主要观点总结
本文主要介绍了关于地质学学科在2024年度的项目申请与受理情况,包括各类项目的申请量、分支学科的申请情况、面青地项目的申请分布、学科交叉情况、申报重点项目、评审情况、申报的科学问题属性等。
关键观点总结
关键观点1: 地质学学科在2024年度收到的项目申请和分布情况
包括各类项目申请总量、分支学科的申请量及增长趋势,以及各分支学科如石油天然气地质学、矿床学等的具体申请情况。
关键观点2: 面青地项目的申请和分布情况
包括面青地项目在各分支学科的分布、申请量增长原因、学科交叉情况以及依托单位的增长趋势。
关键观点3: 杰青项目和优青项目的申请情况
包括这两类项目的申请人情况,以及申请量较多的分支学科。
关键观点4: 重点项目的申报和资助情况
包括重点项目的申报数量、占比以及资助情况。
关键观点5: 面青地项目评审情况
包括评审中的不予受理项目数量、综合评价的占比、资助建议的区分度以及会议评审的项目遴选标准等。
关键观点6: 基于两类研究属性的申报情况
分析了自由探索类基础研究(A类)和目标导向类基础研究(B类)在地质学学科中的申请情况,以及不同分支学科在基础研究中的不同侧重。
关键观点7: 地球演化、能源相关分支学科研究热点
通过关键词分析,介绍了古生物、古人类和古生态学(D0201),沉积学和盆地动力学(D0206),石油天然气地质学(D0207)以及生物地质学(D0217)等分支学科的研究热点和趋势。
关键观点8: 多学科交叉的重要性和挑战
指出了多学科交叉在地质学学科中的重要性,包括跨学科研究的重要性以及面临的挑战,如申请人对研究范式转型的理解不足等。
正文
2024年度地质学学科共收到各类项目申请
5062项,其申请量如表1所列。从表1可以看出,除了青年科学基金项目(简称青年基金)和重点项目外,其余项目的申报量均呈持续增长态势。
表1 地质学学科2021—2024年度各类项目申请情况
面上项目、青年基金和地区科学基金项目(简称地区基金,这3类合称“面青地”项目)近6年项目申请量在各分支学科的分布情况如图1所示。2024年度地质学学科有5个分支学科的项目申请量不低于400项,其中:石油天然气地质学(D0207)638项、矿床学(D0205)573项、工程地质学(D0214)526 项、大地构造学与构造地质学(D0211)406项、水文地质学(D0213)400项;另有4个学科的项目申请量超过200项,包括:沉积学和盆地动力学(D0206)290项,古生物、古人类和古生态(D0201)242项,岩石学(D0204)235项和煤地质学(D0208)223项。由于2024 年度取消了面上项目“申二(未中)停一”的限制,与2023 年度相比,面上项目申请量涨幅达43%(增长754 项)。多个分支学科如工程地质学、矿床学以及石油天然气地质学的项目申请量大幅增加,只有前寒武纪地质学的申请量略有减少(图1)。与2023年度相比,2024年度面上项目的资助率明显下降。
图1 2019—2024年度地质学学科“面青地”项目申请的分支学科分布
2022—2024年度地质学学科“面青地”项目申请中学科交叉情况如表2所列。2024 年度地质学科内部各分支学科“面青地”项目的申请情况见图2和表3,青年基金与面上项目申请的比值范围在0.41~3.17,差异比较明显,其中比值超过0.70的分支学科为行星地质学(D0212)、生物地质学(D0217)、矿物学(D0203)、水文地质学(D0213)、煤地质学(D0208)、矿床学(D0205)和第四纪地质学(D0209)。
表2 2022—2024年度地质学学科“面青地”项目申请中学科交叉情况统计
表3 2023年度和2024年度地质学学科各分支学科“面青地”项目的申请量
图2 2024年度地质学学科各分支学科“面青地”项目的申请分布
2024年度地质学学科“面青地”项目申报依托单位情况如表4所列。项目申报单位共576个,与2022年度和2023年度相比,继续增长。从2022—2024年度申请“面青地”项目单位的占比来看,高校的占比依然最大。其中中国地质大学(武汉)、成都理工大学、中国地质大学(北京)和东华理工大学2023—2024 年度的项目申请量都超过了100项。
