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栏名称: 中央广电总台中国之声
中国之声,最新闻
目录
相关文章推荐
新华社  ·  世界首次记录! ·  14 小时前  
新华社  ·  夜读|心态越放松,结果会越好 ·  2 天前  
人民日报  ·  【夜读】心是一块田,快乐自己种 ·  3 天前  
51好读  ›  专栏  ›  中央广电总台中国之声

独龙江,一步跨千年的太古“神域”

中央广电总台中国之声  · 公众号  · 社会  · 2017-10-06 17:06

正文


反贫困,是古今中外治国理政的大事;消除贫困、改善民生、逐步实现共同富裕,是社会主义的本质要求;而扶贫、脱贫,则是我们党实现第一个百年奋斗目标的重点工作。2015年,中央扶贫开发工作会议向全党发出“打赢脱贫攻坚战”的总动员令;今年,习近平总书记又立下“要下一番‘绣花’功夫”的脱贫军令状。在啃硬骨头、攻坚拔寨的冲刺期,各地脱贫工作究竟做得怎么样?中国之声特别策划——《小目标在路上·中国脱贫攻坚样本调查》,分派三路记者,聚焦偏远少数民族地区的扶贫开发、健康扶贫、城市里的精准扶贫等,带您聆听脱贫攻坚路上的故事。


第二集

一步跨千年的太古“神域”(下篇)


戳音频 听新闻


记者A:及时宇

我们此行的目的地,是位于云南省 怒江傈僳族自治州 贡山独龙族怒族自治县 的独龙江乡。这里距北京的直线距离约3200公里,是独龙族的聚居区,很长一段时间,这个民族的代称一直都是“中国最后一个没有通公路的民族”。过去,要进独龙江,就必须翻越雪山连绵、峡谷陡峻的高黎贡山。1962年,政府凿出一条全长65公里的人马驿道。但走完这条不算长的路,却需要三天。


记者B:桃花园

这里北连西藏、西邻缅甸,森林覆盖率82.2% 。它仅以一条江陪伴着全部4000多人口世代繁衍,仅以马帮和唯一一条公路联通外界,每年还一度有半年大雪封山、人马驿道阻断,成为全国最贫穷落后的地区之一;它因地处最偏远、生活最原始、外人最难到达而被奉为“神域”,又因风光最壮观、文化最神秘、民族最质朴而被赞为真正的“世外桃源”。


记者C:独龙江

为了提高 独龙族 人的生活水平,2009年,当地政府启动了独龙江“整乡脱贫、整族帮扶”计划;2014年,一条长约7公里的隧道贯通 高黎贡山 ,宣告独龙江与世隔绝的状态永远成为历史。今天的独龙族人生活得怎么样了?他们还有没有想要实现的“小目标”?我们想去看看……


记者拍摄图片


司机叫肖玉龙,是独龙江乡巴坡村的女婿,夫妻俩在村里开了一间小卖店,今天到县城来上货,顺道带我们进山。


记者:这条路从贡山县城到巴坡村有多远?

肖玉龙:100多公里吧。

记者:您要开多久?

肖玉龙:3个小时吧。

记者:现在我们走的这条公路是哪年修的?

肖玉龙:99年吧。

记者:是差不多99年修的。

肖玉龙:哎对。


记者拍摄图片


2014年,随着独龙江隧道的开通,这条新修的四级公路变得热闹起来,翻天覆地的变化从此开始。


吉木阿依:以前我刚刚参加的工作的时候我们就会去独龙江,那个路坐的感觉就像那种碰碰车一样,一会儿那个头又会撞在那个车顶上,一会儿又会撞在玻璃上,如果有男女同事一起坐的话,还会开玩笑,因为经常会抱在一起。


同车前往的扶贫干部 吉木阿依 向我们仨讲述着独龙江的过往。


记者:好漂亮!

吉木阿依:雪山从来都不会化的,终年积雪我们这边。它是一条山脉,一条是碧罗,一条是担当力卡,还有一条是高黎贡。

【车辆行驶中】

记者:那你让他上来啊……

肖玉龙:这是我奶奶。

记者:您好!您在这里做什么事情啊?

