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零夏 胡祥杰
【新智元导读】从2月份至今,北大AI公开课线上线下共获得了超过20万人次的参与量,成为AI技术走向大众的一个窗口,推动了AI 的“民主化”。课程发起人雷鸣曾经是百度创始七剑客之一、著名天使投资人、酷我音乐创始人、多家创业公司的董事长以及北大人工智能创新中心主任。新智元对AI布道者雷鸣进行了一次专访,揭开雷鸣的多重身份,以及最终归于一位AI爱好者的初心。
北京大学“人工智能前沿与产业趋势”(北大AI 公开课)5月23日将迎来最后一讲,雷鸣与英伟达董方亮大话人工智能。截止5月19日,于2017年春季启动的“北大AI 公开课”已经开展了12堂课,授课嘉宾包括:徐小平、余凯、漆远、吴甘沙、黄江吉、王俊、徐伟、李航、叶杰平、胡郁、洪小文、谢国彤等国内人工智能界的领军人物,授课主题包括AI投资、AI与金融、AI与自动驾驶、NLP 等等。
从2月份至今,北大AI公开课线上线下共获得了上百万人次的参与量,成为AI技术走向大众的一个窗口,推动了AI 的“民主化”。
课程发起人雷鸣曾经是百度创始七剑客之一、著名天使投资人、酷我音乐创始人、多家创业公司的董事长……如今,他的新头衔是北大人工智能创新中心主任。
雷鸣现在的角色越来越多,横跨教育界、技术界、创业和投资界,大学教师、创业者、投资人,还是一名工程师?在那么多的角色中,他如何做到平衡?
雷鸣对新智元表示:角色虽然多,但是大多是围绕AI这个核心的,不是完全散开的,它各个方面是互相促进的。事情想清楚了,也就那些事情。总结起来就是一个AI爱好者做了一些事情。
他提出了这样一个问题:大家都知道AI是未来,可是有多少人能够真的为AI的发展做点什么呢?雷鸣作为AI重度爱好者,他对AI的发展有什么看法?作为百度创始七剑客之一,对于中国AI巨头之一百度的布局以及各种大动作有什么看法?雷鸣近日接受了新智元的专访,谈及上述几个话题。此外,雷鸣还与我们分享了他在北大时期的“学霸”经历,以及他的“二元论”管理哲学。
如果相信AI就是未来,那么我们能做什么事情能促进它的发展?
从这堂火热的公开课讲起,雷鸣发起的“AI公开课”从2017年2月开始在北京大学开设,面向公众开放,不论是学生还是AI从业者,任何感兴趣的人都可以去听课,也可以通过线上互动式直播参与到课程中。新智元作为该公开课的独家首发媒体,每周发布课程文字实录,受到极大的关注。
雷鸣提到,课程起源于他的一个自问:“如果相信AI就是未来,那么我们能做什么事情来促进它的发展?”
