女医主要学习安胎产难,兼及疮肿、伤折、针灸之法。从现实需求上来说,面对人们的生育生产,从胎儿孕育到生产到产后照顾的期间,以及在此期间孕妇身体上可能出现的某些不适症状等,单有男医可能会有诸多不便,从而,女医也就被需要。不惟唐朝,自古在生育生产事项中有经验的女性便担当着重要的角色。只是在唐以前,辅助生产的女性可能主要依赖经验,而唐代从制度上设置了女医教育机构,从而保证了有一定水平的女医的供应,这在女科的发展史上是一大进步。
承担教授女医之任的是医博士,女医要学习的疮肿、伤折、针灸之法分属医、按摩、针不同的科目,则教授女医的医博士,可能由太医署各科博士兼任。教习的方式是“按文口授”。
对比唐代太医署学生的教习。医针生都要学习医经和医方,学生自身要读习,博士也要讲解。尤其是《素问》《黄帝针经》《甲乙》三部经典,需要按照讲五经的方式精加教习,即是先让学生读经文,等读熟了之后,博士再“案文讲说”,对学生讲解其中的义理。按摩生也要读习相关经、方,不过总体来说,按摩和咒禁两科的学习内容重在技法,对于学理的要求相对低一些。大概是由这两科本身的学科特点所决定的。
比较起来,女医学习的主要特点是她们自身不读经方,由博士“口授”。这是因为“官户婢”本身没有足够的文化知识,不具备读医经医方的能力。这将导致女医学理性不强,她们所学很难达到太医署医学生所学的精深度。从而,她们所能够达到的医疗水平和医学造诣的高度,都不可能超过太医署医学生。
女医的学制是“五年”。在学习期间,女医要进行季试和年终试。季试由学业有成的女医主掌,年终试由医监、医正主掌,所试应该主要是实践能力。比起太医署医针生“其考试法式,一准国子监学生例”的月试、季试、年终试来说,女医的考试应相对较简。另外,太医署医针生还有业成试,还要试策。而“女医”条并无业成试的规定。倒是按摩、咒禁生“其业成之日,并申补本色师、工”,药园生“业成之日补药园师”,可能在某种程度上与女医业成后的情况较为相似。大概是按摩、咒禁科及药园学皆重实践而相对学理性不强,恰与女医教习的特点暗合。
综合来看,虽然女医教育和太医署医学教育一样,由医博士教习,有在学期间的定期考试,有明确的学习年限,但亦有明显的自身特点,即:
一、女医学生取自“官户婢”,身份地位较低。
二、宦官严格看守,具有封闭性。
三、由医博士“案文口授”,重实践而学理性不足。
(作者单位:中国社会科学院历史研究所)
——本文刊于《文史知识》2007年第3期“文化史知识”栏目