李文仕:我去开我们家羊圈的门,放羊出去。

记者:您今年多大年纪啊?

李文仕:100岁了。

记者:我看您还有纹面啊。

李文仕:这个是丈夫让纹的,因为那个时候所有的人都纹着,一般纹纹面的都是漂亮的。


记者拍摄图片


李文仕整个脸颊都被“X”符号纹出的菱形、蝴蝶形、胡须形的黛青色图案覆盖,身披独龙毯,脖子上挂满了珠串。在独龙江,像她一样的活化石只有不到30人了。她们是独龙江最年长的一代。李文仕随手从地上摘起一颗野菜和我们分享 。


李文仕:我们小时候是在野外到处找吃的,就是这种东西。

记者:这个是可以吃的?

李文仕:我帮你摘一个嫩点的……

记者:可以直接吃吗,还是……

李文仕:可以直接吃……


记者拍摄图片


小江,今年24岁,毕业于保山师范学院,既是我们的翻译也是我们的向导。她的家在独龙江最下游的马库村,隔着一条天然的瀑布与缅甸相邻,是我们此行走访的起点。在她儿时的记忆中,武警叔叔捐赠的鞋并不是用来走路的。


小江:我们都是提着鞋子光着脚去上学。

记者:那要鞋子干嘛?

小江:独龙江一年四季几乎都是下雨天,到教室了再把它套上去啊冷的时候。

【话题转换】

小江:在大学我觉得学到的很多,老师让我们向多方面的发展,我觉得这是大学里面最可贵的。

记者:大学毕业是哪一年?

小江:15年。

记者:我们今天的生活变化太大了哈?

小江:对,我们是直接从原始社会过渡到社会主义社会的,直接就是跨越了。

记者:小江每次回家都特别开心哈?


记者拍摄图片


小江:对呀很开心,又回家了……下面那个是我爸爸。

记者:您好!

小江:我妈妈,我奶奶。他们都不会讲汉语,只能我代替翻译了……有没有人要喝咖啡的?缅甸咖啡。

记者:我要我要我要。

小江:好我给你们冲一下。

记者:缅甸咖啡。

小江:嗯。你们先坐着吧,这个竹笋蘸着这个辣子吃就不会觉得那么麻了。可以跟书记吹一下牛,一边吹一边吃。

记者:对呀对呀,书记……


重楼、草果(记者拍摄图片)


小江家变得热闹起来。她的叔父江仕明,也是马库村的村支书,开始给我们介绍支撑起整个独龙江乡生存和发展的产业经济。


江仕明:明年马库村就脱贫了。依靠的是种植业和养殖业,养独龙牛、独龙鸡。种草果,重楼也种。2016年马库村的草果达到60吨,卖了70万。这个是农户的。

记者:那70户卖了70万就是平均一家一万块的收入。

记者:种子都是政府免费给的吗?

江仕明:政府免费给的。

【场景转换】

记者:小江,我们现在是要去哪?

小江:巴坡村委会的一个集体经济养鸡场……这个地方是巴坡村的一个小组。


记者拍摄图片


怒江公路局外派独龙江巴坡村的工作队长李梦桥正在指挥着大伙儿分鸡苗。


李梦桥:这个鸡苗是用来今年帮扶这个村制造村集体经济的。

记者:给他们投入到多少只鸡苗?

李梦桥:500只。大概现在这么大的鸡市场价是40元一只。长大以后可能到100左右吧。


记者拍摄图片


正在鸡舍中忙碌的贡山县副县长 施忠 则透过眼前这些“身强体壮”的独龙鸡,看到了独龙江集体经济的更多产业未来。


施忠:最大的变化是基础设施全部完善,所有的交通、道路、网络、通信、电力,现在要解决的就是软件,如何把扶贫产业开发出来,做强做大就完了。这些草果、中草药,还有马上我们要投放100多个蜂箱,因为他蜂蜜这块是品质最好的,都在打造,所以说我对巴坡村这个脱贫退出非常有信心。


记者拍摄图片


有了好产品还要卖出去,年轻一点的干部琢磨着搭乘“互联网经济”的快车,在村里建起为农户提供代买、代卖、产业培育等的电子商务服务点。


工作人员:你要买什么东西?