雷鸣说:“我们跟很多创业者和投资者都聊过,很多人说AI最大缺口是人才。我们的高校本身就在培养技术人才,但是据我了解当前技术人才培养方式主要是学习算法,他们可能并不知道技术能在哪些地方得到良好的应用。”
诚然,人工智能技术人才本身是稀缺的。然而对于企业发展来讲,他们“贪心”地希望优秀的技术人才能够同时对于产业有更深的理解,对产业问题有更好的解决能力,这样的人才可谓凤毛麟角。
“AI技术学习者,如果了解更多产业需求,首先他学习的时候也可以针对应用方向去学习,然后也慢慢能感觉自己对什么行业感兴趣,对他未来发展有个很好的前期准备。因此,这个课程希望能够培养并输送这样的AI复合型人才”,雷鸣说。
另一方面,产业从业者也对AI很感兴趣。他们能朦朦胧胧感觉到AI对自己的产业有影响,但是又不知道具体会产生哪些影响。他想:如果想利用AI技术做点事情的话,应该怎么做?因此也要让产业里的人对AI的认识不再浮于表面,真正理解这些问题。
“总的来说,我们是一个课程影响两批人,并且在两边的人之间发挥连接作用。我们的初衷是培养AI+产业的复合型人才”,雷鸣对新智元说。
所以在挑选嘉宾的时候,雷鸣就设立了三个原则:
1. 嘉宾行业覆盖比较广泛,不能十个嘉宾都讲一个方向。
2. 嘉宾有一定技术的基础。
3. 同时这些嘉宾都在产业中有着丰富经验,他们来自IBM微软百度华为等研究院或者本身为杰出科学家等。既有AI背景,又在产业中浸润了很多年,这正是复合型人才的杰出代表。
所以到最后,我们看到了徐小平、余凯、漆远、吴甘沙、黄江吉、王俊、徐伟、李航、叶杰平、胡郁、洪小文、谢国彤、董方亮这样的嘉宾出现在了北大的讲堂上。
雷鸣自身就是一个“产业+技术”人才的经典例子。作为百度创始七剑客之一,雷鸣对于百度有着非常深厚的情感,在专访中,他谈到了百度成功阻击谷歌的故事,这是百度的“生死之战”,他称之为“闪电计划”。也是中国本土企业与国际巨头PK的一场经典战役。
2000年至2005年,百度创立的初级阶段,面对市场上强大的谷歌,百度发挥了本土公司的优势,专注做中文搜索,探索商业模式,确实做到了“比谷歌更懂中文”,并获得成功。作为当年“闪电计划”的技术负责人之一,雷鸣分析百度打败谷歌原因有两个:
首先,谷歌入华,只是扩张一个新的市场,但是百度不一样,输了就要关门了,这属于背水一战,心态不一样;
第二,百度服务了大多数中国网民,真正做到了“聚焦”,从以下两点说明:
1. 百度完全针对中国市场,就是做中文搜索的。毕竟中国人做中文的东西,总比美国做中文好,包括分词、语义的匹配。经验就是:尽量压缩你要解决问题的范畴。获得局部优势。
2. 当时中国很多信息在BBS中,静态链接维护代价高,动态链接更简单,中国很多信息藏在动态链接中。美国不一样,这就导致谷歌早期不抓动态链接。百度针对这一块做了优化,抓取到动态链接中的内容。抓住并解决了痛点。
雷鸣表示对于百度很有感情。他说,我当初加入百度是觉得搜索很有用,但是没有预期到百度会发展成为今天这样一个国际顶尖的公司。
他说:“我也很感谢百度作为一个企业给我提供机会成长。我的一生到现在为运气很好,我很感恩,毕竟即便你有一点能力,也要有舞台给你提供施展的机会,让我做一点小贡献也学到特别多东西。”
参与了百度早期这样的高速成长,雷鸣除了得到了技术的提升也得到了产业层面的视野。此后,他离开百度创业,成为一名创业家:07年创建了酷我音乐。2016年酷我音乐和QQ音乐、酷狗音乐合并,雷鸣也淡出了新公司。事实上他,他创立了好几家公司,跨越到教育、金融等领域。
创业公司劣势明显,钱、人、资源、关系网络处处不如人。怎么办呢?对于创业公司如何与大公司竞争,雷鸣也有一套理论,他认为:
1. 能不吸引别人太多注意力的时候,认真做事情,别动不动到处PR。有营收比什么都好,在不引起注意的情况下,能长多大长多大。
2. 不要跟大公司正面对抗,尽量不要在大公司大旗竖起来的地方跟它死磕。有两个技巧,一是尽量压缩你要解决的问题的范畴,二是在垂直领域一个更小的场景先解决好,先扎住脚跟再去弄大。
总的来说:1.你要低调;2.要有营收;3. 不要正面对抗大公司的核心;4.缩小自己的切入点,把体验做到极致,获得局部优势进而扩张。
目前雷鸣在AI上孵化了好几家企业,AI+金融,AI+教育,AI+医疗,这三个方向都有一些投入。他本人对技术比对运营感兴趣,对创新比做管理感兴趣的多,所以他基本上是先组建好技术团队,然后找一个懂用户的CEO运营公司。
他说:“我找到了更适合的人带领,我可以给予自己的支持。我个人不断反思自己的长处和兴趣。我还是认为自己在技术上更擅长,新技术把握和解决问题。我也对从0到1的过程更为享受。”
今年三月新智元“寻找AI 独角兽”创业大赛中,雷鸣是二十多名评委之一。他认为2017年哪个领域会出现独角兽?未来十年哪个领域会出现千亿美元巨头公司?
