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欧洲企业往往会参考硅谷的创新模式,但我觉得硅谷虽然是科技创新,但他们应该看看海尔的模式,这是西方人现在没有勇气做的尝试。
”7月10日,《网络思维》的作者、德国波茨坦HPI设计思维学院院长乌尔里希·温伯格与海尔集团董事局主席、首席执行官张瑞敏交流时如是说。
作为一个较早了解中国、和中国传媒大学等院校机构有过接触的知名人物,温伯格经常告诫他的学生:“
不要总向西方看,要向东方看。
”
温伯格亦是德国许多知名企业的顾问。他说:“在德国的著名公司中,尚未有海尔这样深彻的改革,有的公司想要进行网络化改变,却迟迟未有任何动静。
目之所及,海尔在改革方面最勇敢、最激进、走得最远。
”
那么,这位来自德国的学者与张瑞敏进行了一场怎样的对话?
张瑞敏
:网络思维是前沿的题目,就是“以终为始”。像德国哲学家海德格尔,存在主义主要代表人物,他在《存在与时间》当中有一句话,就是
向终结而存在
。我终结什么?终结是用户需求,要完全为了用户需求改变我自己。
传统企业是串联式,我们现在做并联式,所有的部门都围着用户转。
温伯格
:的确是这样一种思维方式引导我来写这一本《网络思维》。我觉得
西方更难转变为网络思维,西方是割裂的现象模式,比中国东方系统化思维转变的难度更大。
温伯格
:网络思维模式下,怎么看待质量问题?
张瑞敏
:
如果质量是由用户定义的,那么质量就永远不过时。
互联网时代质量很重要,但和过去观念不一样了。互联网时代,质量是用户定义的。要满足用户个性化需求,要满足用户的体验,他的体验不断变你要不断跟上,这就是互联网时代的质量。
张瑞敏
:现在大家都说大数据,我们始终聚焦到用户个性化的小数据。
所有数据并不在于多么大,关键在于多么有价值,是否知道用户需求在什么地方
。
张瑞敏与温伯格交流时赠送了海尔人单合一模式辞典。(摄影国祥)
温伯格
:通过和德国许多著名公司总监交流,他们还是基于传统模式,虽然可能技术很先进,但却拘泥于传统的组织架构。
张瑞敏
:首先,观念很难改变。第二个,观念指导下形成原有框架结构很难改变。这个组织结构已经形成,而且非常复杂。
一幢大楼已经盖好,这里面改变装修可以,但把大楼拆掉这很难。
温伯格
:对。我觉得在互联网兴起之前,传统的布鲁克豪斯模式其实很有效的。因为人们要分工,每个学科研究很深,互相割裂。但是在互联网时代兴起之后这一种模式显得过时了。我觉得
中国的文化、思维方式似乎比西方更容易或更方便地进入网络时代。
张瑞敏
:这个面对主要两个挑战。第一个企业必须无边界,组织必须是网络化。这个对于传统企业都是非常复杂的。
温伯格
:海尔目前所做尝试,是我见到走的最远、最创新、最激进的一种创新尝试。我在整个行业内没有看到这样一种非常激进勇敢的新尝试,来进入一个新型连接性的企业甚至连接性社会。
张瑞敏
:形式上的改变非常重要,最关键的是思维改变。第一个是会不会把员工价值放在第一位,这样员工就会创造用户价值。西方往往股东价值第一。第二个是能不能把薪酬改变成用户付薪,员工创造多少用户价值可以得到多少。这是互联网时代最需要的。
温伯格
:我们需要有实际执行力的人,而且真正敢于打破现有结构人。德国大公司高管,虽然很同意我的观点,但缺乏动力,可能还会担心自己的管理层职位,还是要向股东报告,每个季度要汇报,有时候无法有长远视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