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栏名称: 奥派经济学
最讲道理的经济学
51好读  ›  专栏  ›  奥派经济学

精读《货币与信用理论》100讲:第68讲 银行贷款创造新的信用媒介

奥派经济学  · 公众号  ·  · 2025-02-03 21:42

正文

第68讲:银行贷款创造新的信用媒介
信用媒介的弹性理论,是现代银行理论研究的核心。这个理论认为,信用媒介(比如钞票、存款等)能够根据经济活动的需要自动调整其数量,以满足社会对货币的需求。然而,米塞斯指出这个理论与实际情况并不完全一致,或者说人们对它的理解和解释有误。信用媒介的自动调整机制在现实中并不存在,或者至少不像理论所描述的那样有效,对这个问题的分析可以用来反驳那些反对数量理论的观点。
图克、富勒顿、威尔逊等早期经济学家认为,银行并不能随意增加或减少钞票的流通量。他们认为,钞票的流通量是由社会对支付手段的需求决定的。也就是说,如果经济活动中的交易次数和金额增加,那么所需的支付手段(钞票)也会相应增加;反之,如果交易减少,钞票的需求也会减少。他们认为,钞票数量的变化是经济活动变化的结果,而不是原因。
因此,银行的行为是被动的,它们只是根据经济活动的需要来调整钞票的发行量,而不是主动影响经济活动。如果银行试图增加钞票发行量,超过了经济活动实际需要的范围,那么多余的钞票很快就会被退回银行,因为市场上并不需要这么多钞票来进行交易。相反,如果银行减少钞票的发行量,其他银行会迅速填补这个空缺,或者社会会创造其他形式的支付手段(如汇票)来替代钞票。
银行学派的理论家们认为,存款和钞票在本质上是相似的。这意味着,无论是存款还是钞票,它们都可以被视为信用媒介,用于满足社会对货币的需求。这一观点在今天人们对信用媒介弹性理论的理解中得到了体现。信用媒介弹性理论的核心在于,信用媒介(如存款和钞票)能够根据经济活动的需要灵活调整其数量,以满足社会对货币的需求。






请到「今天看啥」查看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