雷鸣表示,相比预测独角兽,去预测未来十年哪个领域会出千亿级别的公司,相对更容易一点。
在AI领域,一家公司要到达千亿规模,他认为第一要在垂直领域解决实际问题,有几个方向:
首先是基础上设施类的。比如,嵌入式芯片。以及垂直领域的硬件,例如声音、图像等硬件,会产生一些特别有优势的公司;再例如自动驾驶的雷达和传感器这一类如果一个公司可以做很多产品,它就有可能到千亿规模。
第二是垂直服务这块,自动驾驶肯定会有千亿公司出现,绝对没有问题。医疗、安防方面也应该会有千亿公司。但是,目前金融核心数据封闭性很高,第三方公司切入进去之后,如果它作为服务商拿不到最终用户就很难。
雷鸣说:“独角兽反而比较难预测,很多时候我们看远能看准,看近反而看不准。“
他认为现在的AI独角兽级别公司的估值不仅仅依赖于供需关系。比如碳云智能的王俊,现在已经是独角兽了,但是客观来说它的营收还在早期,但是大家都特别看好这个领域,而他在这个领域的技术有很多积累和优势。
公司要想成为独角兽,还需要商业模式和营收方面要做得比较完善。现在人工智能时代的特殊性在于,如果团队本身足够强或者技术上有领先优势,就很可能成长为独角兽。考虑到这个因素,再加上有些企业在中间也会进行各种调整,所以很难预测独角兽出现在具体哪个领域。
雷鸣认为,对于创业公司来讲,技术在创业过程中是个必要条件不是充分条件。技术特别好也不见得能创业成功,最重要的是做出对用户有用的东西,包括做出用户喜欢的应用或者在垂直行业用技术产生价值。
他对以算法和基础平台为壁垒的公司不那么看好,他认为巨无霸的企业在这两个方面更有优势的。例如你再做一个类似TensorFlow的平台,去跟谷歌百度微软PK的时候,创业公司能投入的资源方面有限,影响力有限,整体处于劣势。算法在全球已经足够开放,新的算法和思路源源不断通过论文传播,新技术发展很快。
关于基础平台,雷鸣说:“我思考过一个问题,互联网时代哪些是专门的基础平台企业?我们发现并没有,他们一旦渗透到C端之后,就可以倒着一条线全都做了。”
另外开源框架的存在会影响这类创业公司的变现。雷鸣说,如果Apache和Linux收费的话,他们已经赚了很多钱。
总的说来,算法和基础平台的归宿是开源和大公司。作为创业公司如果光死磕这两个,可能最后会难以招架。
而如果toC的应用或者垂直行业,可以在解决实际问题中不断的迭代产品,会获取更多用户和数据,再优化用户体验。这个迭代一旦走起来,就会形成领域内的优势。例如雷鸣说,今日头条就是这样一个企业,它是由算法驱动推荐,体验就越来越好,用户就更多,数据就更多,场景->数据->体验->数据,一旦滚动起来,优势自然形成。
所以做人工智能需要了解用户的真实需求,这样才能成长为一个良好的创业公司。要抓住痛点,什么东西用了AI 技术之后可以让以前没必要、同时体验也不好的东西变得好用了,这就会打开一个特别大的口。
雷鸣强调,“创造需求”这个说法本身是错误的。需求本来就在那里,只是以前没有做好,所以没有爆发出来。例如,每个人都想配个助理。大家都想要有司机。就是要做好,做好了就非常厉害,接管了你和网络的交互接口,你未来做搜索,就是问一下你的助理,购物,让助理买,给你推荐。
天使投资人の雷鸣,看人就看轴不轴,钱投出去就当丢了
百度上市后以及创业时期给雷鸣积累较大的财务回报,雷鸣也开始了天使投资人的生涯。作为天使投资人,雷鸣认为,创始团队对于成功非常关键,特别是当一个公司可能技术和商业结合还不是很清晰的时候,投资人投的不是公司而是创始人。
雷鸣说看人,天使轮的投资可以从这几个维度看创始人:
1. 性格:这个人够不够“轴”,有没有使命感。他说,新智元创始人杨静就属于这种的,特别成功的企业家做事情都是全身心投人。
2. 抗挫折能力:易碎的玻璃心会很难往下走。
3. 很强的学习能力,特别是面临全新问题不会发憷,会迅速想办法用自己学会的事情解决,别人可能要一个月入手,他能一周成为小专家了。