表4 2022—2024年度地质学学科“面青地”项目申报单位情况
2024年度,地质学学科国家杰出青年科学基金项目(以下简称杰青项目)和优秀青年科学基金项目(以下简称优青项目)申请情况如表5所列,与前两年相比,这两类项目持续增长。
表5 2022—2024年度地质学学科杰青项目和优青项目申请人情况
杰青项目以41~45 岁的申请人为主体,占比达79.1%;各分支学科中,除了煤地质学、火山学和地热地质学没有申请之外,其他分支学科均有申请;申请量较多的分支学科为:大地构造学与构造地质学(16人),古生物、古人类和古生态学(15人),岩石学(15人),矿物学(12人)以及矿床学(10人)。优青项目申请量较多的分支学科是矿床学(24人)、大地构造学与构造地质学(22人)、岩石学(21人)、石油天然气地质学(21人)、水文地质学(11人)和工程地质学(9人)。
2024年度地质学学科申报重点项目126项,较2023年度减少了1项,目前占地学部总数(659项)的19.1%。
2024年度,因申请书不符合要求而不予受理的
“面青地”项目共计19项(面上项目11项,青年基金6项,地区基金2项)。“面青地”项目综合评价“优”和“良”的占比超过60%,资助建议中“优先资助”和“可资助”总占比也超过60%。对比近5年的评审情况,资助建议为“优先资助”的占比较往年有所增加,使得通讯评审过程中申请书的区分度降低,导致会议评审的项目遴选标准进一步提高。
2024 年度自然科学基金委项目申请的科学问
题属性分为“自由探索类基础研究”(A类)和“目标导向类基础研究”(B类)两类。面上项目的A类共申报1161 项,占申报总项目的46.4%;B类共申报1340项,占申报总项目的53.6%。整体上“自由探索”和“目标导向”两类属性的申请比较均衡。分支学科两类科学问题属性则各具特色:古生物、古人类和古生态学(D0201),地层学(D0202),岩石学(D0204)和前寒武纪地质学(D0210)中A类属性项目占比均超过了8成(图3),而勘探技术与地质钻探(D0218)、工程地质学(D0214)和石油天然气地质学(D0207)中B类属性项目占比均超过了8成,显示出不同分支学科在基础研究中的不同侧重。
青年基金的A类申请共733项,占申请总数的45.6%;B类共申请874项,占申请总数的54.4%(图3)。地区基金中A类申请127项,占申请总数的43.6%;B类申请164项,占申请总数的56.4%(图3)。
图3 2024年度地质学学科“面青地”项目分类申报情况
地质学通过研究地质历史时期生命、环境与气
候的演化过程,理解地球深部的结构与构造、物质组成、动力过程及其浅表响应、圈层间相互作用及其对化石能源形成的制约机制,促进地球系统科学的发展与创新。下面从4个分支学科方向举例说明。
4.1 古生物、古人类和古生态学(D0201)以及地层
学(D0202)
古生物、古人类和古生态学(D0201)以及地层
学(D0202)的二级申请代码中,申请书关键词使用频次较高的依次是“古环境”“生物地层学”“华南”“古气候”“演化”“古生态”“寒武纪”“系统发育”“分类学”和“植物化石”等(图4,D0201+D0202)。古生物学及地层学以研究地球生态系统的起源与演化为主,例如:前寒武纪生命起源的时间、过程及其与地球环境相互改造、相互制约的机制;显生宙生物大爆发、大辐射和大灭绝的过程、规律和诱因;高分辨率生物地层和年代地层格架的建立。关键词中,出现次数最多化石门类分别是“植物”“牙形石”“恐龙”“遗迹化石”“昆虫”和“放射虫”,这些门类除了其本身的演化历史具有重要意义外,还在古气候与古环境重建、地层划分与对比以及公众科普上有较好的应用。出现次数最多的时代关键词分别是“寒武纪”“白垩纪”“埃迪卡拉纪”“三叠纪”“奥陶纪”“二叠纪”“新生代”和“侏罗纪”,这些也是我国地层出露较好的几个时代。出现次数最多的地区是“华南”,远高于排名第二的“青藏高原”和排名第三的“华北”,唯一出现超过3 次的省份是“贵州”,反映了我国华南地区尤其是贵州省丰富的古生物化石资源。古生物地层学与地球化学、现代生态学、分子生物学、沉积学、大地构造学和化石能源等多学科交叉已成为现今发展的趋势。同位素地球化学、原位微区分析技术、化石三维重建技术、大数据统计和计算模拟等技术手段的飞速发展,为古生物学与地层学研究提供了强有力的支撑。
