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采菽采菽,筐之筥之。”这是《诗经》中农民采摘大豆的欢快场景。
我国是世界上最早种植大豆的国家,大豆种植面积、总产量曾长期居世界前列。进入21世纪以后,我国成为全球最大的大豆消费国和进口国。
2023年春节期间福州海关关员验放进口大豆。图源:福州海关
从1994年莱斯特·布朗预测21世纪我国将出现大规模谷物短缺的观点震动世界,到我国入世前后各界关于食物供给的讨论,许多机构和专家都倾向于认为我国会大量进口饲料粮,准确地说,是大量进口玉米。加拿大等国更是把我国视为一个潜在的大型饲料粮进口市场。
然而数据显示,2010年前我国根本没有进口玉米而是进口了大量大豆。可以说大豆的进口属于“意料之外”。
为什么我国会大量进口大豆而不是玉米?
文|毛学峰 中国人民大学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研究院研究员、中国人民大学农业与农村发展学院副院长本文为瞭望智库原创文章,如需转载请在文前注明来源瞭望智库(zhczyj)及作者信息,否则将严格追究法律责任。
1
“意料之外”的进口
改革开放以来的很长时间,中国大豆对外贸易一直处于净出口状态,1985-1989年大豆出口量年均100万吨以上,而进口量相对较少。
2023年5月24日,唐山市丰南区王兰庄镇的农民将准备播种的大豆种子倒入播种机。新华社记者 杨世尧 摄
1996年我国从大豆净出口国变成了净进口国,且大豆进口量急剧上升,2003年以后大豆进口量超过国内生产总量,进口大豆成为国内大豆供给的主要来源。
大豆的进口有其客观必要性。
背后的原因是国内大豆存在产销缺口,不能满足植物油加工和消费的需求。
从国内生产来看,玉米产量增长高于预期而大豆低于预期。自1990至2020年,中国玉米产量的年均增长率为3.36%,高于国际食物政策研究所(IFPRI)在1995年的预测(2.09%),而大豆产量的年均增长率为1.94%,低于IFPRI在1995年的预测(2.08%)。
玉米和大豆产量差异的主要原因在于二者的经济效益不同。
在中国,玉米和大豆具有土地竞争性,即能够种植大豆的地方通常也能种植玉米,农民会根据种植大豆和玉米的收益来决定种植哪种作物。
尽管大豆的价格高于玉米,但由于玉米单产远高于大豆,并且玉米育种技术在21世纪取得了很大进步(如先玉335、郑单958等品种的推广),同时大豆价格受到国际价格的影响。这些因素导致种植玉米的亩均收益远高于大豆,农民更倾向于种植玉米。
玉米产量的迅速增长还与政策支持有关,粮食直接补贴、良种补贴、农机购置补贴、玉米临时收储政策等措施很大程度上激励了农民增加对玉米种植的投入,推动了玉米产量快速增长。
从国际贸易来看,大豆是土地密集型农产品,而我国的人均耕地面积低于世界平均水平,中国在生产大豆方面不具备比较优势,国内大豆价格远高于国际大豆价格。
在1995年之前,我国对大豆进口施行配额管理,政府根据需求确定配额数量,市场机制在此过程中发挥的作用相对有限。1996年,为了适应世界贸易组织的关税要求,我国调整了大豆贸易政策,对大豆进口施行关税配额制,配额内关税为3%,配额外关税为114%。
1999年,为加入WTO,我国在农产品贸易方面做出了让步。为了保住口粮市场的自给率,中国没有放开小麦的配额管理,而是选择放开了大豆市场,取消大豆进口的关税配额,改为单一的3%关税。这一政策调整让大豆进口量迅速增长。
从消费需求来看,植物油特别是豆油由于价格便宜,在居民收入水平较低时被优先选择用于油脂消费。随着居民收入增加,肉类消费的增长呈现稳定的线性模式,而植物油特别是豆油消费的增长则具有指数增长的特征,增长更为迅速。此外,豆油也被餐饮业广泛使用来降低其经营成本。
无论是IFPRI还是美国农业部,在20世纪末都预测随着中国居民收入增长,肉类消费会迅速提高,而并没有预见到植物油特别是豆油消费的增长速度更快。
这两个机构都低估了中国的大豆消费需求。
2
进口风险可控
