾病之一,在世界范围内流行极广,医学界曾将麻风、梅毒与结核并列为世界三大慢性传染病。它是一种由麻风分枝杆菌引起的慢性传染病。这种细菌主要侵犯人体的皮肤、周围神经、上呼吸道黏膜和眼睛。
麻风病的传染源主要是未经治疗的麻风病患者,主要通过飞沫传播和皮肤密切接触传播。
患者咳嗽、打喷嚏或说话时释放出的飞沫中含有麻风分枝杆菌,这些飞沫被他人吸入后可能导致感染。不过,95%以上的人对麻风分枝杆菌有正常抵抗力,即使感染了麻风分枝杆菌,发病的比例也很低。
麻风病的平均潜伏期为3-5年,大多数患者缓慢发病,早期症状多不明显且无特异性,患者往往不知不觉地得上了麻风病,甚至出现了畸残才去就诊。
麻风病的症状主要包括皮肤和神经症状。临床表现多种多样,早期主要是皮肤上出现不痛不痒的浅色或红色斑片。如不能早期发现和治疗,可能伴有皮肤感觉功能减退或丧失,病情逐渐发展甚至可以出现兔眼、歪嘴、爪形手、垂足、足底溃疡等畸残。
麻风病是可以治愈的。过去,由于许多麻风病患者未能被及时发现和治疗,导致病情恶化,出现令人恐惧的畸残面容,这是人们害怕麻风病的主要原因。而现在,通过使用世界卫生组织(WHO)推荐的麻风联合化疗方案,用药1天后即可杀灭体内99%的病菌,多菌型病人规则服药2年、少菌型病人服药半年即可治愈,且能够有效预防和减少复发。
提高认识:虽然麻风病在我国已经较为少见,但仍需保持警惕。
加强个人卫生:注意勤洗手、洗脸、漱口,尽量避免直接或间接接触麻风病患者的皮损和飞沫。同时,多吃新鲜水果和蔬菜,保证充足的睡眠和适当的锻炼,以增强个人抵抗力。
早期发现与治疗:一旦发现麻风病症状,应及时就医并接受医生的诊断和治疗。早期治疗可有效控制病情发展,减少传染和致残风险。
切断传播途径:对确诊的麻风病患者进行早期治疗,以消除传染性。
以第72届“世界防治麻风病日”暨第38届“中国麻风节”为契机,通过增强公众对麻风病的认识和了解,提高全民健康素养水平,消除歧视和偏见,形成全社会关爱麻风患者和治愈者的良好氛围,共同促进社会文明进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