4. 沟通交往合作能力也很重要。
5. 个人历史,有没有体现技术上、产品上的或者管理上的客观结果佐证。但是并不要求是成功的结果,毕竟成败是个概率事件,再厉害的创始人也要有运气。
雷鸣说:“有时候团队本身比团队最初选择的方向还要重要得多,很多团队开始做的和最后成功的产品有了很大变化,团队只要有大方向就行了。一开始的具体切入点可以调整。”
雷鸣还谈到他的投资风格是被动性投资,投资原则是投出去就当钱扔了。不会主动去找项目投资,通常都是朋友聊的时候,聊起来就觉得不错就投一点。“例如杨静也是聊着就投了,朋友需要我就投一点。这样舒服,不是为了赚钱,更多是在感兴趣的事情上多一个朋友。认可方向,人聊得来的,就投。其实哪怕方向不感兴趣,人聊得来也会投的”,雷鸣说。
北大人工智能创新中心主任の雷鸣,从业界再回归学校,隔岸观火没意思
经历了业界、投资界,早几年雷鸣回到母校北京大学,创办了北大人工智能创新中心,他为什么会想到从业界回到学校做一些事情呢?
他表示他跟学校一直保持良好关系,跟学校的院长、教授沟通后,发现学校也有这样的需求,而他自己也有经济基础和时间去做一点贡献。还有一点重要的是,乐于交朋友、stay hungry的雷鸣通过课程跟优秀的学生和专家交流,自己也能得到学习和启发。
雷鸣说:“我非常高兴在AI 发展路径上做一点事情,隔岸观火是没有意思的。”
雷鸣认为在人工智能的浪潮中,学术界、业界、教育界需要合作,才能使得整个社会得到最大的价值。
人工智能的技术研究跟以前的纯理论研究不一样,AI需要大数据,需要定义一个实际问题,有时候还需要大的运算能力。在学术界,数据和运算能力相对有所欠缺,跟产业结合是一个很好的事情。谷歌和斯坦福,CMU和Facebook的结合是一个特别重要的事情。反观重量级的论文很多是学术和产业合作的结果。纯粹学术和产业的界限会越来越模糊。
雷鸣认为,教育在其中主要作用在于连接,“教育,通常是学术界教人、产业来用人,当然有一部分又回到学术界。总体来说,如果能让学生很早期知道这样的思路,早点建立“学产结合”的思想,知道自己喜欢研究的方向,可以让他少走点弯路。很多时候学术界的人到产业要一个适应过程,特别刚毕业的学生头两年很迷茫,会觉得怎么你们是这样做的,我以前发那么多顶级论文,现在什么具体问题都解决不了。他会有心理落差,企业会觉得这样的人才华而不实。”
人工智能发展很快,对人才特别渴求。需要三界紧密结合,合作解决问题,合作培养更加适应社会发展的新生代,同时促进社会的进步。
在本次专访中,雷鸣还和新智元分享了他自己的人生方法论:“了解自己很重要,经常我觉得我已经了解自己了,结果又发现还是不够了解。很神奇的事情,这条路没有终点。”
雷鸣说,方法上,我经常把自己一分为二,一个人骄傲地说我今年做了什么什么事情,另外一个人会无情地批评我,不停地说,你这里做的还不够好,做的比你好的有的是。你需要剥离一个超我,这个超我要对自己毫不留情。别人看你看不透是因为你隐藏的东西太多了,但是你自己又不愿意揭自己伤疤。所以需要一个说,“我”很可怜,我真的干得很不咋地,另外一个“我”客观的说你做得太烂了,你浪费了这么多时间,这几个重要的事情怎么做得这样?就像对待一个下属或者一个学生,你要去指点那个可怜的“我”,没有感情的,很客观的。“本我”还可以给自己辩论两句,“我每天工作十几个小时”,“超我”就说“你方法不对”。
这种二元论方法,不论做什么事情,包括做公司上也一样。任何重要策略一定要有个反方。例如以色列不论情报部门还是军事部门做决策,都拉一条线说好谁是反方,必须鸡蛋里面挑骨头,先辩论再做决定。包括公司战略、产品战略也是一样,一部分人说我这个东西好,一定要有另一部分人说:“你这个东西不行,方向不对”。有时候也可以两派倒过来,正反方调换。
雷鸣虽然离开百度很久了,但是跟百度很多高层保持着一定的联系,他对百度现状是怎样的认识呢?
