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栏名称: 底线思维
深度资讯体验,独家解读分析,政治经济学者每日提供深度文章。
目录
相关文章推荐
中国政府网  ·  习近平接受外国新任驻华大使递交国书 ·  3 天前  
政事儿  ·  私欲膨胀、买官卖官的谢商成,涉三宗罪 ·  2 天前  
政事儿  ·  拜登:这是特朗普“重大错误” ·  3 天前  
中国政府网  ·  年底了,遇到欠薪问题来这里反映→ ·  5 天前  
51好读  ›  专栏  ›  底线思维

美国炒作“中国威胁论”,我们绝不能“剖腹证粉”

底线思维  · 公众号  · 政治  · 2024-12-12 12:07

正文


文/观察者网专栏作者 白玉京


航空航天评论员

在航空和航天领域,美国长期以来是全球的领跑者,而中国则是一个迅速崛起的跟跑者。随着中国在航空和航天技术上的进步,跟跑者与领跑者之间的距离不断缩短。这种局势对美国形成了巨大的压力,也引发了其心态的失衡。
此前,美国国防情报局(DIA)局长杰弗里·克鲁斯(Jeffrey Kruse)再度炒作渲染所谓“中国太空威胁论”。他宣称,美国正看到中国“加剧利用反太空能力威胁太空的意图”,“当谈到国家安全时,中国的目标是取代美国成为太空领域的全球领导者,并以一种对我们不利的方式开发太空。”这番言论正是美方遭受压力和心态失衡的典型表现。
中国公布的天宫空间站新图,足以让美国破防——美国主导的国际空间站将于2030年进入大气层烧毁
领跑者的焦虑
作为追赶者,我们更容易看到落后的差距和前进的动力,但是很容易忽略领跑者的焦虑,更难以感同身受领跑者的巨大压力。快手创始人宿华曾在内部的演讲中指出,“领跑者的前方是一望无际的荒凉,我们很难每一次准确判断路在何方,甚至有时怀疑是不是跑对了方向,跟跑者至少能看到领跑者的方向。”
随着中国在航空和航天领域的快速崛起,美国感受到了前所未有的压力。这种压力不仅源于中国技术进步带来的竞争,还涉及到全球地缘政治格局的变化。美国炒作的“中国威胁论”正是在这种背景下应运而生。
“中国威胁论”的背后,是美国试图通过制造舆论压力,遏制中国航空航天事业发展的企图。这种策略不仅是在国防预算上争取更多的资金支持,还在国际合作上制造障碍。例如,通过捏造和渲染中国在太空领域的军事威胁,试图阻止其他国家与中国进行合作,削弱中国在国际航天市场上的竞争力。
美国的“扣帽子”戏法
“懂王”的“扣帽子”戏法是一个经典的例子:他不需要提供任何证据,一再质疑奥巴马的国籍,质疑其竞选总统的合理性,迫使奥巴马不得不公开自己的出生证,证明自己不是外国人。“懂王”甚至在今年总统大选的电视辩论中,用这个戏法击败了“睡王”。
“懂王”称逼迫奥巴马晒出生证,极为荣耀,极为骄傲
类似的套路在国际政治中也屡见不鲜。美国不断质疑对手,迫使其自证清白,从而在舆论上占据主动。这种方法虽然成本低廉,但煽动性极强、效果极佳。正如《乌合之众》所言:“群体并不需要真理,只需要幻觉。”美国通过不断渲染中国威胁,逼迫中国不断自证清白,从而让中国在舆论上陷入被动。
美国渲染炒作“中国威胁论”,其破坏性非常容易被低估:公众往往只见到台面上的口舌之争,看不到台下的暗箭难防。
在美国本土,被煽动的远远不只是受教育程度不高的社会群体,比如思想保守、顽固迷信、有种族主义的“红脖子”。一部分美国高级知识分子从聆听“中国威胁论”,到信仰“中国威胁论”,再到传播“中国威胁论”,耳濡目染形成了一个恶性升级的闭环。
这种鲜活的例子实在不要太多。
比如,先前我们介绍过的“精分”NASA局长尼尔森,他非常明白美国科学家迫切地需要中国“嫦娥六号”从月球背面取回的月土进行研究,但他本人又是臭名昭著的《沃尔夫法案》的鼓吹者和旗手,他是阻碍中美航天合作的一块巨大的绊脚石。
再比如,美国太空军首任司令约翰·雷蒙德,多次声称中国正在迅速发展反卫星武器(ASAT),并将这些武器描绘为对美国卫星系统的重大威胁。尽管中国确实进行了几次反卫星试验,但这些试验的频率和规模被过度夸大了,美俄等国也进行了类似的测试和发展,美国在反卫领域更是远远走在世界前列。
雷蒙德还说中国的某些太空活动违反了国际太空条约,特别是《外层空间条约》。然而,迄今为止,国际社会并没有认定中国违反了该条约的哪项具体条款。事实上,中国多次表达了对和平利用太空的承诺,并参与了多个国际太空合作项目。这些言论在缺乏确凿证据的情况下,通过渲染中国在太空领域的活动来制造恐慌情绪,更多是出于政治和战略目的。
以尼尔森和雷蒙德为代表的一部分美国高级知识分子,身居高位,在国家机器中占据庞大的资源,在航空和航天领域具备巨大的能量,可以影响甚至直接参与制定国策,通过他们的演讲、政策建议和研究,积极传播“中国威胁论”,对美国的航空航天政策和公众认知产生了重要影响。他们的言论和行动也确实推动了美国在空天领域的战略调整和技术投资,包括太空军的成立,将太空军事化推向了极端。从个人角度来说,雷蒙德是渲染炒作“中国威胁论”的最大受益者之一,如愿地坐上了太空军司令的宝座。
