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栏名称: 生叔大菊观
我的主业是读财报
目录
相关文章推荐
Quora文选英语  ·  老外说𝒐𝒖𝒕 𝒐𝒇 ... ·  21 小时前  
知乎日报  ·  知乎直答接入「满血版」DeepSeek R1! ·  22 小时前  
51HR派  ·  2024年全国结婚登记数再度下探 ·  昨天  
传媒招聘那些事儿  ·  ​小红书:商家运营-亲子生活 ·  3 天前  
传媒招聘那些事儿  ·  【社招岗位表格】在线文档持续更新:新闻媒体/ ... ·  3 天前  
51好读  ›  专栏  ›  生叔大菊观

腰斩后割肉航空股,巴菲特被打脸了?我的四点思考

生叔大菊观  · 公众号  ·  · 2020-04-06 15:44

正文


财富算法


1

沃伦•巴菲特的伯克希尔哈撒韦公司上周五表示 已出售了其持有的约18%的 达美航空 股份和4%的美国 西南航空 股份。

在金融市场上买进卖出的交易本身都太正常不过了,然而有趣之处在于, 市场刚刚开始下跌的2月底,巴菲特曾以均价约46美元的价格购买了97.6万股达美航空的股票,随后在一次公开采访中老爷子表示:

我不会出售航空股。

很显然,按照上周24美元的出售价格计算,股神的这笔交易亏损了接近50%,也就是:

腰斩后割肉了。

由于老爷子的股神光环,消息一出来,就直接上了“金融版热搜”,一众围观群众大呼:

“巴菲特老了,糊涂了”

“巴菲特熬不住了”

“巴菲特打脸了”

“股神也玩短线操作?”

“说好的别人恐惧我贪婪呢?感觉不会再爱了!”

最搞笑的是,还有人说股神这是在制造市场恐慌,让韭菜纷纷抛售航空股,好在更低的价位上接回来。

对于这个时候跑出来嘲讽的这些童鞋,特别是那些开始遐想“阴谋论”的人,生叔给你们一个轻蔑的眼神,你们自己体会。

其实,这个事情没什么大惊小怪的,也没有什么好去嘲笑的,更不用过度解读股神“短线交易”背后的动机。说白了,巴菲特的卖出行为,只能说明:

他发现自己错了。

从股神麾下伯克希尔持有的超过2000亿美金的总股票市值来看,航空股占有的份额并不算多,巴菲特截至目前仍然手持超过千亿美元的现金。这轮股灾过后,我相信巴菲特又能赚得盆满钵满,股神依然是股神。

从投资交易的角度,在巴菲特割肉航空股的这笔交易上,仍然有很多道理值得大家去学习。今天就谈谈我自己的四点思考:


2

沉没成本

“哎,今天被瑞幸事件拖累,又亏了不少钱。”

上周和一个加入合伙人计划的老铁小王聊天,他说自己买过不少分众传媒的股票,综合成本大概是6块钱。

他问我对于这家公司目前是怎么看?

我谈了关于我自己的看法——分众目前主要是面对经济周期的问题,经济如果不见底,商业公司对于广告这项业务的总预算就很难出现大幅回暖,分众业绩反转就会长期处于不确定性。

他说:生叔你说的这些我都知道,就是当初后悔没跟着你一起卖,还越补越多。

我说:为啥不卖?你当初坚持它的逻辑是什么?

答曰:套牢了,想等一等看看会不会解套。

这里的“套牢”,指的就是买入后由于股价波动,当前股价低于建仓成本价的情况。

我相信,我们的读者里,整个金融市场上,有千千万万个这样的“小王”,他们只要买入后“被套牢”就万分难受,这个时候别的已经不重要了,头等大事是等“解套”。

甚至有的时候公司的基本面已经发生恶化,他们也是不闻不问,选择以“装死”的方式来应对,不直视问题,期待市场能“大发慈悲”突然上涨一大波。

割是不可能的,如果这个时候卖了,我的“浮亏”不就变成真实的亏损了吗?

沉没成本,指的就是过去已经投入的,但是与未来结果没有直接相关性的成本,它可以是金钱、时间、精力等等。

一个简单的例子,大家在年轻的时候都会疯狂地喜欢上一个男生/女生,然后在很长的一段时间里,你会把自己所有的精力都放在这个“男神”/"女神"身上,心甘情愿地默默为他付出。

帮他买早饭,陪他复习功课,又是买包买衣服,又是请客吃饭看电影,

虽然她常常向你暗送秋波,但是过了一段时间之后,你发现她新交了一个男朋友,原来,她之前一直把你当成一个免费的饭票/快递员/司机/保镖。这时,你应该怎么办?

谁在年轻的时候没有遇到过几个渣男/渣女呢?