村民:看手机吧。

工作人员:价位大概要多少钱左右?

村民:2000多元以上的吧……

工作人员:现在我们可以做到的就是帮村民买东西。目前面临的困难就是我们打算做帮农户的产品卖出去,可是现在我们这样挂着农户的产品没人看没人买。


听起来,独龙江乡还真不是一块仅仅有着美丽自然风光和神秘文化的不毛之地,没想到它在产业化发展道路上也能有这么多收获——既有像草果、重楼这样的种植业,也有像独龙鸡、独龙牛这样的养殖业,有像蜂蜜这样的优质产品,竟然还有农村电商!那么,有了这么多致富的手段,独龙族人又有着怎样的生活状态呢?


从落后的原始社会到跨入现代文明,从人背马驮到有了穿山隧道,从刀耕火种到发展出林下经济、集体经济,甚至互联网经济、电子商务。昨天,我们一路跟随记者的脚步见证了云南省 怒江傈僳族自治州 贡山独龙族怒族自治县 独龙江乡 “一步跨千年”的变化和发展。不过,我们不禁想问,在这样快速的发展下,那里人们的生活、精神面貌究竟是什么样子的?那里的孩子又有着怎样的教育环境?他们将如何面对未来呢?


记者拍摄图片


小江:我们现在的位置是在那个我们孔当乡一个龙元村里面,这里建的是我们这边的村子里面的党员活动室,还有旁边还有一些基础设施就是篮球场之类的。

记者:你好,你篮球服写的是什么——无兄弟不篮球,独龙江13号。你叫什么名字?

龙晶:龙晶。

记者:你是独龙江篮球队的吗?真的?

龙晶:我以前去西安打球,代表独龙江。

记者:和哪儿打呢?

龙晶:很多地区,安徽那些,黑龙江、四川。

记者:成绩怎么样?

龙晶:全国比赛第三名。我还被选到了表演赛,姚明当我的教练。

记者:我们到你家去看看吧。


记者拍摄图片


龙晶一家五口人,爸妈,一个哥哥,一个姐姐,因为除了日常开支,还要负担三个孩子的教育费用,龙晶家成了龙元村典型的“贫困户”。


记者:你这个房子我看很好啊。

龙晶爸爸:这房子是国家统一搞的,老百姓投工投劳。

记者:投工投劳。你们是什么时候搬进来的?

龙晶爸爸:是2013年10月。

记者:你这个房子是多大的面积?

龙晶爸爸:80平方。

记者:有几个卧室?

龙晶爸爸:4个,其他是客厅还有1个卫生间,垃圾是统一堆放。

记者:想过未来,怎么样能让生活更好吗?

龙晶爸爸:想过。多种些经济作物,重楼、草果那些。

记者:想过出去打工吗?

龙晶爸爸:想过,但是目前我年龄也大了。

记者:你今年多大年纪?

龙晶爸爸:30嘛,30多。


右为龙晶(记者拍摄图片


龙晶默不作声,与父亲不同,今年14岁的他有自己的梦想。


龙晶:如果有条件的话,我想去NBA。

记者:什么?(惊讶)

龙晶:我想去NBA。

记者:怎么才能够打到NBA去啊?

龙晶:努力学习,向大城市发展。

记者:要上大学吗?

龙晶:有这个想法。

记者:你觉得外面的世界怎么样?

