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栏名称: 超人的电话亭
只分享有价值的设计经验。
目录
相关文章推荐
环球物理  ·  【聚集高考】重磅!2025全国高考时间刚刚定了! ·  20 小时前  
环球物理  ·  【春晚考点】2025春晚15个热门考点汇总, ... ·  2 天前  
51好读  ›  专栏  ›  超人的电话亭

苹果手机,药丸和售罄并存

超人的电话亭  · 公众号  ·  · 2024-09-22 22:09

主要观点总结

文章讨论了苹果产品创新的瓶颈,介绍了黄牛现象背后的逻辑、消费决策差异以及不同用户群体的关注点。文章还提到了手机行业的瓶颈和移动软件行业的发展限制。

关键观点总结

关键观点1: 苹果产品创新的瓶颈与黄牛现象

近年来苹果产品创新遭遇瓶颈,新品发布会的影响力逐年下降。尽管网上对苹果产品的风评不佳,但黄牛现象依然存在。这是因为存在供需矛盾,尤其在短时间内需求大量释放。部分消费者急于拿到新机,对价格敏感度较低,成为黄牛的主要销售对象。

关键观点2: 消费决策差异与产品策略

消费决策受到多种因素影响,包括7天无理由退货和24期免息等政策。这些政策一方面便利了消费者,另一方面也催生了黄牛的普及。此外,部分商品本身没有多少溢价,但由于供应紧张,也会被黄牛抢购。消费决策还受到网络评价和真实消费决策割裂的影响。网上评价虽然负面,但商品销售总量并不少,因为目标用户群体和实际网评群体不同。

关键观点3: 产品创新与行业瓶颈

手机行业面临创新瓶颈,单纯堆砌处理器、内存、像素等硬件升级并非真正的变革。移动软件行业的发展也遇到限制。对于产品设计者而言,理解目标用户的需求至关重要。需要独立深度思考,去挖掘不同用户群体的关注点,以应对复杂的产品决策。


正文

近年苹果的创新遭遇平静瓶颈,新品发布会一年不如一年,就像一管被挤烂的牙膏,憋一年的劲才能挤一点余量出来。
每届发布会结束"药丸"的呼声就不绝于耳,感觉新品上市就要遭遇滑铁卢,无人问津。但每次到预购和取货阶段,现状却老是和线上的风评相反,而且网上和咸鱼充斥满黄牛。

这是很有意思的现象,趁周末休息,从产品的角度出发把思路整理一下分享出来。

黄牛形成的逻辑认识

首先第一个问题,就是黄牛存在的逻辑。常规的黄牛就是干倒买倒卖的勾当,通过供需不平衡或信息差来赚取中间的差价。
对于一些供不应求的产品或市场他们的存在比较容易理解,比如优质医院科室的挂号,人气偶像的演唱会,全球限量的奢侈品、纪念品等。
但 iPhone 作为主流消费品,而且网上风评这么差,唱衰的人那么多,怎么还会有人抢甚至加钱买?
这里面有两方面的原因,第一个就是在供给和需求矛盾中,并不只是总量上的差异,其中还需要纳入时间这个变量。虽然从长远来看供需并不存在太大的问题,但是在短时间内,尤其是上线第一到两天的时间里,会有囤积的大量需求需要得到释放。
一方面是普通换机的刚需人群,可能旧手机坏了还是用太久了不得不换了。另一部分是急急国王型,就想最快拿到新的机型,不管只是单纯急还是发朋友圈 Showoff。
当然这里面绝大多数人都只是普通消费者,现在的 iPhone 价格已经挺离谱了,还要加价是什么冤种行为?
但普通消费者只是普通消费者,在庞大的 iPhone 用户群里,依旧有相当一部分人不那么"普通",当然我不是指他们是冤种,而是在他们眼里 iPhone 现在的价格多几百一千和原价比起来没有任何区别……
可以俗称是大户或者富哥,他们不关心什么时候预约,也懒得去抢,只要上市第一时间能拿到就行。这是黄牛的核心销售对象,因为这群人不讲性价比,而黄牛和时间赛跑抢货的销售对象就是他们,窗口期也在上市的前两天。
虽然这部分用户总量不算少,但和目前黄牛的总量比起来,已经相形见拙了。过去的数码产品黄牛都需要有特殊的渠道,数字化工具才能当得了,但在今天人均可当黄牛。不止是 iPhone,还包括今年的华为三折屏、富士 x100v 等。
这和目前的产品销售模式和用户保障权益有非常大的关系,就是7天无理由退货和24期免息。
虽然它们都能利好消费者,但同时可以催生黄牛的普及,数量越来越多,让部分供应本来就不是特别充足的市场雪上加霜。
我们都知道持有现金是有成本的,因为你除了拿手上最差也可以存银行吃利息(去A股赌博不算),所以24期免息就等于商家或银行帮你承担这部分资金的成本,消费等于获得了约2%的优惠。
再换个逻辑,如果不是普通消费者呢?我不是真来买你的商品做分期换优惠,而是要套现呢?
了解网贷行业的都应该知道每年网贷的数据都在创新高,尤其是中小额借贷。因为银行不会给这些资质差的缺钱的中小额用户放款,他们只能跑门槛更低的不同网贷平台借钱。
而这些平台的利率全都高得过分,年利率10%起步,比如最头部的微信微粒贷、支付宝借呗、360金融,利率分别是18%、14.6%、10.90%
只要不是借上瘾和急眼的,再迟钝的用户也知道这些地方约等于高利贷。而这些数码产品,动不动24期免息,那我直抢下来,转手倒卖,运气好的话还能加钱多卖一点,运气差点也可以按原价出掉,那不就等于实现了无息贷款套现。
甚至最差的情况还要倒贴一两百卖出去又能怎么样?和"高利贷"们的利息成本比起来,也是净省几百上千。至于风险?有7日无理由退货的政策兜底你谈什么风险?就是市场行情差到一上市暴跌也没关系,7天内卖不掉退了不就行了?
这两个利好叠加,对于很多学生和借网贷的人来说是非常有吸引力的。获得无利息贷款可以用来补别的借贷,或者直接用这钱去旅游、买包……
这个势头这几年愈演愈烈,只要供应跟不上的且支持多期免息、7天退货政策的商品,都会挤满黄牛,即使商品本身没有多少溢价或者只能原价转售都一样。

