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栏名称: iamsujie
人人都是产品经理,这个口号生来就是找喷的…… iamsujie,阿里8年产品经理,现在服务创业者,良仓孵化器创始合伙人,B12合伙人
目录
相关文章推荐
并购优塾产业链地图  ·  消费价值地图,美护产业链跟踪:上美股份、珀莱 ... ·  15 小时前  
心禅道  ·  投资#790 ... ·  昨天  
心禅道  ·  投资#790 ... ·  昨天  
六里投资报  ·  景林、但斌300亿持仓披露:东方港湾All ... ·  昨天  
六里投资报  ·  景林、但斌300亿持仓披露:东方港湾All ... ·  昨天  
嗅嗅挖金  ·  菜哭了 ·  昨天  
嗅嗅挖金  ·  菜哭了 ·  昨天  
51好读  ›  专栏  ›  iamsujie

每个岗位都是公司为了解决问题而设置的解决方案

iamsujie  · 公众号  ·  · 2020-10-29 12:02

正文

如题图,时不时会有文章,用一种诡异的方式,让“人人都是产品经理”这个口号保持着热度,以至于都让我怀疑他们是不是洗稿了。


深度|人人都不想当产品经理了
迭代了 10 年产品,产品经理们终于也被迭代
传统互联网产品经理衰亡实录

以上仅是这两个月我看到的3篇。

其实,每一个岗位都是公司为了解决阶段性业务问题而设置的解决方案。 随着行业的发展和大环境的变化,各种岗位都可能会有消失的那一天。 但“产品经理”岗位的设置目的——产品创新,却是公司永恒不变的追求。

关于这个话题,如果你想了解我更多的想法,不妨继续往下看,其实也就是我新书自序的主题: 从产品经理到产品创新

它还回答了另一个问题:这几本书有什么区别,看过之前的,还需要看这本么?

———— 自序开始 ————

这是我的第四本书。我不是一个高产的写作者,很感谢各位亲朋好友的支持,让我坚持了下来,一篇一篇地写了十几年。写书一开始可能是为了名或利,到后来,一定是为了自己。写书是一种自我成长的方式,每隔三四年,把所思所想所得打个包,留作纪念。

2010 年的第一本书,叫《人人都是产品经理》,关键词是“产品经理新人”,意在让新人们知道启程的每一步应该怎么走。

2013 年的第二本书,叫《淘宝十年产品事》,讲了很多淘宝网建立十年内的产品案例。虽然实战的学习效果最好,但通过借鉴别人的案例进行学习的效率最高。

2017 年的第三本书,叫《人人都是产品经理 2.0: 写给泛产品经理》,关键词是“泛产品经理”,旨在将产品经理做产品时用到的产品思维带给更广泛的群体。

2020 年的第四本书,叫《人人都是产品经理(创新版):低成本的产品创新方法》,关键词是“产品创新”,我会试着把思维方式落地为做事方法,总结一套可落地实操的方法论(5MVVP框架),来帮助正在做产品创新的人或组织。

对“产品经理”这个岗位的理解和反思贯穿了我的职业生涯,也因此有了“人人都是产品经理”系列图书的出版。到了这一本,我意识到,其实“产品经理”这个岗位名称不重要,怎么做好产品才重要。

“产品经理岗位”是针对业务问题的一种阶段性的、组织层面的解决方案。其实,任何岗位都是这样的。纵观历史,大多数岗位都会经历出现、流行、消亡这三个过程。因为组织目标在演化,所以要做的事情在演化、分工在演化、岗位名称在演化,这是客观规律。

而做产品的人都知道,比解决方案更重要的,是要解决的问题。如果要解决的问题是“项目管理”,那么其中一种解决方案就叫“项目经理”。如果要解决的问题是“产品规划、需求分析、用户研究......”或者合在一起称之为“做产品”,那么它的一种解决方案就叫“产品经理”。

随着时间的推移,我们发现有些“做产品”的职责可以由技术人员、运营人员,甚至某些新岗位来承担,这是非常好的现象,说明我们很可能找到了更合适的解决方案。只要将团队里的各种岗位拼起来,能够把“做产品”的事情全覆盖,就没有问题。

因此,从某种程度上讲,没有了产品经理岗位,反而意味着“人人都是产品经理”。我在《人人2》里面已经提到一个观点——对“做产品”有热情,是有价值的,而对“做产品经理”有热情,可能会陷入对这个岗位的误解。

所以,岗位不重要,是否能解决问题才重要,这一点对任何工作都是一样的。多年来,我的工作围绕的关键词从“产品经理”到“产品思维”,再到“产品创新”,看似区别不大,但背后是认知的提升,是在一步步接近本质。

产品经理阶段:我自己在做产品经理这个岗位,也会服务产品经理同行,坚信“产品经理改变世界”。
产品思维阶段:我意识到产品经理人群有限,提出了“泛产品经理”的概念,希望抽象出产品经理背后相对通用的思维方式,去影响更多的人。
产品创新阶段:我认识到产品思维是方法,而产品创新是目的。从想到做,从思维方式具体到做事方法,才能更落地、更直接地促进改变。

“人人都是产品经理”系列图书的演变刚好也顺应了以上三个阶段。基于我自身的从业经历与反思,这个系列的图书才能有第四本。但我觉得对于广大读者而言,我更像是一名教练,而不是球星。球星凭借更多的是天赋异禀,普通人学不来,而教练凭借的是丰富的执教经历,也许能启发你全局性的思考。

我在阿里巴巴做过八年的产品经理,经手的产品有中小企业的管理软件、淘宝卖家的工具、淘宝的垂直市场、淘宝天猫会员体系 / 营销工具、大型活动、移动社区类产品等。同时,我也是阿里巴巴集团产品大学的负责人,集团内在线学习、知识管理平台的搭建者,还负责过阿里巴巴内部的创新孵化器。

离开阿里巴巴之后,我一直在做与创业创新相关的服务,是良仓孵化器的合伙创始人,良仓孵化器服务过数千家初创企业。我的另一个身份是产品创新独立顾问,服务过的客户有京东、字节、华为、银联、平安、上汽,等等。

当然,凡事都有其局限性,我的这些工作也不例外。以上的这些工作经历是否会造成思维局限性,抑或只会形成一些无关好坏的特点,不同人有不同的理解。对此,我的理解是,靠拼胆量、拍脑袋、碰运气的时代结束了,如今的球队,既要有天才型球星,也要有熟悉套路的教练。

就“咨询顾问”这一工作经历而言,我觉得我更像是一个穿越者,可以从不同的时空视角去看这个世界,更有大局观。过去几年,我给不同类型的公司讲过课,仅仅是讲课现场用投影时碰到的事情就很有意思。

有的公司,因为自己也卖电脑,所以不允许我用苹果的笔记本电脑。
有的公司,培训教室接的视频设备还只有 VGA 接口,没有任何转接线。
有的公司,随时可以提供 HDMI DP USB-C 等接口,甚至无线投屏。

这种差异,让我感受到了公司之间的不同,也许是“年龄”不同,也许是“文化”不同。






请到「今天看啥」查看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