那么,你过去这段时间里感情/金钱/时间上的投入,就是沉没成本。在发现真相之后,你就应该果断止损,该扔的“男神”/“女神”就得扔。

而不是红尘执念,再对人家姑娘死缠烂打,“一厢情愿”的爱情,往往都是以悲剧收场的

换句话说,沉没成本(你为这段感情付出了多少),与你当下的决策(应不应该斩断 瓜葛 )没有任何关系。

“抱一抱就当作从没有在一起”

“好不好要解释都已经来不及”

“算了吧我付出过什么没关系”

投资犯错和恋爱遇到渣男渣女一样常见。

而在金融市场上,你任何一笔交易的建仓成本,都属于沉没成本,你买的股票未来是涨是跌,市场不会来参照你的成本,认为那个价格才是合理的。

虽然你账面已经出现了浮亏,但冷静分析后,你发现自己看错了,预计未来的走势还将对你不利,那么你就应该及时断舍离,而不是为了小概率的“市场大发慈悲饶你一命”继续耗下去。

一个理性的投资者,应该从一开始就将“买入成本”这个变量,彻底从决策系统里剥离出去,从而在全局上保持高度理性,而99%的散户都过不了这一关。


3

勇气与弱者思维

弱者思维这个概念,以我自己的理解就是:

只观察,不预测, 因地制宜、随机应变。

做了这么多年投资,这几年有个深刻体会:

随时准备被打脸,是一个投资者的必备修养。

一个成功的投资者一定不是从来不犯错的圣人,而是在开仓后随时准备迎接打脸,发现看错过后有勇气敢于以“主动出局”的方式承认自己错误的理性人。 至于短期的盈亏对错,从来 都不是重点。

正如索罗斯狙击港币犯错果断止损出局那般。

也正如巴菲特本次割肉航空股,他没有为了捍卫自己的观点而死扛着。

反面的例子,大家可以去了解一下巴菲的老师,价值投资体系的祖师——本杰明·格雷厄姆,在美国20-30年代大萧条时期,一路抄底并死扛,最终破产的例子。

一个敢于认错的价值投资者,最终有可能变成伟大的价值投资者。

一个死不认错的价值投资者,最终则可能变成:

破产的价值投资者。

不承认自己的错误,用时间来当借口,是很多价投的病。

这是因为认错需要巨大的勇气,梁静茹给不了你,只能自己给自己。

智者平八方,仁者震阴阳,勇者斩天罡。

如何做到及时纠错?

首先,我无数次强调过的,不论我们做什么投资,买什么股票,一定要有自己的逻辑,切万不可“跟着感觉走”,也不可以“按照别人的建议来交易”。

这往往是我们可爱的散户同志们最缺乏的,他们中的大多数都不会跟着自己的投资逻辑走,而是根据自己的感觉来进行开仓,然后根据自己的持仓成本来进行卖出决策。这就好比是逛窑子不带XX套,迟早要经历惨痛的教训

当然,很多时候你的逻辑会被证明是错的,那就坦然地面对自己,回头再去反思,为什么错了,下次怎么改善。

只有这样,才会形成认知上的复利,一步步建立起自己的投资逻辑体系,才能最终保证长期的盈利。

其次,我认为在金融市场上,一切问题都需要用概率的思维去看待,未来不可预测。

预测所指的不仅仅是预测股价走势,还包括预测一家公司未来的一个季度的业绩,给一家公司算出一个精确的内在价值等等。

以上都属于基本面的强假设,正是因为预期是主观的,所以很多时候难免会和客观实际相距甚远,然而喜欢作强假设的人,往往都容易固化思维,总是在主观预期与客观事实发生冲突时,表现得畏首畏尾,死不认错。

为什么我规定自己一家股票的最大仓位一般不超过20%?因为我从来不认为自己有任何预测未来的能力,我的所有观点都是根据过去信息所作出的假设,且在一开始就假设我所有的判断都可能是错的,它必须根据未来事实的变化来及时纠正。

错了,就坦然接受,买股票就不要怕亏钱,也只有这样,你才不会被市场操翻在地。

发现不对,跑得比香港记者还快 ”,我想这一定是很多老读者对于生叔交易风格的深刻印象。


4

迷信权威

国内有很多看似专业的投资人,包括一些管理者好几个亿资产的基金经理,他们虽然号称是价值投资的信徒,但本质上其实都只能算是“伪价值投资者",因为在他们的眼里:

股神巴菲特的至理名言总是正确的。

比如,巴菲特的投资案例中显示他从来不买科技股。于是,很多投资者对于科技股就表现出天然的排斥——买科技股的,就算不上是价值投资。

再比如,巴菲特曾经在2007年公开表示航空业不是一个好生意, 伯克希尔不应该持有航空公司的股票。于是,这群 伪价值投资者也开始纷纷表示不看好航空股。

但在2016年股神又开始大举买入了美国四大航空公司的股票,他们瞬间就懵逼了。

最典型的是更多的吃瓜群众,他们嘴上会挂着巴菲特的名言:“别人贪婪我恐惧,别人恐惧我贪婪”,”不打算持有10年,就不要持有1分钟“,但是如果你要问他们到底什么是真正的价值投资?价值如何衡量?护城河都有哪几种表现形式?恐惧和贪婪如何量化?他保准答不上来。

看到股神抛售航空股后,跑出来嘲讽的也是他们,因为他们内心深处感觉自己好像被欺骗了。

迷信权威指的是一些人以权威人士的只言片语为论据来肯定一个论题,或是以权威人士的某个观点作为论据来否定一个论题。







请到「今天看啥」查看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