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栏名称: iNature
专注前沿科学动态,传递科普信息。
目录
相关文章推荐
湘微教育  ·  关注!湖南这些考试时间定了→ ·  6 小时前  
潇湘晨报  ·  谢娜发文报平安 ·  昨天  
湖南日报  ·  中国电信原总裁兼首席运营官梁宝俊辞职 ·  2 天前  
51好读  ›  专栏  ›  iNature

30岁当博导,入选国家杰青,被誉为学术女神!她却直言自己是个很“轴”的“女汉子”!

iNature  · 公众号  ·  · 2024-11-22 10:31

正文

29岁 就被评为 教授 30岁 荣膺 博士生导师 ,入选 国家杰青 、优青,荣获国家自然科学二等奖、 教育部自然科学一等奖、 “霍英东”基金、“ 第十八届中国青年女科学家奖等荣誉 她专注 人工智能、神经网络 等前沿领域,她 优雅美丽 被誉为 学术界女神 ,她却 直言自己是个 很“轴”的 “女汉子” ,她就是 四川大学计算机学院教授 —— 张蕾


很“轴”

30岁博导的炼成之路

张蕾出生于1980年4月出生, 翻开她的 学习与职业履历,看得出 她一直很“拼” ——本科在电子科技大学应用数学专业学习,后保送计算机科学与技术专业硕博连读 ,2008年获得计算机科学工学博士学位; 之后 在香港中文大学计算机科学与工程学系从事博士后研究。

2009年作为引进人才,张蕾到四川大学计算机学院后, 29岁评为教授,30岁评为博导 40岁入选“国家杰青” 张蕾却表示 ,这样的履历在人工智能领域并不鲜见, 她还不够“拼”,她只是很“轴”。

张蕾在科研院所的大院中长大,军人出身的父亲对她要求严格,早起晨跑、自律学习,树立目标并不折不扣地去实现,成了张蕾刻在骨子里的生活习惯。

张蕾的职业生涯可以分为两个10年,每个阶段都标志着她人生和职业的重要转变。 1998年至2008年,属于张蕾的电子科技大学时期,她通过刻苦钻研,为未来的研究和教学工作打下了坚实的基础。另一个10年,则是张蕾的四川大学时期,张蕾于香港中文大学从事博士后研究工作后,2009年入职四川大学,被聘任为教授。2009年到2018年,在四川大学的10年是张蕾从学者转变为教育者的过程。她在29岁时被川大计算机学院聘为教授,并很快成为了博士生导师。张蕾不仅继续进行科研工作,而且开始培养下一代计算机科学家。

这两个10年的不同经历,带给了张蕾完全不同的人生感悟和体验,不仅见证了张蕾从一个学生成长为一名教授和科研人员的过程,也反映了她如何将纯粹的理工科背景与人文氛围相结合,以促进计算机科学的发展和实践。她的职业道路展示了在不断学习和适应中实现个人成长和职业发展的重要性。

在张蕾攻读博士期间进行人工智能基础理论及其应用研究时,人工智能发展正处于低潮,但她仍旧跟随导师,努力沉淀和积累,静待厚积薄发。张蕾的“轴”劲让她最终等到了席卷全球的人工智能热潮的到来,中国近十余年不断将科技创新摆在更加重要的位置,在人工智能领域,张蕾终于可以大显身手。


够“ 勇”

科学家妈妈的成长范例

不仅是科学家,也是妈妈。 张蕾在学术界和家庭生活的角色兼顾上展现出了非凡力量。

在川大任教后,张蕾在科研成绩方面不断爆发。她获得国家自然科学基金“优秀青年科学基金”、教育部“霍英东基金”、以及多项省级荣誉。同时,张蕾在国际学术组织中担任重要职务,如IEEE成都分会副秘书长等,这些职位不仅证明了她在计算机科学领域的专业能力,也反映了她在全球学术界的影响力。她在四川大学担任智能交叉技术研究中心常务副主任、计算机学院人工智能系主任。她的工作不仅获得了国家自然科学二等奖、教育部自然科学一等奖,还获得了国家自然科学基金杰出青年基金和优秀青年基金的支持。

