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觉得这两个因素都有,因为我看到柯达的这个案例之后,就在想,在上世纪八九十年代的时候,甚至是到了21世纪的第一个十年的时候,胶卷行业和相机行业有四大巨头,像柯达、富士、爱克发等,难道只有柯达陨落了吗?其他几家有没有逃脱这种命运呢?
我后来还真做了一些研究,发现富士其实很好地处理了这个问题,在这个数码技术的冲击下,人家凤凰涅槃,浴火重生了。柯达和富士这两家企业的命运分水岭,具体原因恰恰就是刚才简老师指出的这两点。
一是他们确实太看重当时占据到自己企业80~90%的这种业务了。他们没有感觉到自己颠覆自己的必要,当然现在咱们都知道,有一句话非常有名,就是如果你自己不来颠覆自己,那等待你的就是别人会来颠覆你,所以我们时刻都要有这种警惕。
第二个就是,他们算错了指数型技术发展的速度,也就是说他们不具备指数型思维,他们把这道算术题给做错了。其实像柯达和富士,在20世纪末21世纪初的十年当中,都有意识到数码技术带来的冲击,但是他们不怕,认为自己的技术特别领先,而且市场份额在各自的国家都占到了八九十。
分水岭就在于柯达,一直固守不变,而富士却在认真计算未来,而且他们建立了一个像臭鼬工厂这样的机制,开始做自己的技术研发。
富士的这种发展思路,是往两端走,有点像纺锤。一端就是它们把原有的纸质胶卷的技术做的更尖端,为世界上这个骨灰级的摄影爱好者们来服务,树立起很高的门槛,有了一个聚焦式的发展。
在另外一端,他们用传统的技术开辟了新的市场。比如说胶卷的技术里,有一项就是纳米级的技术,可以处理非常细的颗粒,恰巧跟两个行业密切相关,一个就是制药行业,另一个是化妆品行业,人家两方面的问题都处理得比柯达好,所以做到了转败为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