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栏名称: 思想地图
不是每一篇文章,都叫有思想。绝不浪费你的时间。轻松又有趣。
目录
相关文章推荐
新疆949交通广播  ·  乌鲁木齐市中小学生注意!这一时间有调整! ·  17 小时前  
新疆949交通广播  ·  这个100亿的大项目你参与了吗? ·  昨天  
新疆949交通广播  ·  元宵看花灯,来这里→ ·  2 天前  
新疆949交通广播  ·  已明确,禁止安装! ·  3 天前  
51好读  ›  专栏  ›  思想地图

北大教授大声疾呼:教育陷入全面竞争状态,让孩子过早“夭折”

思想地图  · 公众号  ·  · 2021-05-09 17:00

正文

渠敬东,北京大学社会学系教授

第二届“大学-中学”圆桌论坛近日在北京大学举行。 北京大学人文社会科学研究院常务副院长、北京大学社会学系教授渠敬东上台发表精彩演讲,把脉当下中国教育,言之有物,观察犀利,推荐给大家阅读。
我在北大教书,原来也在清华教过十年书,这些年来确实有点体会,我来谈谈我的感受: 我现在觉得教育要不断地反思它的目的究竟是为了什么。 我个人认为教育要重回学生的健康。
教育要重回学生的健康
1、身体的健康
我的一个本科学生,一个学期11门课,做了34篇作业,他能健康吗? 要是换成我,也会得拖延症的。
在这种训练的强度下,他会有持久的对一项事业的喜爱和热爱吗? 今天不同于以往,北大学生真拼,真刻苦。 刷夜,一宿一宿不睡觉,年纪大的人都知道,以前欠的债现在都要还的。
我的意思是说,大学四年或七年如果完全在这样的节奏里,我们能培养出为了一项事业保持长久的兴趣,并献其终身的学生吗? 大学考得好保研能保上,能证明他是未来能够坚持50、60年的人才吗?
我们的教育真的要好好想想这些事情。
刚才各位说的经验,我真不觉得是成功经验,说不定都是教训。 一个孩子的持久性、忍耐力,长久保持对一件事情的热爱和忠贞,才是我们教育需要的。 一句话,他需要体力,需要健康的身体。
2、心理的健康
我们的孩子今天很脆弱。
几年前,有一个清华的孩子写了作业给我看,我一边打电话一边说我真是白教你了,文章不能这样来写。 那边学生说老师你别打电话了,我头晕,感觉吃不消。 我就很懂事,马上把电话挂了,心理脆弱如此,确实是惹不起的。
任何真正的人才都是要敢于面对失败的,无论你今天考多高的分,如果不能面对失败,不能在失败中挺过去,就不是人才。
成就居里夫人的,不是几千次失败吗? 换句话说,她能忍别人忍不了的。
人当然要聪明,但最根本的不是聪明。 要忍受失败的考验,要接受人与人之间的差异性,勇于承认自己的缺欠。 凭什么世界都是你的呢? 你不可能以自己要求整个世界,所以心理健康尤为重要。
有一个学生去芝加哥大学念书,临走之前我跟他聊会儿天,他说老师我这些年我去看了很多次心理医生,我说你为什么看心理医生啊? 他说我也没什么大毛病,就是去找心理医生聊聊天,因为我们整个学校没人跟我说话。
今天,孩子们是很孤单的,孤单疏离的人不能集聚周围人的能量,无法从别人那里获得力量,如何会成就自己呢?
3、精神的健康
这个精神健康不是就精神失常的病理而言的,指的是国家培养的真正人才,应该是有无我之境的, 不能只考虑自己的成功,要有对那些伟大的人或事物有敬畏感,要对以往的历史和传统有敬畏感。
那些榜样,那些值得我们尊敬的人物,是引领我们自己的力量。 真正的人才,需要有大无畏精神,舍我是谁的勇气和担当。
如果我们只是在技术上讨论教育的问题,我认为中国的教育是没有出路的。
现在的教育让每个人在每个时刻都处于竞争之中
我们今天的教育有很强的竞争色彩,甚至可以说是彻底竞争化了。 国家在国与国之间竞争的角度理解教育,学校在校与校之间竞争的角度理解教育,个人的教育更是陷入了一个全面的竞争状态。
我们的绩点制度让学生在每一个课程、每一个单元、每一个自我管理上都要获得成功。 哪有谈恋爱的时间,哪有发呆出神的时间,哪有到哪个地方溜达溜达的时间……
竞争的精神涉及到各个领域,从幼儿园开始上辅导班,不能输在起跑线上。 儿童到成年每一个阶段、每一段生活里的时间都被强行地挤压与规范化。 在无所不在的丛林中,每个人必须在每一刻胜出才能胜出。
我个人认为, 当每个人在每一刻都胜出的时候,已经差不多注定失败 了。 标准化的制度,大学的排名,各个系的评估指标等等都助长了这个竞争机制。 这就是弗洛伊德讲的,庞大的超我结构使得每个人在竞争中最后心灵处于一个全面压抑的状态。
竞争意味着什么? 每个人都必须在一个标准系统里和其他每一个人做出区分。 你愿意在这个世界里活着吗? 反正我不愿意。
我们必须跟每个人都不同,每时每刻都要赢。 世界大学排名就是这样的,把北大排到15、26、37,又能怎么样呢? 作为北大的教授,我一点都不care这个排名,我就要做我真正关心的工作。
所以,我认为 如果只为了“赢”来确定教育目标、任何时候的成绩名次都会是你的“瘾”,那就像吸大麻一样,最后的结果就是年轻人过早地夭折。
教育成了家庭资源无限投放的无底洞
我最后想说的话,可能校长们听了会不高兴。
我想说的是,学校减压减负,快乐童年,都是“异想天开”。
国家教育机构掩耳盗铃,从社会学研究的角度看,减什么负了,学校里面快乐成长,一出校门孩子们就马上被家长领着进各个辅导班。 不进班怎么办? 孩子将来命运没法预料,似乎落下一步,就意味着毫无出路。
所以, 我觉得今天教育最大的问题是,国民教育里最好的资源都退出了教 育。 当我们学生在中小学校中不断降低培养目标,我特别心疼,这是国有资产流失啊。
教育任何时候都是立国之本,现在的教育让位给孩子一出校门就进的各种班,全面让位给市场化经营的教育企业。






请到「今天看啥」查看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