龙晶:外面的世界是繁华的,比村里的世界更精彩。


记者拍摄图片


第二天,龙晶带着我们来到他的学校——独龙江乡九年一贯制学校。校园里,一座座以土黄、亮黄色为基调的尖顶楼房都按照独龙族文化进行了精心装饰。校长李学梅已经在这所学校耕耘了四年多。


校长李学梅:我是13年的8月份从县城完小调过来这边的。想都不敢想来到这个地方,来到这里的第一个感觉就是,老师太缺了,两个人就要包一个班。我是上数学他是上语文,然后他上语文的时候他就要上品德,还有写字课、阅读课全部他包,然后我就上科学、音乐、美术这些。就是早上6点半起床,一直到晚上的9点钟才能睡觉。不仅仅是上课,还要负责学生的衣食住行全部学校这边负责。

记者:3年多的时间里边,有变化吗?

校长李学梅:这个是天翻地覆的改变了。14年招了10多个代课老师,县团委专门为我们招了10个志愿者,然后又补充进来特岗教师,15年进来17个特岗教师,16年又让我们到昆明那边,人才引进嘛,又招过来5个老师,云南大学那边的研究生支教团也特别到我们学校来支教,去年来了6个,今年又来了6个。现在我们已经有74个了。

记者:现在有多少学生了?

校长李学梅:现在学生加上校点的这些是570多个,加上幼儿园就是610个。


记者拍摄图片


教师人数够了,教学能力也逐步得到提升。


校长李学梅:13年的时候还是大雪封山的时期,根本无法走出去参加任何培训,14年以后,教师的人数刚刚饱和,所以我们也无法派出更多的老师去外面学习。然后到15年、16年送教下乡,我们都选派老师出去。我们学校还有一个录播室,原来昆明高新小学跟我们是结对子的,他们那边授课的时候我们可以在这边听课。


李学梅的愿景最终还是落在孩子们身上。


校长李学梅:不怕你笑话,我最大的一个希望就是小学这一边就是尽量的及格,就是不要有那些个位数,现在从几年的努力来看几乎个位数是已经可以杜绝。


记者:初中毕业以后这些孩子一般会走向什么地方?


校长李学梅:去年我们就毕业了70多个,里面有68个学生来考试,只有19个学生上了高中,剩下的那些孩子们,我们云南这边有28所学校他是免费可以去读的,我们就推荐孩子们去读这些学校,但是我从调查的情况看,没有多少学生能留到外面,还是回到独龙江来务农,这些孩子还是比较多。


记者A:及时宇

“有梦就有希望”,每天清晨,这首校歌都会被唱响,它不仅仅是独龙族人对自己年轻一代的勉励,而已经被从原始走向现代的独龙江所印证。几年间,独龙江在安居工程建设,交通、电力、通讯等基础设施建设、产业发展等领域取得了跨越式发展,目前,已完成民房改造1060多户,根据独龙族特有的“火塘”文化建成火房300多栋;铺设完成一个独立电网、两座电站,实现全乡通电;退耕还林7000亩;发展草果种植65133亩,人年均增收3365元;以“生态脱贫”方式发展护林员133名,人年均增收9000多元;现有建档立卡贫困户333户,1209人,约占全乡总人口的30%。


记者B:桃花园

有的梦想实现了,有的梦想还在路上。漫长的雨季,给独龙江的生产、生活带来了极大的不便。乡里长90多公里的南北公路还有些窄,弯也多,下大雨时容易塌方;虽然通了电、发了电器,但目前的桩基容量还是难以满足枯水期的用电需求;年轻人的工作技能和竞争力还有待提升;还有很多的观念、意识需要追赶走得太快的脚步。


记者C:独龙江

但,去看外面的世界,依然会是龙晶们必须完成的远行。独龙江曾经沉睡,但它再也不是那个世界尽头的冷酷仙境了。最年轻一代的独龙孩子已经能像外面的孩子一样,有模有样地跳着舞、唱起“跟着我左手右手 一个慢动作”。我们也将与他们同行在这条追梦的路上,哪怕能帮助他们实现一个小目标。总有一天,我们都能抵达独龙江;而独龙江,也能抵达属于它的未来。



记者:白宇、江晓晨、田园、李健飞、赵琼

来源:中国之声《新闻纵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