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栏名称: 法学学术前沿
【法学学术前沿】=【法学】+【学术】+【前沿】。 聚焦法学精神、学术思想、前沿时事;旨在传播法界言谈、分享法学文萃、启蒙社会共识,致力做讲方法、识时务、有情怀的公众号!
目录
相关文章推荐
Kevin在纽约  ·  「川普 PK ... ·  15 小时前  
最高人民法院  ·  甲辰年,法院人守护的这份人间烟火 ·  3 天前  
AI数字世界  ·  早鸟价即将结束!安拓法律AI大会 ·  3 天前  
贵州司法  ·  “法律明白人” 疏解“千千结” ·  4 天前  
贵州司法  ·  “法律明白人” 疏解“千千结” ·  4 天前  
51好读  ›  专栏  ›  法学学术前沿

【新书】陈瑞华:《程序性制裁理论》

法学学术前沿  · 公众号  · 法律  · 2017-04-01 09:19

正文


《程序性制裁理论》

(第三版)

请输入标题     abcdefg

作者:陈瑞华, 北京大学法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

责编:南勇

赐稿邮箱:[email protected],仅接受原创首发赐稿!

请输入标题     bcdef

【出版时间】

中国法制出版社2017年2月出版

ISBN 978-7-5093-8218-9  定价79元


内容简介

《程序性制裁理论》是北京大学法学院陈瑞华教授的代表作之一。本书是一部以程序性违法的法律后果为研究对象的学术专著。作者运用经验实证研究方法,对警察、检察官和法官违反刑事诉讼程序的成因以及官方治理程序性违法行为的主要方式进行了深入的反思和评论。作者讨论了实体法律责任制度的缺陷,论证了程序性制裁制度的正当性和理论基础,分析了中国现行的程序性制裁制度的主要不足,并就程序性制裁制度的完善以及与程序性制裁有关的程序性裁判、程序性辩护、程序性上诉等制度的重构,提出了系统的理论设想。

该书面世十二年来,在法学界产生了一定影响。该书所提出的程序性制裁理论已经在诉讼法学界广为流传,得到了较高的学术引证频次。该书所创立的以“程序性违法”“程序性制裁”“程序性裁判”“程序性辩护”“程序性上诉”为核心的理论体系,也得到了法学界的接受。

本书在学术上的开拓与创新,拓展了刑事诉讼法学的学术版图,有助于刑事诉讼基础理论的发展。

《程序性制裁理论》历经岁月检验,十二载经典传承,第三版精心打磨。双封烫印,锁线精装。值得法学理论研究者、法律实务工作者珍藏品读。

《程序性制裁理论》(第三版)在各大地面书店、网店均可购买。


作者简介

陈瑞华, 1967年2月生,山东聊城人。现任北京大学法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

中国政法大学学士(1989),中国政法大学硕士(1992),中国政法大学博士(1995),北京大学法律学系博士后研究人员(1995-1997),美国耶鲁大学法学院高级访问学者(2002),1997年起在北京大学法学院任教。

研究领域主要有刑事诉讼法学、刑事证据法学、司法制度和程序法基础理论。独立出版的著作有:《刑事审判原理论》《刑事诉讼的前沿问题》《看得见的正义》《刑事诉讼中的问题与主义》《程序性制裁理论》《刑事诉讼的中国模式》《法律人的思维方式》《论法学研究方法》《程序正义理论》《比较刑事诉讼法》《刑事证据法学》《刑事证据法的理论问题》,等等。

2004年11月,获得中国法学会第四届“十大杰出青年法学家”称号。2010年3月,获得中国教育部“长江学者奖励计划”特聘教授资格。


请输入标题     abcdefg

请输入标题     abcdefg

第三版序言

2004年,笔者在中国法制出版社出版了《程序性制裁理论》一书。该书面世12年来,在法学界产生了一定的影响。该书所提出的程序性制裁理论已经在诉讼法学界广为流传,得到了较高的学术引证频次。该书所创立的以“程序性违法”“程序性制裁”“程序性裁判”“程序性辩护”“程序性上诉”为核心的理论体系,也得到了法学界的接受。