他认为客观评价,百度在中国企业中AI技术的积累还是最深厚的。他相信这些技术未来肯定有发光发热的地方,因此他对百度未来报以乐观的态度。
”AI足够大,未来不会只有一家成功的企业,就像互联网也有很多家公司。所以一个企业需要在大的方向里面找几个真正适合自己的,并且这个方向要足够大,做深做透,把机会抓住。就像腾讯的微信是抓住了移动互联网的社交,阿里是在移动互联网之后云计算抓住了。谷歌也是抓住了安卓。总之,要找到和抓住跟自己有关的,同时特别大的产业。“
他认为,对百度而言,AI基础设施可以做,搭建人工智能计算平台是一个不错的方向。
在垂直领域,雷鸣认为以度秘为代表的虚拟助手未来会变成人跟网络跟机器交互的唯一界面。他说:“我相信如果代价足够低的话,每个人都想配一个助理。我们有这个需求,只是成本不能太贵,不能像大老板找个助理几万块的月薪。需求是有的,就是得做好,成本足够低,它接管了你和网络的交互接口。”
他详细描述到,以后你要搜索,可能只需要跟随时待命的助理说一句“帮我查一下这个“,”帮我看一下癌症的最新疗法是啥“、”帮我看一下回去的路堵不堵。“,搜索的界面可能就被助理接管了。购物的场景,例如你说:”帮我买几身像样的衣服“,那到底什么才叫”像样“,可能助理就根据你的需求和品味、支付能力直接买了。省的你自己看了几百件陷入选择恐惧症。这个大方向,百度有很多数据可以做这样的事情。
垂直领域的第二个是自动驾驶,百度也投入很大的精力,这也是一个巨大无比的产业,整个交通物流的产业能在中国占到大概整个GDP的10%。百度在安徽芜湖建立很大的汽车基地。
但是作为一个企业来说,搞不清楚的时候每个方向放点精力去尝试是可以的,但是最终一个企业慢慢地肯定要与一个重点,找到突破口,迅速找到用户,从一个想象中的,变成一个真实的。
对于陆奇空降百度,以及他加入后的一系列动作,包括收购渡鸦、成立度秘事业部等等。雷鸣表示陆奇是他敬重的人,他们04年在斯坦福就认识了。陆奇工作特别敬业,他在雅虎的时候,他的同事跟我讲,他每天从七点到公司,晚上十一点再走,天天如此。他对技术的最新动态都很了解。技术前沿,工作认真,很坦诚、容易沟通和协作。陆奇的加盟对于百度肯定是一个很大的加分项。
关于曾经在百度AI举足轻重的、现在已经离开百度的吴恩达,雷鸣认为,吴恩达对百度的全球学术地位和AI技术积累起到了很关键的作用,他到百度之后才创立的百度美研。很多国际人才可能并不倾向于来中国,所以美研建立起来之后,最优秀的研究者对百度学术、研究、实战AI方面的地位也有帮助,而且最后还贡献了很多创业者,还给其它企业带来了很多AI方面的高管,例如Uber。整个人才环境流动性很高。
既有创业经历又有大公司的工作经历,雷鸣怎么看大公司在生态中所扮演的角色呢?是创业公司拦路人还是并购者,是AI人才训练营,还是生态搅局者,作为巨头应该有哪些责任?