2023年4月,第十八届 “中国青年女科学家奖” 颁奖典礼在京举行,张蕾获奖。 该奖是国内唯一面向全国女性科技工作者的科技奖项 ,旨在激发女科技工作者的创新热情。自设立以来,已有 184名 女科技工作者因其在各自领域的杰出成就而获此殊荣。张蕾的获奖,不仅是对她个人科研成就的肯定,也鼓励着更多女性科技工作者追求科研卓越。
如上所示,张蕾所斩获的诸多项目,对于很多科研工作者来说,都极为难得。除此之外,她还兼任诸多学术职务,体现了在学术领域的重要影响力。同时做好这么多工作,定然需要付出不一般的努力。 张蕾有着坚韧不拔和雷厉风行的性格,她直言自己是个“女汉子”。
即使在硕博毕业季生着病身,也坚持着吃完药继续工作。“轻伤不下火线,扛着呗!”她笑道。她的这种精神激励着周围的人,也为她赢得了同事和学生的尊敬。张蕾曾在访谈中称, 工作上的大量付出,让自己感到了对孩子的亏欠。 所以在每次回归家庭后,她会尽力扮演好一个普通母亲的角色,陪伴孩子成长。她的这些付出,让人深感不易。

在家庭中,张蕾同样展现出了强大的责任感。她勇于牺牲和奉献,是作为一个妈妈对孩子成长的深切期望。尽管忙碌,但回到个人生活中,张蕾始终把家庭放在首位,尽力给予孩子更多的陪伴和关爱。她的生活态度和工作方式,提供了一个如何在追求学术卓越和家庭幸福之间找到平衡的生动范例。

智勇双全

科研女神的力量

张蕾,在人工智能领域的选择堪称勇气与智慧的结合。人工智能的发展并不是一帆风顺的, 张蕾选择博士研究方向时,人工智能正处于低谷,但她毅然决然地加入了导师章毅教授的神经网络研究团队。

在科研道路上,张蕾经历种种困难,但她坚信团队的力量,团结互助、共同攻克难题。她深知计算机学科的特质,团队合作、交流讨论是科研之路不可或缺的一环。多年来,张蕾和团队的研究领域是人工智能的基础理论及其在医疗行业的应用,着重致力于人工神经网络模型及其记忆机制的相关理论研究,并将这些理论研究成果应用于医学数据的智能分析。

张蕾的团队,与华西医院等机构开展长期密切的合作,建立了多病种、一系列智能医学辅诊平台。 相继研发了多套智能医学诊疗系统,并已累计部署了数百家医疗机构。其中, “乳腺癌智能筛查系统” 运用进了四川省的民生工程乳腺癌的筛查中。该系统在几分钟内就能完成1例乳腺癌筛查,实时获得人工智能的筛查结果,并自动生成报告。很大程度上为基层政府部门、地方医疗机构等组织带来一定便利,也让这一民生工程覆盖到了更多的农村妇女。

张蕾曾在采访中讲述,系统最初的研发源自医院医生的诉求,但在医院应用后,出现了不符合医生使用场景等各类问题,于是研发团队不断去调校、攻克一道道难题,不仅算法在不断迭代,系统的载体设备也不断变换着各种形式,以更好地应用各类场景。 “科研成果的转化及应用推广,其实是一个多领域交叉融合的过程。” 张蕾说, 在她看来,这正是女科研工作者的强项。 “有很多相关领域的研究表明,女性似乎更擅长与大脑左右半球的信息交换相关的任务。因此,女性可能在处理关联和交叉信息方面的能力更强。”在信息高度融合和交叉、各领域科研工作者高度协作的今天,这些特质,使得女性更具有某种独特的优势。张蕾将和她的团队继续努力,致力于让人工智能更好地守护群众健康。
如今,面对计算机学科充满活力的生态环境,张蕾也对学生提出了殷切期望: 希望学生们能够保持充分的热情和冲劲,同时克服浮躁,深入挖掘现象背后的问题。 她希望学生们坚定地走在自己选择的学科道路上,不论从事科研还是就业,都要持之以恒、学以致用,为社会创新与发展贡献自己的力量。同时,她还期许学生们在当下环境中实现自身的成长与平衡,找到事业上的价值和乐趣。

张蕾用她的经历证明了一位优秀科研者的力量,保持着坚定的信念、不畏困难的勇气和不懈的努力,发挥智慧和勇气不断在自己的领域发光发热,带领团队一起,为更多人做真正有意义的事情。

版权声明

本文来源:蔚青学者、科学网、 四川大学、中国妇女报 等,版权属于原作者,仅用于学术分享








请到「今天看啥」查看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