但是,伴随着我国非法证据排除规则的全面确立,被告方挑战侦查程序合法性的案例频频出现,程序性辩护已经成为律师辩护的基本形态。本文对非法证据排除问题的一些表述和论证显然已经不合时宜了。与此同时,经过十几年的不断观察和思考,笔者对程序性制裁问题也有了一些新的想法,有些思考也突破了本书前两版中的既有框架。

在本次修订中,笔者一方面结合刑事司法制度的变化,对原书中不合时宜的表述和论证进行了调整;另一方面也对自己的相关理论论证做出了补充和完善,将一些新的理论表述充实进来。本书第三版与第二版在结构上并没有发生实质性的变化,但是增加了对我国程序性制裁制度的实证分析,对“非法证据排除规则”和“撤销原判制度”进行了分章讨论。与此同时,本书第三版还对程序性裁判、程序性辩护和程序性上诉问题进行了重新梳理,有关理论表述和论证也发生了较大变化。

法律制度是灰色的,但理论之树常青。身处剧烈社会转型的中国,法学研究者应当具备基本的问题意识,在学术研究中力求探求规律,形成理论,努力创建富有生命力的思想体系。唯有如此,才能做出独特的理论贡献,为这个国家的法治发展提供智慧和灵感。



目 录

第一章  程序性违法

一、问题的提出/002

二、对三个案例的分析 /003

三、程序性违法的性质 /008

四、作为人权法的刑事诉讼法 /015

五、刑事诉讼立法的基本缺陷 /020

六、“重实体、轻程序”的奖惩机制 /034

七、刑事司法中的潜规则 /042

八、对程序性制裁制度的观念抵触/053

九、结语/056

 

第二章  程序性违法的实体制裁问题

一、问题的提出/060

二、对杜培武案件的综合分析 /061

三、行政纪律处分的效果 /067

四、刑事追诉的可行性 /070

五、附带民事诉讼的作用 /076

六、国家赔偿制度的局限性/081

七、结语 /091

 

第三章  程序性制裁的法理分析

一、问题的提出/098

二、什么是程序性制裁/101

三、程序性制裁的基本模式/105

四、程序法的独特制裁方式/134

五、为什么要制裁程序性违法行为/141

六、为什么要选择宣告无效的制裁方式/150

七、程序性制裁的局限性/159

八、程序性制裁的未来/180

 

第四章  对非法侦查行为的程序性制裁

一、引言/190

二、强制性排除与裁量性排除/191

三、瑕疵证据的补正/198

四、非自愿供述排除规则的发展/203

五、我国非法证据排除规则的主要问题/213

 

第五章  对非法审判行为的程序性制裁

一、引言/224

二、作为程序性制裁的撤销原判/226

三、撤销原判制度的两种方式/229

四、对撤销原判制度的反思/234

五、撤销原判制度的未来(1)——积极性程序违法行为制裁方式的重构/240

六、撤销原判制度的未来(2)——消极性程序违法行为的制裁方式/244

 

第六章  程序性裁判

一、引言/250

二、程序性裁判的性质/252

三、程序性裁判的基本原则/257

四、对侦查行为合法性的初步审查/271

五、正式调查程序/276

六、程序性裁判中的证明机制281

七、小结/291

 

第七章  程序性辩护

一、程序性辩护的出现/294

二、程序性辩护的性质/295

三、作为诉权行使方式的程序性辩护/300

四、对程序性辩护的一些反思/312

五、程序性辩护的两种模式/315

六、程序性辩护的独特方式/318

七、程序性辩护的制度困境/324

八、律师界对程序性辩护的探索/333

九、制度夹缝中的程序性辩护/340

 

第八章  程序性上诉

一、问题的提出/344

二、对三个案例的分析/345

三、程序性上诉的对象/352

四、程序性上诉的审理方式/355

五、二审法院对裁判理由的说明/357

六、对未经一审法院裁判事项的审理/359

七、程序性上诉与审级制度/361

 

第九章  程序性制裁理论的体系

一、程序性违法/369

二、程序性制裁/371

三、程序性裁判 /373

四、程序性辩护 /375

五、程序性上诉 /375

六、程序性制裁理论 /377

参考文献 /379

索引/38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