编者按
随着大数据、人工智能对游戏运营的作用越发明显,如何通过较少费用、较短时间,完成游戏的研发和更迭,用最少的钱获取最高质量的游戏玩家,精准触达每一位用户的同时能确保留存率,成为游戏开发者和运营者考虑的问题。
游戏业是名副其实的大数据产业
游戏行业产业协会秘书长韩帅指出,
2016年上海游戏协会产值达500亿元,占上海文化产业整体收入的70%以上。
网络游戏作为其中最重要的一个细分领域,具有天然的大数据平台属性,游戏的研发、运营、推广及玩家导流都与大数据密不可分。
根据ThinkingGame CEO吕承通的数据,2008-2016年间,我国游戏行业的市场规模从原来的185亿提高至1655亿,玩家数量由0.67亿上升至5.66亿。
游戏行业的一个显著特性就是在游戏过程中会产生巨大的数据。
以某款休闲小型游戏为例,其每天的日活跃用户数量(DAU)是80万量,日增文本数据量50G,数据库增量45G。游戏数据的构成分四个层面:论坛媒体的数据、玩家在社交媒体中互动产生的数据、玩家的行为数据和业务常规数据。游戏运营200多个指标的数据统计其实已经反映了对大数据的利用需求。他认为,可通过大数据分析实现游戏运营和产品优化。对于游戏外的数据,可以对玩家发言进行挖掘、建立语料库,基于样本数据的分类辨识,进行情感识别、话题检测、画像追踪、舆情监控、立项调研,从而更好地了解玩家与市场,并及时发现漏洞予以警告、补救或优化。对于游戏内的数据,可进行数值系统的合理性评估、玩家属性聚类、游戏健康度评估、潜在付费玩家定位等。这些分析涉及机器学习、数据挖掘、文本婉绝、自然语音处理和深度学习等技术。
目前,大数据在游戏领域的运用主要体现在运营层面,但拟人化的游戏角色、个性定制化的游戏场景都是未来研究发展的方向。
游戏世界中社交数据非常重要
游戏收益跟用户体验密不可分,
由于在虚拟社会中投资风险、法则、文字语言等方面都与现实社会存在很大差异性,再加上支付方式单一、网络游戏数量暴增等影响,掌门集团电商CEO陈小红和游密科技产品经理邵颖哲认为,面对玩家数量触顶、市场增长放缓、行业竞争加剧的严峻局面,游戏虚拟世界中的社交数据显得尤为重要。
对此,陈晓红指出,需要运用虚拟经济、虚拟社交、虚拟世界的心理学等相关知识进行数据探索,利用大数据分析更为合理地进行游戏道具的设置和定价。邵颖哲则认为,
通过游戏社交通讯中的数据“反哺”,正是社交通讯与大数据分析在游戏业的价值所在。
例如,通过玩家的聊天记录分析舆情、玩家的行为数据、特征、活跃时间,甚至玩家的生活规律、对游戏场景的感知度等信息,提升留存率和用户活跃度,形成正向循环。
大数据助力游戏精细化运营
邵颖哲强调,
游戏行业的未来发展,有三个关键因素:
①精品化,即游戏本身品质和创新的提升;②精细化,即细分用户,最大程度地挖掘现有客户价值;③国际化,即开掘海外市场,打破人口天花板。而这些,都离不开充分利用大数据实现的精准定位。
与此同时,
用户对个性化体验需求的不断上涨,也成为大数据发挥作用的着力点。
对此,乐卓科技游戏运营总监廖亮深有体会,在大数据创造价值的金字塔模型中:第一层是用户数据、开服的稳定性,对业务的有效监控;第二层是玩家口碑的监测分析,用户体验反馈;第三层是精细化运营和个性化推荐;第四层是大数据提供的业务经营分析、甚至公司行业战略分析。因此,
利用大数据驱动业务和精细化运营,应该包括以下四个方面:
一是以数据为基础,进行更为精细的趋势捕捉和定向营销;二是通过数据挖掘手段,提升用户的活动响应;三是管理玩家生命周期;四是运用个性算法实现资源推广效率和效果的最大化。另外,还可以通过数据分析,筛选高质量渠道,进行版本与运营资源的调整优化。
虽然大数据和人工智能产业的飞速发展是历史发展的必然结果,如上海市经信委大数据处李强所言,得益于技术的逐渐成熟、底层基础架构的逐步完善,以及与众多应用场景的良好结合,给游戏行业和其他各行业都带来了前所未有的用户体验。但
企业在利用人工智能加速产业发展的同时,需要更加理性。
上海市科委高新处副处长肖菁指出,因为目前尚未有明确的法律法规对智能机器进行合理的行为规范,所以更需要企业在加强技术的同时进行自律。
(以上为嘉宾在上海大数据联盟、数据猿联合上海超级计算中心、Thinking Game共同主办的第十四期魔方大数据系列圆桌论坛的观点摘要。)
责任编辑:雷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