图4 2024 年度地质学学科项目申请中的热点关键词
D0206代码下申请书使用频次较高的关键词依
次是“物源分析”“古气候”“源—汇系统”“鄂尔多斯盆地”“四川盆地”“构造演化”和“沉积环境”等(图4,D0206)。“物源分析”是唯一出现次数超过20次的关键词,这也是长期以来沉积学研究的核心内容。除此之外,古气候、构造、沉积环境、古地理、火山活动和碳循环的演化,是2024年度“面青地”项目研究的主要内容。关键词中出现次数最多的盆地是“鄂尔多斯盆地”和“四川盆地”,远高于排名第三的“松辽盆地”,这些盆地也是我国重要的含油气盆地。关键词中出现最多的岩石类型是“黑色页岩”,其次是“微生物岩”“油页岩”和“碳酸盐岩”。总体而言,当前沉积学研究不仅结合沉积地球化学、生物沉积学、大数据知识图谱等手段研究深时地球环境演化、地理变迁这些基础科学问题,还重点关注有机质富集、含油气盆地分析等需求导向问题,有效助力油气勘探事业。
D0207代码下申请书使用频次较高的关键词依
次是“页岩油”“页岩气”“四川盆地”“鄂尔多斯盆地”“塔里木盆地”“孔隙结构”“有机质富集”和“数值模拟”(图4)。关键词中“页岩油”“页岩气”和“富有机质页岩”的大量出现表明非常规油气已成为当前我国油气地质学研究的最大热点。关键词中出现最多的盆地依次是“四川盆地”“鄂尔多斯盆地”“塔里木盆地”“松辽盆地”和“准噶尔盆地”,与沉积学的关键词相似。“数值模拟”“分子动力学模拟”“模拟实验”“核磁共振”“人工智能”和“深度学习”这些关键词的大量出现表明油气地质学在研究手段上越来越丰富,且与当前研究技术的热点和前沿紧密对接,有望为推动分支学科发展提供新的动力。
生物地质学主要研究生物圈和地球其他圈层
之间的相互作用及协同演化过程。该代码下使用频次较高的关键词依次为“微生物”“碳循环”“地质微生物”“仿生矿化”“微生物矿化”“微生物群落”“ 微生物脂类”“ 热泉”和“ 生物矿化”等(图4,D0217)。地质微生物一直是该代码申请项目的核心主题,“微生物矿化”“碳循环”和“古环境重建”是申请项目的主要研究内容。当前,利用地质微生物的多种新型脂类化合物和分子同位素等联合示踪技术,生物地质学进一步拓展了其服务于国家和社会需求的范围,为全球变化、油气资源、关键带和深地科学等领域提供了新的支撑。
随着地球系统科学的兴起和发展,多学科交叉的理论和技术进步成为促进地质学学科发展的重要推动力。特别是基于大数据和人工智能以及数值模拟方法的研究范式的变革对学科发展以及人才培养都提出了新的要求。从前述关键词分析来看,2024年度地球生态系统演化和能源相关学科的申请项目还是以传统野外实际材料分析和和室内实验测试为主要内容,涉及“数据—模型”驱动的新范式研究还不够多,“跨学科”综合研究较少,距离实现“打破学科壁垒,实现交叉融通”的学科布局还有差距。其原因可能源于多方面:首先申请人对于地球科学研究方向和研究范式转型的理解还不够深入,需要进一步加强引导和交流;其次申请人出于确保获得资助的考虑,在申请书内容的组织上相对传统,优先选择稳健路线。地质学学科鼓励在地球科学研究中运用现代科学技术手段,尤其是大数据计算模拟手段,鼓励多学科交叉研究,特别是多圈层相互作用和协同演化研究,最终实现地球系统研究的总目标。当然,以“面青地”项目申请书为对象的分析结果可能还有些片面,未能一窥相关分支学科的全貌。但是,在“面青地”项目申请中如何充分体现处学科前沿的发展趋势应当是摆在基金工作人员和广大科研工作者的一个命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