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栏名称: BIE别的
VICE是全球最大的青年文化媒体公司。这里有身临现场的体验报道、被忽略的群体、刺激你思考的不同角度、令人不适但真实的社会观察、以及题材多样的纪录片和在线视频。
目录
相关文章推荐
科技日报  ·  10米渔船“捕获”美军7800吨核潜艇? ·  3 天前  
科技日报  ·  10米渔船“捕获”美军7800吨核潜艇? ·  3 天前  
参考消息  ·  事涉马斯克,伊朗很“惊讶” ·  3 天前  
参考消息  ·  来华苏-57飞行员:非常喜欢中国人民 ·  5 天前  
参考消息  ·  总师官宣:歼-35会上航母! ·  1 周前  
参考消息  ·  货运航天飞机“昊龙”,有新消息→ ·  1 周前  
51好读  ›  专栏  ›  BIE别的

未来之家——平行世界里的另一天

BIE别的  · 公众号  · 国际  · 2017-04-27 14:11

正文


 “未来之家” 系列预告片 

创想计划 此次与 微鲸科技 携手,开始了“未来之家” 的全新项目,探索世界各地的创造者们正在如何塑造全新的生活形态。

又一次提到未来生活,想从共享单车说起。也许满天的“飞行汽车”才符合人们对未来世界的幻想,但最近为城市人出行带来重大改变的却是这种原始的交通工具——当然,有了二维码的加持。技术在其中起到的作用显著但又相对无形,而这也许才是更接近未来的景象,科技并不见得会赋予未来城市多么酷炫的外表,反而会从隐形的经济和社会结构上改变人们的生活。又比如批判设计师松田 K 曾举过的一个例子:在1950 年代的未来想象中,人们发明了一种非常方便的管道机器,可以把报纸自动投送到订阅用户家门口,然而他们怎么也没想到,60年后的人们正在触摸屏幕上刷当日新闻。

电影《大都会》(Metropolis,1927) 中的飞行交通工具和巨型建筑群,图片来自网络

也许在“飞行汽车”被发明出来之前,它就已经成为了没人需要的过时事物。以通勤的交通需求为例,比“在办公楼上方盘旋着寻找停车位”更有吸引力、也更可能到来的,会是这样的景象:公司大楼不再存在,取而代之的是分散在城市各处的共享工作空间,人们步行来到最近的空间上班,通过网络和同事们一起工作;或者是借助智能房屋分配系统,整个城市的人口分布逐渐趋于合理,每个人都可以和工作地点保持相对较近的距离,而如果换了工作,你甚至可以直接和另外一个需求相反的人交换住房。未来城市表面上也许同今天并没有太大差别,而内部却流动着一种全新的生活。

城市压缩之后的另类解决方案,纽约Lowline的地下植物公园,《未来之家》剧照

为了探寻更有可能实现的未来面貌,我们联合微鲸科技,从去年开始做了这样一件事情:派出两位年轻人——北京的竹子和洛杉矶的 Mike Gao——共同踏上旅程,看看世界各地的创造者们如何塑造全新的生活形态。从孕育高新科技的北加利福尼亚,到艺术创造力惊人的北欧,从人口众多的印度土地到独自生活盛行的日本城市,最后回到我们所熟悉的北京。我们记录下了整个旅行和探访的过程,成为了这个微鲸科技同异视异色(VICE 中国)联合出品的7集视频系列——《未来之家》。

波士顿建筑设计师 :Ben,《未来之家》剧照

这次旅程将打破科幻电影式的未来构想,为我们带来对未来的全新认识:容纳百万人口的巨型建筑恐怕永远不会实现,而年轻人们已经发现了重新利用空间的方法,在寸土寸金的纽约建立起新型合住公社;相比起在“一键控制一切”的智能房间里呼风唤雨,人们竟然更喜欢自己在家动手制作水泥板凳;人工调配的味道永远满足不了人们对新鲜食物的渴求,反而是屋顶的现代农场在拯救现代人的钱包和胃口……这使我们反思对“科技能做什么”的盲目追逐,也使我们相信,科技在人类社会中所扮演的角色不会超过一种“助力器”的范围。当然,我们也同导演了著名反乌托邦英剧的导演聊了聊科技潜在的黑暗力量。

VR 电影院创始人,《未来之家》剧照

接下来,我们将连续推出这个系列,跟随竹子和Mike Gao的脚步,勾勒“未来之家”的面貌,并分享我们在旅程中所获得的启发。如果你有什么关于未来的新奇想法和思考,欢迎随时通过官方微信(tcpvice)、微博(@CreatorsProject创想计划)联系我们。

 “未来之家” 第一集将于下周四正式播出。

在文章最上方观看 “未来之家” 系列预告片,在下方视频中了解主持人 竹子Mike Gao

竹子是谁?

Mike Gao 是谁?

Written by : 陆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