尼尔森和雷蒙德并不孤单,他们在事实上组成了一个热衷于炒作“中国威胁论”的航空航天俱乐部——还有污蔑中国盗窃美国航天科技的前NASA局长迈克尔·格里芬、捏造中国天宫空间站军事化的前NASA局长詹姆斯·布里登斯廷等等。
来而不往非礼也,中国“齐鲁一号”卫星拍摄的美国航母出港图——注意,“齐鲁一号”不是军用卫星,而是商用卫星
美国的系统性工程
下至“红脖子”被煽动、上到一部分美国高级知识分子形成小圈子,当然不可能是偶然的,并不是“懂王”突发奇想的个人行为,也不会因为“睡王”的上台或下台改变,而是美国的基本国策,是美国国家机器的系统性工程。
以史为鉴,会发现历史是轮回的现实,君不见冷战时期美国炮制的“红色恐慌”和“麦卡锡主义”。
二战结束后,美国和苏联在政治、军事、经济和意识形态等多个领域展开激烈对抗。在这一过程中,美国国内掀起了一场广泛的“红色恐慌”,即对苏联及其共产主义意识形态的极端恐惧和警惕。
1950年代初,美国参议员约瑟夫·麦卡锡声称,美国政府内部存在大量共产主义间谍,并开展了一系列听证会和调查,导致许多人被指控为间谍或同情共产主义者,受到监视、解雇甚至监禁,比如空气动力学之父西奥多·冯·卡门和“中国航天之父”钱学森。
麦卡锡主义对美国和苏联在航空航天领域造成了深远的负面影响。它不仅削弱了美国的科技创新能力和国际合作,还加剧了美苏之间的军事竞赛,导致资源的浪费和国际紧张局势的升级。两国在这种充满敌意和怀疑的环境下,更多地将科技进步用于军事目的,而非和平探索和合作,极大地影响了全球科学技术的发展进程。
美国对苏联、对中国的系统性炒作威胁论,非常容易让人回想起古希腊的斯巴达和雅典之间的对抗。斯巴达经常渲染雅典民主对其寡头统治的威胁,结果导致长达27年的伯罗奔尼撒战争。正如修昔底德在《伯罗奔尼撒战争史》中所写:“战争不是因为意图而开始,而是因为恐惧和猜疑。”这段历史表明,国家之间的威胁论不仅可以塑造国内舆论和政策,还能对国际关系产生深远的影响。通过不断渲染威胁,国家可以增强自身的控制力,但必然导致长期的紧张和冲突。
中国应对策略
面对美国的“中国威胁论”,中国需要跳出逻辑陷阱,绝不能陷入“剖腹证粉”的尴尬境地。
我们可以有选择地应对和回应:对于那些有可能对国际合作和中国形象造成实质性损害的指责,必须严肃回应;而对于那些毫无依据的政治炒作和虚构的威胁情景,则可以不予理会。通过这种灵活的应对策略,我们不仅能够有效维护国家利益,还能集中精力推进科技创新和国际合作,继续稳步前行。
具体来看,美国经常指责中国在太空领域的军事活动,例如,雷蒙德宣称中国天宫空间站军事化,对全球安全构成威胁。这种指控需要认真对待,因为它直接影响到国际社会对中国太空项目的看法。因此,中国需要通过官方渠道和国际组织澄清立场,展示太空项目的和平性质,以增强透明度和可信度。其中,中国向全世界直播航天员在太空授课,通过太空小实验和网课,向中小学生科普科学知识和科学原理,是对美国炒作天宫空间站军事化最致命、最强有力的回击。
刘洋在天宫空间站给小朋友上网课,是对“中国威胁论”的有力回击
此外,一些威胁论完全建立在虚构的情景上,比如美国国防部部长奥斯汀声称中国建造“部分轨道轰炸系统”(fractional orbital bombardment systems)和“太空对地武器”(space-to-ground weapons)。这类指责不仅毫无根据,还往往带有明显的科幻色彩。面对这种夸张的言论,我们完全可以选择忽略,不必浪费资源去回应。相反,可以通过实际行动,比如继续推进和平利用太空的项目,来实际证明中国在太空领域的和平意图。
在选择性回应美国给中国扣帽子的同时,还需要做好两方面的工作。
其一是修炼好内功,我们还需要埋头苦干,加大研发投入,继续在科研上不断取得突破,毕竟“发展才是硬道理”。
从某种意义上来说,美国炒作的“中国威胁论”,恰恰是对中国的表扬信。美国越是在哪一方面炒得热炒得急,越是说明我们在这一方面的差距正在缩小,甚至实现了反超,说明美国着急、焦虑,但又没有办法阻止中国进步。换言之,美国紧张的领域,往往是我们做得不错的地方,我们需要继续发力,不断提高自己的实力。
其二是扩大自己的国际朋友圈,通过合作和交流,赢得更多的支持和理解。
中国用不着害怕美国炒作“中国威胁论”,应以积极的姿态迎接挑战,以实力和智慧化解威胁。中国广发英雄帖,广邀世界各国科研机构和科研人士,以多种方式参加合作天宫空间站和探月登月等工程。通过这种方式,中国不仅能够在国际舞台上赢得更多的尊重和支持,还能为全球的和平与发展作出更大的贡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