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栏名称: 直商俱乐部
抖音短视频平台商业化的爆发,抖音变抖商,从抖商中斗金。
目录
相关文章推荐
51好读  ›  专栏  ›  直商俱乐部

健康需求已被引爆,保健品将迎来空前的发展势头!

直商俱乐部  · 公众号  ·  · 2020-02-28 19:30

正文

点击上方 直商俱乐部 免费关注

文章阅读需要8分钟




0 1


新冠病毒疫情引起了全国乃至全球的高度关注,当前我国整个经济社会生活全部按下了暂停键,数万人感染病毒,两千多人为此失去了宝贵的生命。


从中国疾控中心公布的数据来分析,可以发现,60岁以上老年人虽然因流动性不高感染率不高(占确诊病例的31.2%),而这类人群的病死率却较高,高达90%;其中本身患有高血压、糖尿病、心血管疾病等慢性疾病的死亡病例占82.1%。



从一线参与救治的医生,到疾控部门专家,一直都在向我们反复传递一个关键信息: 面对新型冠状病毒,在没有研发出特异性抗体疫苗和抗病毒药物的前提下,预防的最佳方式是提高自身的免疫力,通过机体的免疫应答对抗外来病毒。


免疫力高的人,机体不仅能很快“杀死”侵入的病毒,甚至能避免成为病毒的感染者,提高免疫力是最有效的预防、抵制病毒的武器。



0 2


正如同2003年SARS之后国人更加注重健康,健康相关产品在国内销量大幅增长一样,此次疫情也再度引爆了国人对生命的珍视,对健康的高度关注。


从双黄连一夜之间全国卖空,到维生素C的急剧抢手,充分反映了公众对健康的渴望,但同时也显现了对健康追求的盲目和不理智。


可以预见,经过国家正规审批的,具有补充营养素、增强免疫力功效的保健食品将成为大健康产业的最大消费热点。



而正确认识保健食品的身份和内涵,是产业焕发生机、良性发展的必要前提。


保健食品是指声称具有特定保健功能或者以补充维生素、矿物质为目的的食品,具有调节机体功能,不以治疗疾病为目的。


保健养生在我国自古有之,主要是基于中医中药在千百年来的临床使用效果。



上世纪,我国保健食品多为药食同源或有滋补性的中药成分,因入市门槛低回报高,监管政策不清晰,行业发展较为混乱,营销建立在广告宣传上,产品真伪优劣不明,导致极大的消费信任危机。


此时,大量海外营养素补充剂进入中国市场。随着新《食品安全法》颁布实施,保健食品实行备案注册双轨制,产品功能评价、检验、审评审批机制逐步完善,保健食品行业进入了良性发展期。


但“权健事件”的发生,又让国内产品的信任度降到了冰点,谈保健食品色变。正规经过国家有关部门审评审批,戴有“小蓝帽”标识的保健食品,为什么却不被大众信任?



0 3

究其原因, 一是营养健康科学技术基础薄弱。 我国对健康机理和营养成分的科学技术研究一直落后于世界强国,在医学界和公众中的知识宣传也未得到充分推广,未得到广泛认可。


比如维生素、矿物质等营养素对健康的重要性,在绝大多数老百姓的认知中是盲点。



如果科学基础不能很好地支撑,产业的发展就不可能不受影响。对监管者来说,如果不了解现代营养科学技术的进展和趋势,就会影响政策的支持和法规标准的制定;


对消费者来说,不了解这些科学知识,就影响了对于这些产品的信任和消费市场;如果企业不了解的话,也很难有新产品的研发和生产,也就容易发生违法违规行为。


二是缺乏对中医药文化自信。 “上医治未病”是中医的健康观,是古代医者几千年来在预防和治疗疾病的过程中不断总结和完善的科学思想。



医术高超的中医通过“望闻问切”结合实际经验总结,归纳出人的综合健康风险评估状态,并对此通过一定的防治干预手段以阻断其发展,从而使这种潜病态向健康方向转化的整个过程,称为治未病。


但现在有很多人说中药不科学,以中药或药食两用物质为主要成分的保健食品说不清楚到底是什么物质什么机理发挥功效。


虽然我国历史上经历了无数次瘟疫,但正是由于拥有中医药这个文明瑰宝,中华民族才能生生不息绵延数千年。


对以中药或药食两用成分为主的保健食品不信任,是对我国历史文化缺乏自信的表现。



三是产业发展舆论环境不理想 在我国的常规教育阶段,除了专业人士外一般消费者并没有系统学习过营养健康知识。很多媒体对健康知识和政策法规也真是不大懂,但是却拥有话语权。


中国的消费者在 缺乏科学的营养健康知识的大环境中,特别容易被媒体和虚假夸大宣传广告所误导, 不能正确客观看待保健食品的真实属性。








请到「今天看啥」查看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