雷鸣表示,AI机会很大,就跟当年美国的94、95年,中国的96、97年的互联网一样,遍地都是机会,远远到不了谁能够把谁怎么样的时候。反而,早期机会太多,不要管谁是谁的竞争对手。反而是一个AI公司能有自己的特色,你愿意做就继续闯,不愿意就被收购。
第一点,早期机会太多了,根本不要管谁是谁的竞争对手。
第二,不同的公司最终要找到自己的定位,如果你非要动巨头战略重点上的东西,一定要谨慎。想清楚你的优势在哪里,你跟巨头是互补还是正面对抗的。例如都是做自动驾驶,百度可能做全解决方案,但是初创公司可能做一个双目摄像头、雷达等,作为巨头链条中的一环。但是如果你也要做全解决方案,也不是说一定赢不了,这个世界没有什么一定不会发生,但是难度会大一些。把正面对抗变成合作。而如今中国的收购也越来越多,不失为创业公司一条不错的出路。
第三,这些大公司包括百度谷歌微软,在人工智能的发展过程中做出了很大的贡献,例如基础研究方面,他们开放了论文,这是一种推动力量。第二在人才培养上,你看创业公司的人有多少来自百度谷歌微软这样的大公司,这个方面大公司对社会也做出了很大的贡献。不要一提起大公司就咬牙切齿,他们做出了很大贡献,说他们是AI创业的黄埔军校也不为过。
北大学霸の雷鸣,早知道这辈子要干什么才不会做出愚蠢决定
雷鸣曾经保送北大,后来保研。是名副其实的”学霸“,竞赛、学习、学生会工作都做的很出色。雷鸣认为,大学时候能早点知道自己这辈子想干什么,这一生会过得更有效率。大学时代的雷鸣就明确了自己想要做什么。第一年是抓学习,底线是保研。第二年就开始社会工作,校学生会文化部长,系学生会主席、班长、支书都当过。大三就开始做“天网”搜索引擎,一直到研究生,天网当时也是中国最好的搜索。那么学生时期哪些事情对于现在的他帮助最大呢?
雷鸣认为一定要给自己一点时间去想到底想做什么。同时一定要要很了解自己,包括自己的不足。
雷鸣还认为一定要知道自己的长期目标和短期目标。同时考虑沉没成本和机会成本,就很容易做出选择。沉没成本告诉我们以前的东西,你要冷静的该放弃就放弃。而机会成本帮我们决策最想做的是哪件事。任何决定,你只要有远期目标,其它一切都好办,你近期的决定,能够支持远期目标你就选,否则就舍弃,蛮简单。
雷鸣以当年留在百度为例,当时他拿了美国七个高校的博士全奖。但是他为什么留下来艰苦创业?他当时已经知道自己以后肯定要做企业就算我去美国再读这么多年的书,回来还是要去企业学学创业,那时候可能老了。所以留在国内学习创业或许是更好的选择。
但当时这一选择在大家眼里,简直愚蠢之极,那个年代有国不出简直白痴。家里人、老师、同学觉得我很傻,我觉得OK,我自己觉得不傻就行了,关键是你能够想清楚。雷鸣说:“我很早就像做企业家,这个很清楚。从小处想,我家庭不算富裕,我总觉得要赚点钱让父母过好上好日子,有老婆孩子不能亏着他们。从大处想,我对纯学术不感兴趣,喜欢解决实际问题。“
雷鸣认为三十岁之前的核心目标不是挣钱。他认为一生很长,三十岁之前,更多的应该是为未来做准备和积累,因为这几年也赚不到多少钱,只要不饿死就行了。
点击【阅读原文】查看新智元招聘信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