关于消费决策的差异

第二点,就是消费决策的问题。人的思维最容易被自己的主观和接触到的信息影响,而这个世界的实际运作模式却远远比它们广阔。这也是做产品最忌讳的一点,就是用我们的浅层主观意识和网上接触到的信息来做判断。
就像 iPhone 创新虽然拉胯了很多年,从 X 以后就没有什么革命性改变,网上的评价也整体为负,但销售的总量却一点都不少,依旧在高端消费机型中占据绝对的主力(超过70%)。
这里就一定要注意到一点 —— 网评和真实消费决策间的割裂。
同样的问题经常上演,比如富士的 APS-C 画幅 (简称残幅)的相机,远超其它品牌同级产品的售价,以今年发布的富士 X100VI 为例,官方售价为11390堪比全画幅套机。
该产品在专业摄影师群体被广泛嘲讽,认为其性能差只是台好看的“废物”,对于很多普通消费者来讲它也毫无性价比,尤其奉行底大一级压死人思路的用户,在网上对它的评价也是极尽嘲讽。
而实际上,它的火爆程度远超“常理”,供应远低于需求量。虽然有官方本身刻意控制产量的嫌疑,但是它的成功是毋庸置疑的。目前二手市场的价格接近1W8(不坑穷人),不同平台抽奖甚至给的不是相机而是官方原价购买资格…黄牛市场就更不用说了,这样类型的产品注定是要被黄牛批量抢购再倒卖。
还有一个就是这两年风头正盛的理想,从最早关注它开始,它的争议就没有断过。在知乎、头条、抖音等平台里,它是一家要技术没技术,要性能没性能,要质量没质量的三无组装车企,是会最快倒下破产清算的新势力。
但结果大家也看到了,它的销量节节高升,利润率更是远超竞品和一众传统车企,尤其是它的产品是均价超过30W的豪车水平。
这些产品在网上从来没赢过,在真实世界里却销量却是反过来的,原因是什么? 说到底,就是产品消费群体和网评的群体不是一群人。而多数产品的研发或策略,就没有想着满足所有人。
很多时候一款非目标群体是大多数,或者占据会上网发声的群体中的多数,那么我们往往看见的评价就会呈现一边倒的趋势。而站在他们的角度出发,给出的每条质疑看似也很合理,但有参考价值嘛?
有,但是不多。
目标用户群体的差异代表了圈层的不同,想法的不同,决策的不同,而不同人群之间在意的东西是天差地别的。
就拿理想来说,它的车主大多数在意的都是“舒适性”,有大的空间好的内饰优秀的智能化以及各种远行上的辅助,这些都是家庭生活化的需求,所以官方给出的宣传图、标语也全都是贴合这些场景构建。
这和传统车圈的叙事方向是完全不同的,最终“百公里加速、操控性、驾驶乐趣”输给了“冰箱、电脑、大彩电”。这部分用户根本不在意性能和驾驶差异,对很多人来说,车就是一个安了四个轮子的铁盒子,能安全的正常移动够用就行了,要满足我日常需要而不是为开而开。
而这些车主在网上的评价就是“不懂车”的人……
再回到 iPhone 身上,iPhone 虽然创新乏力,但依旧有大量的用户(包括我)继续使用和更新,同样也有各自的决策依据。
首先在这个价位的机型选择中,可以选择的对象并不多,除了苹果只有三星、华为、小米、OV 系的少数高端机型。可以简化成是 iOS 和 Android 两个类型的机器。
安卓阵营的不同品牌不管怎么发力,不管怎么优化设备叠加功能提升性能,它们都没办法直接影响安卓应用市场的软件质量, 也没办法在软硬件一体化的结合上与 iOS 相提并论。
同理,对于大量苹果用户来说,最关注的东西就是这套生态,虽然不是完全不在意硬件,但显然优先级不是最高的。而苹果用户想要的东西安卓提供不了,所以即使安卓有快充、有更大电池、有折叠屏,这部分用户虽然也想骂,该骂苹果也会骂,但就是不会选择更换。






请到「今天看啥」查看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