要讨论人民币汇率波动,在此有必要简要介绍当前人民币汇率形成机制。
在《2016年第一季度货币政策执行报告》中,央行对2015年811汇改以来的人民币汇率形成机制进行了全面阐述。《报告》指出:
“2015年8月11日,强调人民币兑美元汇率中间价报价要参考上日收盘汇率,以反映市场供求变化。2015年12月11日,中国外汇交易中心发布人民币汇率指数,强调要加大参考一篮子货币的力度,以更好地保持人民币对一篮子货币汇率基本稳定。基于这一原则,目前已经初步形成了‘收盘汇率+一篮子货币汇率变化’的人民币兑美元汇率中间价形成机制。”
自此之后,人民币汇率形成机制没有发生大的变化,但是“收盘汇率”和“一篮子货币汇率变化”这两者将如何影响人民币汇率走势,央行将综合权衡和考量,也大有文章可做。
从人民币汇率实际走势来看,2016年下半年至2017年1月末,人民币对一篮子货币的汇率走势保持了相对稳定——人民币汇率指数(CFETS)和人民币实际有效汇率指数波动幅度都在1%以内。相应地,2016年下半年美元出现大幅升值,人民币对美元中间价也从6.61被动贬值到6.95,贬值幅度超过5%,同期美元指数升值幅度为6%左右。今年1月,美元指数回落,相应地,人民币对美元也出现了同步的升值。
然而,今年3月份以来,形势似乎有些变化:3月9日至5月22日,美元指数再度下台阶式回落,美元指数从102.11下行到96.98,回落幅度超过5%,而人民币对美元中间价则保持在6.86-6.91区间内,累计升值幅度为0.73%,相应地,人民币汇率指数(CFETS)从94.28下行到92.49,贬值幅度为1.93%。
由此看来,3月份以来,人民币汇率走出了“名稳实贬”的趋势,其中“名稳”为人民币对美元汇率的相对稳定或略有升值,而“实贬”则表现为人民币汇率指数的回落。
这一幕似曾相识!在2016年上半年,彼时美元指数从99.56的高点回落到93.05,贬值幅度接近6%,而人民币对美元则仅升值了大约1%,相应地,人民币汇率指数(CFETS)回落了大约5%,同样为“名稳实贬”的走势(参见下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