既是贸易进口,就有一定风险,大豆也不例外。大豆进口风险主要来自气候异常、国际价格波动等方面。气候异常导致大豆出口国的产量下降是我国大豆进口面临的第一个风险,这一风险是不可人为操控的,无法避免。
2023年2月11日,农民在巴西巴西利亚附近的纳蒂瓦农场收获大豆。新华社发(卢西奥·塔沃拉 摄)
我国的大豆进口主要来自巴西、美国和阿根廷三国,三国分属南北半球,同时发生气候异常而致减产的概率相对较小,推动进口国的多元化可以在一定程度上分散这一风险。
由于大豆进口依赖于国际贸易,国内市场的大豆价格受到全球供需关系、汇率波动、原油价格(影响农业机械成本)等多重因素的强烈影响,即价格波动风险。
大豆是畜牧业、油脂加工等诸多产业的重要原料,其价格波动将直接影响国内大豆及下游产品的价格稳定性,进而影响畜牧业生产、食用油供应等粮食安全相关产业。随着中国期货市场的建立和发展,以及大豆进口、加工企业在期货市场上对大豆价格进行套期保值管理机制的逐渐成熟,价格波动风险会逐渐降低。
需要指出的是,全球约1.4亿吨大豆的压榨产能集中在我国,全球大豆产量的很大一部分为我国市场消化。
当前,我国粮油加工企业逐渐成长成熟,如中粮集团,经过20年国际市场历练,通过收购尼德拉和来宝等国际龙头企业,已经发展成长为国际大粮商。其全球布局覆盖南美、欧洲、亚洲和非洲,供应链触及140多个国家,对大豆的储备保供和市场调控能力大大增强,多元化国际贸易渠道愈发成熟稳定。
3
优化进口格局
未来中国植物油和肉类的消费趋势是否会继续增加,以及是否有可能通过增加国产大豆来大幅降低进口依赖度。
从植物油需求来看,我国人均食用植物油消费量已经超过世界平均水平,且高速增长阶段已经结束,大陆人均食用植物油消费量从2011年的每年21千克上升到2020年前后每年30千克的水平,相比2010年之前增速大大降低,未来植物油消费量将保持低速增长态势。
抛开前述两方面因素不谈,从产能分配的角度来看,我国进口更多大豆实际上也是全球大豆产业资源配置的结果。
亚洲的大豆产业产能基本集中在中国,国内年大豆压榨产能约1.4亿吨,这使得中国有能力扩大进口,同时植物油和豆粕可以向周边国家出口,满足亚洲周边市场需求。
进口格局难改,未来我国依然会进口大豆和饲料粮。在此背景下,我们可向全球市场提供一个稳定预期,培养贸易伙伴的适应性。
回溯过去十几年全球大豆、棉花和食糖市场,全球市场展现出较强的适应能力,出口国和潜在出口国会根据市场做出适应。中国若向世界提供稳定的饲料粮进口预期,全球主要出口国仍具有潜力,而且部分国家可能会加入到出口贸易伙伴的行列,从而使世界市场逐步适应并进入良性循环。
面向国内,一方面,我们需要从更系统、更全局的角度规划油料、植物油和饲料粮的进口策略,在口粮/饲料粮、进口饲料/进口畜产品、饲用谷物结构、饲料与玉米深加工业、粮食生产/生态保护之间寻求最优平衡,避免出现因玉米或大豆进口受限而不得不大量进口替代品的情况。
另一方面,要继续做大做强大豆加工业。依托于当前的1.4亿吨压榨产能,加大大豆加工业技术的研发力度,瞄准精深加工,鼓励国产大豆深加工企业优化产品结构,以高档大豆蛋白产品和食用大豆产业加工业为主,重点发展全粉类、发酵类和非发酵类大豆食品。同时,重点开发功能性食品,尤其是休闲食品,从而带动整个大豆产业链、价值链的提升。
通过这些措施,逐步将我国建设成为世界上最有影响的大豆加工中心,从整体上提高我国大豆产品的国际竞争力。
(实习生段心怡对本文亦有贡献)
欢迎关注瞭望智库视频号
库叔福利
库叔的赠书活动一直都在!中国国家地理图书为库叔提供5本《自然会有答案》赠予热心读者。《博物》杂志内容总监林语尘首次出版的自然随笔和手绘画集,收录了其十余年所写的散文随笔,以及85张关于植物、动物、中国风人物的手绘图片。既是一本自然观察入门指南,教你在城市、公园、路边探寻曾忽视的自然风光,又可以当做焦虑成年人的自救手册,在大自然中获取能量。请大家在文章下评论,点赞最高的第1名(数量超过30)将随机得到1本赠书。库友们也可以点击下方链接购买,可享优惠价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