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与孔宪铎教授相识已有5年,他的
《我的科大十年》
我已读过多遍。大约在2002年夏天,他托丁学良教授转给我这本书,我一口气读完,掩卷而思,感慨万千,书中所描述的他们在创办香港科技大学过程中的许多做法,引起我强烈的共鸣。自1999年起我们在北京大学光华管理学院所做的事情,与他们在科大所做的事情有诸多相似之处,令我倍受鼓舞。特别是孔先生书中多次讲到的
“招聘最好的教员,并使他们快乐”,正是我们在光华管理学院一直努力的目标。
2003年夏天,面对一些人对北大教改的诸多不理解甚至反对的声音,重读这本书总是给我力量,使我更加坚信北大改革的方向是正确的。当时,“以人为本”这句话被一些人用来当作反对改革的口号,也误导了一些读者,我让北大新闻网的负责人把书中第三章“以人为本”一节放在新闻网的专题栏目,1100多人次读了这篇文章。我的目的是让大家明白,真正的“以人为本”,是只有那些最优秀的学者才有资格当北大的教授,而不是无论水平如何都可以在北大混下去。
办一所好大学是一件很不容易的事情,需要几代人的努力
。香港科技大学在短短的10年内就得到了全世界学术界的认同,无论从何种角度看,都堪称世界教育史上的奇迹。科大为什么会如此成功?孔宪铎先生在书中讲了诸如科大独特的机遇、着眼世界的创校理念、以人为本的办学精神等因素。这些因素,孔先生在书中讲的非常透彻,无须我在这里重复。读完这本书,我个人最大体会是,科大成功的最重要因素,是科大创办者们所具有的作为教育家的领导力,如果没有这种卓越的领导力,科大或许只能有漂亮的大楼,而不可能聚集那么多优秀的学者。
孔先生确实是一位杰出的教育领导者。
在过去的10多年里,“领导力”(leadership)一词已成为管理学文献中最热门的研究题目之一。
领导力对企业的成功所具有的关键作用,已得到学术界和企业界的普遍认同。
其实何止企业,任何一个组织,只要面对未来的不确定性,只要有竞争,只要有变革的需要,领导力就是其成功不可或缺的因素。中国的大学现在最需要的正是领导力。非常遗憾的是,
许多大学只有领导人,没有领导力!
什么构成大学领导力的基本元素?我个人认为,最重要的是三点:
理念(mission),愿景(vision),激情(passion)。
只有具备这三个素质的人,才有希望领导好一个大学。
大学领导人首先必须有很强的理念和使命感,他们人生的追求是做大事,而不是当大官。他们应该每天问一问自己,社会为什么需要大学?大学需要校长干什么?有你没你这个大学会有什么区别?
以吴家玮和孔宪铎为代表的香港科技大学的创办者们都是很有使命感的人。
正是怀着“由中国人在中国的大地上创办一所世界性大学”这样的理念,他们放弃了自己习惯的舒适生活,从世界各地聚集香港,开始了他们伟大的创举。有了这样的理念,他们就能够把科大的成功当作自己的成功,去追求,去创业,去“做自己想做的事而不是必须做的事”。有了这样的理念,他们就敢于面对困难,迎接一个又一个挑战,敢于到世界各地招聘“比自己更优秀的人”。
孔宪铎先生在书中表现的成就感和满足感,正是他的使命感的回报。
与此形成鲜明对比的是,在我们国内,太多的大学领导人只把自己的位子当作当官的跳板,而不是干事的舞台;只求无过,不求有功。即使他们在干事的时候,也总是瞻前顾后,精心计算,只讲人情,不讲原则,只讲利害,不讲是非。
当然,仅有理念和使命感是不够的,
大学领导人还必须有很好的愿景,
也就是说,他们必须知道什么样的大学才能称得上是一所优秀的大学,要做成一所优秀的大学,他们必须干些什么事情。他们必须高瞻远瞩,明白在全球化时代大学发展的方向何在,社会对大学提出了什么样新的要求,大学如何满足这些要求。他们甚至必须明白学科发展的方向,什么专业是需要加强的,什么专业是需要收缩的,从而能把有限的资源合理地配置,而不至于被大学的既得利益格局捆住手脚。他们不一定是最好的科学家、学者,但一定懂得什么是优秀人才的标准,也有魄力和感召力招聘最优秀的人才,并使他们快乐。
科大创校的领导者们都是在美国生活了大半辈子的留学生,不仅在自己的专业领域学有所成,而且有在世界一流大学领导岗位工作的经验;他们不仅懂得现代大学的理念,也很清楚国际一流大学的标准;他们明白,
“任何一所好的大学,一定要着眼世界,才能学无止境,学无国境,才能与世界知名大学相竞争,而达到在世界平台上与他们平起、平坐、平行、评立”。
正因为有这样的愿景,科大才能在一开始,就有一个很高的起点,形成很好的学术文化,无论在专业设置方面,还是在人才招聘方面,都能走出香港办科大,使得科大成为一所无国界的、得到全世界认可的大学,而不是香港的地方性大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