是谁在背后捅马蜂窝?
新融资
今日,有消息称“马蜂窝即将完成腾讯领投的新一轮融资,投后估值20亿美元”。但对此,马蜂窝和腾讯均不予置评。
一位接近交易人士表示,马蜂窝在3个月以前开始进行本轮融资,领投方为腾讯产业共赢基金,此次数据造假事件对此次融资影响不大,马蜂窝的融资阶段已经走到了D轮后,估值逻辑必须考虑变现,因此营收被排在了更优先级的位置。
上周,马蜂窝陷入数据造假风波,被指2000万条点评中85%是抄袭。随后,马蜂窝发了声明文章,并起诉了爆料“数据造假”的乎睿数据和撰文的丁子荃。
对此,乎睿数据和丁子荃表示已提前将证据做了公证,积极应诉。
这一事件同样在社交平台炸了锅。网友评论分成两派,一派为爆料点赞,一派力挺马蜂窝。
马蜂窝有关负责人也在公开场合表示,该事件不会影响公司正常运营,上市进程正常推进,并希望马蜂窝两到三年内完成赴美IPO。
业界普遍将此次事件与D+轮融资联想到一起,要知道,马蜂窝三大核心优势是UGC+大数据+自由行服务平台,此次马蜂窝最为看重的UGC被曝抄袭,正好赶在新一轮融资的当口,这中间会不会有什么内幕?
暗战
在最开始马蜂窝并没有将售票作为核心,避开与携程等综合OTA直接竞争,选择在UGC社区模式中打出一片天地。
但近年来,马蜂窝一直提高对景点之外与旅游相关内容的点评,例如美食、酒店等都是其着重发力的板块,这同样是美团点评、携程等擅长的板块。
在当前的消费场景下,用户习惯在下单前阅读真实点评作为消费参考。因此,马蜂窝的“抄袭”很有可能是为了吸引用户下单。
也有人指出另外一种可能,由于携程、booking、agoda等酒店预订平台是马蜂窝的供应商,在平台与平台间在做交易对接时,也会共享用户行为数据,因此不能排除马蜂窝上出现其他OTA平台评论是基于数据共享的前提。
此外,一位游记上过多次蜂首的马蜂窝用户告诉旅界君,每次在马蜂窝发布游记之后,为了和更多人分享游记,他会在途牛、去哪儿、携程上将游记再次进行发布。
如果是因为这个原因就被定义为抄袭,马蜂窝不免有点躺枪的嫌疑。
事实上,企业竞争中利用抹黑对手的“黑稿”进行商业诋毁的互联网乱象并不少见,多得是台前称“友商”、背后“捅一刀”的公关伎俩。
今年4月,时下火热的抖音也遭遇了黑公关的影响,一篇东拼西凑出来的一篇文章《抖音,请放过孩子》在微信平台进行了大量的传
播,对抖音的声誉造成了重大影响。后来的头腾大战离不开这一事件的推波助澜。
将目光转回事件本身,马蜂窝到底错在哪里?是没有过滤掉问题点评?
即使这个问题的答案是肯定的,因为行业共同存在的问题而被千夫所指,可以说有点倒霉了。
何去何从
从马蜂窝的发展速度来看,几乎是每隔一两年它便能获得一笔融资。去年12月,马蜂窝获得1.33亿美元D轮融资,这笔融资被用于旅游攻略和数据开发上。
显然,马蜂窝的每一轮扩张都踩准了行业发展的关键节点,也正是因此,自创立数年之后,马蜂窝在行业中的规模和地位超越了它的“老对手”穷游网。
现在再打开马蜂窝App,底部菜单中两个(酒店、旅行商城)都是直接导向销售,它和其他OTA平台的功能差距在缩小。因为马蜂窝已经积累了足够多的内容,当务之急是将现有内容更好地商业化。
2018年,马蜂窝联合创始人吕刚在媒体采访中提到,马蜂窝目前的营收以广告为主,占据近50%。另外一半营收则主要来源于机票、酒店和旅游产品销售,后者比例正在不断提高。
这意味着UGC内容仍然是马蜂窝吸引用户的焦点,马蜂窝的销售能力也基于UGC内容,很多游客都是依靠游记推荐和评论来马蜂窝下单的。
根据Analysys易观发布的《中国在线旅游预订市场季度监测分析2018年第1季度》数据显示,第一季度在线旅游市场格局依旧,携程、去哪儿组成的携程系市场份额为53.6%,飞猪旅行市场份额为14.7%。TOP3合计市场份额达到68.3%,市场集中度仍然较高。
这笔还未到账的融资不知道会用在哪里,或许是与其他OTA的竞争中。
在北京联合大学在线旅游研究中心主任杨彦峰看来,按照马蜂窝原定的发展轨迹,新一轮融资完成后,它将成功进入中国旅游网站的第二梯队,且在第二梯队中处于相当靠前的位置。
“携程、美团点评、飞猪三家肯定是位于OTA行业第一梯队的位置。在第二梯队中,同程艺龙排名首位,如果马蜂窝估值达到140至175亿,它就能排到第二梯队的第二名,超过途牛。”杨彦峰说道,这也意味着马蜂窝可以排进行业前五名的位置。
或许马蜂窝的日子依旧不会好过,但融资的到来至少可以说明马蜂窝的商业价值被认可。不管这是场刀光血影的暗战,还是真的只是程序员的一次不小心发现,都需要
马蜂窝积极的处理态度来绝地反击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